APP下载

兰斯顿·休斯《黑白混血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2021-04-01答佳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休斯身份认同

摘 要:本文基于弗朗茨·法侬的身份认同观念,来探讨兰斯顿·休斯《黑白混血儿》中表现出来的黑人与白人的关系,黑人与黑人的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休斯对种族问题的反思和独特见解。

关键词:兰斯顿·休斯 《黑白混血儿》 弗朗茨·法侬 身份认同

一、概述

兰斯顿·休斯于1902年2月1日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乔普林。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兰斯顿·休斯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运动,致力于美国黑人文化的形成。休斯的著名戏剧《黑白混血儿》(Mulatto)写于1930年,以佐治亚州为背景,讲述了白人父亲托马斯·诺伍德拒绝承认他与黑人情妇科拉·刘易斯以及混血儿之间的关系。随着诺伍德与二儿子罗伯特·刘易斯冲突的不断加剧,伯特最终掐死了父亲诺伍德,选择了自杀。

二、法侬的身份认同观念

弗朗茨·法侬于1925年出生在法国马提尼克岛,是一位精神病学家、革命家和作家,同时也是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家。《黑皮肤,白面具》于1952年出版,法侬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从文化殖民和黑人与白人的关系角度深入地剖析了殖民地黑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奴役教育中,大多数黑人丧失了民族意识,将自卑感内化为自身的本性。就黑人与白人的关系而言,法侬注重的是黑人与白人复杂的关系;就文化殖民而言,虽然殖民地人民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他们很难摆脱殖民文化留下的后遗症——文化侵略对黑人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异化。黑人有着强烈的文化想象即黑人想变白,在这种文化想象的笼罩下,有些黑人甚至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即妄想性精神病。他们试图变白,努力变白他们的种族。然而,他们得到的只是白色的面具。在努力“变白”的路上,黑人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痛苦地寻问“我到底是谁”,法侬认为黑人不应该戴着白色的面具,而应从身份认同的矛盾中解放出来,探索自我本质,掌握自我命运。法侬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探讨的身份认同观念和“我到底是谁”这一身份问题,有助于我们探讨《黑白混血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三、《黑白混血儿》中的身份认同

Mulatto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指肤色浅的黑白混血儿。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在《黑白混血儿》中,混血儿们在白人家庭中长大,接受着白人社会和文化的教育模式,却受到白人甚至白人父亲的拒绝与歧视。有的孩子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有的孩子则建立起混血儿身份与黑人社区未来的纽带。

(一)伯特:我到底是谁

在诺伍德和科拉的孩子中,伯特有着象牙色的皮肤,和父亲一样瘦削的五官,在外貌和性格上很像诺伍德。伯特从童年时期就被白人精神文化所同化,因此伯特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复杂且矛盾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伯特坚持自己的白人血统完全忽视且拒绝承认自己的黑人血统。由于伯特性格、智慧和外貌和诺伍德极其相似,他曾是诺伍德最喜欢的儿子。但在伯特7岁那年,他在众人面前叫诺伍德“爸爸”,这是伯特第一次公开他作为一个白人孩子的身份,而诺伍德以自己的方式公开拒绝了他和这个小男孩之间的血缘关系。诺伍德的当众鞭打导致了伯特和诺伍德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给伯特的童年带来了持久的创伤。自从诺伍德第一次打他以后,伯特就不再是父亲喜欢的孩子了。然而,诺伍德的漠视与否认让伯特更加渴望证明自己的白人身份。他先是到诺伍德的种植园去,告诉人们他是诺伍德的孩子,并且是种植园未来的继承人。而在诺伍德看来,伯特和园里的其他黑人并没什么两样,且不允许伯特再回到亚特兰大学习,认为他应该到农场去干农活。诺伍德的这一安排是想让伯特知道自己是什么肤色,属于什么地方。伯特不能容忍自己去做一个被认为是最低等的工作。他告诉自己的母亲:“他认为我应该在外面的阳光下干活,塔尔博特站在我旁边,就像我是一个戴锁链的人一样。我是诺伍德,不是干农活的黑鬼。”伯特不能容忍任何一个人否定他的能力,更不能把他限制在一个他认为有失尊严的位置。他坚信自己就是诺伍德先生,就是这个种植园的继承人。在诺伍德的种植园里,伯特继续他自以为是的行为。仆人和混血儿是不允许进出前门的,而伯特随意地使用前门和诺伍德的车。他希望得到与白人同等的待遇,“我要表现出我白人的一面,而不是黑人的一面”。在这部戏剧中,伯特多次使用了“yard-niggers”“you darkies”和“I am not black”等词语和句子,拒绝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割裂自己与黑人的关系,沉浸在白人的优越状态中。伯特坚持自己的白人性一直延续到父子的最后一次谈话。

