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辅治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4-01刘丽芝
刘丽芝
(广东省惠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广东 惠州 51600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及病死率高等特征,病机为各类因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引起局限性脑组织坏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等[1]。本研究自拟活血化瘀方辅治ACI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就诊的ACI患者,遵循随机分组法分成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62.2±2.4)岁;病程8~62h,平均(36.2±2.5)h。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3~77岁,平均(61.9±2.2)岁;病程7~62h,平均(35.9±2.4)h。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急性脑梗死与中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风诊断标准;②均可耐受所用药物;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存在病变或者损伤;②先天性免疫疾患或临床资料欠缺;③合并精神疾病或者脑部恶性肿瘤疾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入院者保持绝对卧床;给予氢氯噻嗪肌注或者静脉滴注,通过利尿使颅内压降低,每次10~50mg;补充生理盐水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给予营养神经药甲钴胺片,每次口服1片,日3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口服,每次75mg,日1次。持续治疗1个月。
实验组加用活血化瘀方治疗。药用生黄芪30g,川牛膝15g,茯苓、桂枝、陈皮、红花、桃仁、丹参、当归、赤芍、地龙各10g,炙甘草9g,细辛3g。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1个月。
3 观察指标
根据神经功能变化及自理能力评价疗效。神经功能评价主要是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量表包含意识、凝视、视野等共计11个方面的评分项目,量表分值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障碍也越严重。
治疗前后评价凝血功能情况,检测指标与对应的参考值范围如下: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1~13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值为32~43s;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为2~4g/L。
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生活自理。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生活基本自理。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生活需他人照料。无效: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生活无法自理且需卧床。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2 14.12±1.21 6.15±0.75*对照组 28 14.05±1.15 7.71±1.02*t 0.229 6.804 P 0.820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PT(s) APTT(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2 6.25±0.84 10.62±1.23* 21.15±3.41 34.25±4.25* 5.66±0.75 3.02±0.45*对照组 28 6.21±0.82 8.21±1.02* 21.06±3.38 28.26±3.86* 5.61±0.72 4.15±0.56*t 0.186 8.190 0.102 5.683 0.262 8.661 P 0.853 0.000 0.919 0.000 0.794 0.000
6 讨 论
ACI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因是脑血液循环阻碍或组织缺血缺氧,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且还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一旦确诊需及时治疗[4]。对ACI目前多采取西医抗凝、降压、氯吡格雷用药的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西医治疗难以有效改善ACI血液高凝状况,不利于康复[5-6]。ACI受血流循环受阻,血液长期处在高凝状态容易因缺血缺氧引起死亡,并且还会进一步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
急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发病病机主要是因后天生活方式失当或者先天禀赋欠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致使气血渐伤,风、邪、湿等乘机入侵,此外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也可引起脑梗死发病[8]。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方是基于清代名医王青任《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演变而来。方中黄芪补气止汗,茯苓渗湿利水,桂枝通阳利水,陈皮理气和中,红花、桃仁、丹参、赤芍补血活血,地龙平喘利尿,川牛膝祛风活血,炙甘草气血双补,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中黄酮、赤芍总苷以及当归多糖等均可以改善ACI脑细胞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性[9]。凝血功能多用于评价血流状况,通常梗阻及 脑损伤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障碍,通过评价该指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研究中所显示的经治疗后实验组凝血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显著,表明活血化瘀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黏度。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方辅治急性脑梗死可取得满意疗效,能改善神经及凝血功能,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