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轨道上的上海大都市圈

2021-04-01陈小鸿

交通与港航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城市群轨道

陈小鸿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以都市圈、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承载模式,不仅仅符合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也符合区域内各个等级城市的发展规律。

上海市域内中心城发展与新城发育,已经构成大都市圈的雏形;与周边城市基于便捷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将使上海大都市圈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擎。自上海上一轮2001版总规以来,加快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交通网络就成为持续的重要议题。2003年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研究,借助二省一市公路学会平台,通过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学术研讨会,对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目标、规模、建设标准、建设时序达成基本共识,纳入交通运输部第一个跨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公路互通提速、高铁走廊覆盖,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便利性、城市群的空间尺度和规模体量。区域交通从移动速度到通达深度、从能力效率到集约绿色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得大都市圈骨干交通网络与主体交通模式的改变是必然,世界级城市群与都市圈建构于多模式轨道网之上更是必然。

服务于国家尺度的高铁网络和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城市地铁网络,均不足以支撑、服务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构建空间布局相对独立完整、服务功能融合一体、衔接国家网与城市网的区域性网络,是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上海大都市圈的关键,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毕竟中国缺失铁路大发展的时代,没有东京、伦敦甚至纽约大都市圈有可“继承”的铁路设施基础;而大都市圈作为有强核心、多中心的特殊城市群区域空间,交通需求兼具城市通勤和区域流动特性、交通服务需兼顾城市内和城市间活动特征,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行比城市群更为复杂,交通规律的把握与管理经验的传承比城市交通更为薄弱。需要在既有的格局、新的高度,谋划一个承载诸多目标与期望的系统:以城际网优化与市域网建设,撑起高铁网与地铁网之间的“空白”,以融合四网成一网作为城市群、大都市圈的引领支撑,以交通便利促进各城市最具特色的中心节点能级跃升,从单一城市的中心,发展成为服务区域的中心,乃至国家、全球的功能中心。

大都市圈轨道不是简单的与国家网与城市网的互联互通、甚至不仅仅是城市多中心的直联直通,而是物理衔接基础上的功能融合,起到承上启下、整合系统、提升服务的作用,改变城间一小时、二端各一小时的窘境。多中心、网络化、多制式、多层次的轨道网络重构与功能重塑,需要区域层面的综合考量、城市之间的利益均衡、建设营运主体赋权与培育,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上海要成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卓越不是跟跑、并跑,是领跑、是探索实践创新形成新的范式。大都市圈轨道网的建立,机制体制的创新设计和技术装备的创新突破,缺一不可。

2020年不止有新冠,还有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和研究联盟的新生,有望建立大都市圈轨道交通协同规划机制,可谋划功能定位清晰、布局相对独立的区域级网络,可推动建立能实施规划、推动建设、承担营运的主体;2020年还有已开工建设的机场快线、2021年将启动的嘉闵线,开局之后,需要理顺投资、建设管理体制,强化时间服务目标对轨道制式和建设标准选择的约束作用,尽快形成区域网络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2020年还有沪通铁路建成,“十四五”可借力城际轨道线网拓展,创新铁路现有的管理模式,突破行业和技术壁垒,完善法律法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交化”,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大都市区轨道网络,通过城际走廊复合化,提升经济一体化区域商务、产业、旅游、休闲的便利性;通过城际客运公交化,支持跨城高频通勤的高效能交通服务;通过城市交通枢纽化,建立一市多枢纽、一城多中心的网络化运输服务,提高城际出行的直达性,造福人民。

多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总体目标明晰、而路径不断修正,是一个接力棒代代相传的过程,也许要经过好几代人、若干个十年的努力,才能完全实现功能一张网、技术多制式,投资多元化、营运一票通的综合交通一体化系统。在此新春之际,也借此文向史玉雪、夏丽卿、应名洪、沈人德等一代一代心有理想、脚踏实地的前辈和同行致敬!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城市群轨道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基于单纯形法的TLE轨道确定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CryoSat提升轨道高度与ICESat-2同步运行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