罗伯特:哦!我不是黑鬼,诺伍德先生,我是你的儿子。

诺伍德:(不耐烦地)你是科拉的儿子。

罗伯特:女人自己不会有孩子的。

诺伍德:黑鬼不会认识他们的父亲。你是个杂种。

罗伯特:我以前听过。我从黑人那里听到过,从白人那里也听到过,现在又从你那里听到,你在说我的母亲。

诺伍德:是的,我说的是科拉。她的孩子都是杂种。

从父亲口中说出的这些话对伯特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知道自己毫无疑问是诺伍德的儿子,甚至认为自己是合法继承人。诺伍德的话让他意识到他只是一个不能确定父亲是谁的黑人杂种。伯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逐渐进入第二阶段,表现出他对黑人和白人的厌恶,声称要杀死世界上所有的白人。当父亲拿起枪时,伯特抓住父亲的手臂,扭动着,直到枪掉在了地上。最后,他掐死了他的父亲。在诺伍德死后,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达到了极点,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伯特说:“他是主人,告诉我该做什么,那他为什么不开枪呢?他是白人,他死了,那个白人死了,我的父亲死了,我还活着,黑鬼还活着。他死了。”

对于“我是到底谁”这个问题,伯特在父亲死前有一个相当肯定的答案即“我是诺伍德的孩子”。在与诺伍德的冲突中,他表现出对所向往的白人血统的仇恨和不满。在他极力主张自己白人血统的同时,他又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削弱了自己所渴望的白人性。他在殺死父亲的同时,也完全杀死了精神上的白人自我,因为他对白人身份的认同与他是诺伍德的儿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用白人来指代他死去的父亲,这表明他意识到自己和父亲代表着不同的种族。他用黑人来指代他自己,这是他以前从未承认的身份。在亲手杀死了诺伍德之后,伯特将在这座大房子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伯特这时意识到在佐治亚州如何做一个混血儿,意识到自己的黑人身份已为时已晚,最终亲手杀死了他刚刚认识到的黑人自我。

在伯特矛盾的自我身份认同中,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伯特歧视其他的黑人。伯特不仅对父亲的种植园工人存有歧视,而且对他的亲兄弟威廉也存有偏见。科拉和威廉意识到伯特并没有一个基本的自我意识,即作为一个黑人如何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生存。与其眼睁睁地看着伯特未来死在白人暴徒手里,因为他拒绝遵守当地的种族规则,科拉和威廉更愿意让他受到当地最有权势的白人诺伍德的保护。科拉和威廉对伯特的提醒是出自关心,但这种关心引起了伯特对哥哥的攻击。伯特称威廉为胆小的黑鬼。在伯特看来,威廉已经内化了黑人的自卑情结,完全忘记自己还有一半白人的血统。同时伯特认为任何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都是白人的特征,而自我贬低和懦弱是包括其他兄弟在内的黑人的特征。伯特讨厌威廉的原因是在他哥哥身上看到的白人特质太少,而看到他所厌恶的南方乡村黑人特质太多。伯特歧视种植园的工人和镇上的黑人,说道:“我会在这儿待上一段时间,教你们这些黑人像男人一样地思考问题。”他的语气和言辞就像一个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的白人。伯特对黑人同胞的歧视是一种病态心理,使其无法正视自己的黑人血统,陷入幻想的白人特质中无法自拔,最终得到的只是如法侬所言的“白面具”。

(二)莎莉:我是谁

莎莉是一个长着淡黄色头发和雀斑的女孩,是科拉和诺伍德的二女儿。莎莉对自己身份的精准定位使她享有许多特权。在莎莉和诺伍德的谈话一开始,莎莉就恭维了诺伍德,感谢父亲为她和她兄弟姐妹所做的一切。然后告诉诺伍德她将来想成为一名老师。与伯特对自己的白人血统的坚持相比,莎莉知道只有对黑人血统的接受与认同才能帮助她从诺伍德和白人社会中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根据法侬的理论:“对我们来说,黑人真正的异化意味着对社会和经济现实的残酷意识,这一点仍然很明显。自卑情结可以归因于双重过程:首先是经济,然后是自卑的内化。”受经济压力的驱使,莎莉诚实地利用了她和诺伍德的隐性关系,这给了她一个更充实、更有保障的生活。莎莉在外经常被认为是白人女孩。然而,她并不否认自己是混血儿。这是莎莉和伯特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另一个本质的不同是,莎莉想要回来当老师,未来帮助同种族中不幸的成员。相反,伯特在接受教育后只会嘲笑其他黑人。伯特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既不关心白人,也不关心黑人,只关心他自己。事实上,如果诺伍德和科拉的每个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并接受它,他们就能接受教育,就能拥有其他白人小孩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更多。莎莉和伯特就是典型的例子。莎莉被允许睡在大房子里,而伯特不得不和那些工人一起睡在路边的一间小屋里。莎莉可以准时回到学校,而伯特则被要求留在种植园干活。一个男孩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一个混血男孩想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并且成为他白人父亲的合法继承人,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诺伍德对待莎莉和伯特的差异是两个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白与黑的直接结果。莎莉非常了解诺伍德家的规矩以及白人统治下的社会状态。只要她遵守这个大房子的规则,她就能从白人父亲给予的特权中享受到很多好处。最后,这些利益都会被投资在黑人社区的未来上。尽管莎莉享有其他黑人所没有的特权,她还是会回到黑人社区,教给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对于“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莎莉和伯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命运。伯特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白人至上主义”和“黑人不美”的观念,是殖民文化后遗症的映照。

(三)诺伍德:你们是谁

诺伍德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一个白人和种植园主,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你们是谁”这个问题。作为种植园的所有者,他经常用 “darkies” “a tortoise race”“colored folks”“pickininnie”和 “coons”来形容黑人。显然,诺伍德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他继承了传统南方种植园主的偏见和傲慢。除去种植园主的身份,他仅有一次承认了科拉的孩子也是他的孩子。当他在指责伯特的粗鲁行为时,他说:“我的孩子、你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没有黑人——会违背我的命令。”虽然他拒绝承认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但他的确给了这些孩子更多机会。在面对曾经最喜欢的伯特时,他显示出了一定的宽容。当希金斯先生来看望诺伍德时,告诉诺伍德应该把伯特送进监狱,因为伯特目中无人的粗鲁行为。诺伍德认为他的助手塔尔博特能把伯特教训得更好。事实上,诺伍德从来没有让塔尔博特去教训伯特。诺伍德立场一直很明确,无论他给予了科拉和她的孩子们什么特权,他都不会改变自己对黑人的感觉,不会承认他们的血缘关系。他的目的是让他们找到在这个大房子里真正属于黑人的位置。在父亲和种植园主两种身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休斯赋予了诺伍德多重形象,在那个时代,诺伍德无法承担起作为混血儿父亲的身份。然而,他赞助科拉的孩子显示出了一定的责任和象征意义。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非裔美国作家都是由富有的白人赞助创作,促使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繁荣。这个角色的悲剧在于他继承了白人至上主义并且冷漠地拒绝承认孩子的身份,导致了父子俩的冲突与死亡。这个角色的创新在于,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和种植园主也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残暴和绝情。诺伍德与伯特的冲突,与莎莉的和谐反映出黑人与白人关系的复杂性,并非传统意义上黑与白的简单对立。

四、结论

休斯对种族间关系和种族内关系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混血儿身份认同的矛盾性及其矛盾的原因。伯特思考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白人身份,莎莉思索的是如何在白人文化中汲取力量源泉注入黑人社区的未来发展中。兰斯顿·休斯意识到种族歧视是一时无法消除的。因此,对于有色人种来说,探索自己的价值观,消除种族内的歧视是至关重要的,其有利于帮助美国混血儿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正如法侬所倡导的身份认同观念,即黑人不应该戴着白色的面具,而應从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挣脱出来,找到肯定的答案,探索自我的本质,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有关《黑白混血儿》的引文,均由笔者根据英文原文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 弗朗兹·法侬.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 Bienvenu, Germain J. Intracaste Prejudice in Langston Hughess Mulatto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1992(2).

[3] Hughes, Langston. The Plays to 1942: Mulatto to The Sun Do Move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4] Davis, Arthur P. The Tragic Mulatto Theme in Six Works of Langston Hughes[J]. Phylon, 1995(2).

[5] 李夏莲.从民族意识的觉醒到文化融合——弗朗茨·法侬民族文化理论下的兰斯顿·休斯诗歌研究[D].宁夏大学,2016.

作 者: 答佳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休斯身份认同
疯狂忒休斯
休斯的告诫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大生意和一张机票
宽恕那个伤害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