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2021-04-01李高伟
李高伟
(河南省嵩县中医院中医骨伤科,河南 洛阳 471400)
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即发生在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之内的骨折,骨折部位为皮质骨与送质骨交界的解剖部位[1]。桡骨远端骨折可对腕关节功能产生直接影响,若不及时采取妥善措施治疗,则会引发腕关节慢性疼痛、握力减弱以及僵硬[2-3]。本研究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3例,均为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36~72岁,平均(58.96±3.28)岁;骨折到入院时间3~42h,平均(21.12±2.28)h;骨折AO分型为A型28例,B型17例,C型7例。对照组51例,男37例,女14例;年龄35~70岁,平均(59.05±3.32)岁;骨折到入院时间5~40h,平均(20.98±2.23)h;骨折AO分型为A型30例,B型15例,C型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为闭合性骨折;②知情同意;③病程小于等于3d;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经X线摄片确诊。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②存在用药禁忌证;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凝血功能异常;⑤患有严重内科疾病;⑥合并肌腱、血管与神经损伤。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手法复位。指导患者取坐位,外展肩部90°,保持90°屈肘状态,前臂取中立位,手术助手站立于患者背后,将患侧肘部、躯干固定,术者一只手将患部近端握住,骨折近端掌侧采用拇指进行按压,另外一只手采用虎口对骨折远端桡侧进行按压,同时采用拇指对骨折远端背侧进行按压;采用双手行对抗拔伸之后,从远端开始朝尺侧施加压力,以此来将骨折端桡侧移位纠正,尺偏角恢复,采用一只手对骨折远端进行按压的同时,另外一只手 的拇指对骨折近端进行推顶,患腕保持屈曲状态,将背侧移位情况纠正,使得掌倾角恢复,最后行捋筋处理,一直到关节面处于平整状态,反复确认骨折端没有阶梯感出现,整个复位过程完成。小夹板外固定:完成手法复位后,在患肢夹板固定范围放置绷带无张力环,以此来对皮肤进行妥善保护,采用高分子小夹板行微塑形之后,分别将一棉垫放置于桡尺侧远端、桡骨近端掌侧、桡骨远端背侧,注意背侧、桡侧夹板需超过腕关节,关节取轻度掌屈尺偏位,然后再采用绷带对其进行缠绕,妥善固定,最后悬吊固定前臂,时间维持4~6周,同时指导患者行主动抓握训练,并定期回医院接受复查。
观察组术后加用骨伤复原汤治疗。药用制龟甲10g,炒杜仲20g,甘草5g,炒毛姜30g,三七12g,续断30g,桂枝12g,川芎14g,土鳖虫10g,红花20g,桃仁10g,赤芍20g,当归20g。水煎取药汁250mL,日1剂,分成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2周。
3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腕关节肿胀程度、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复位前后腕关节解剖测量情况。
腕关节解剖测量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桡骨短缩长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进行测量。
疼痛程度[4]: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d、3d、7d以及14d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0分提示无痛,10分提示疼痛剧烈。
腕关节肿胀度[5]: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d、3d、7d以及14d评价腕关节肿胀度,可评定为3分(有水疱产生)、2分(皮纹消失)、1分(皮纹变浅)、0分(皮纹正常)。
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6]
以Gartland-Werleye腕关节评分标准为依据,评价内容包括并发症、患腕关节握力与活动范围、活动与活动度主观评价、关节残余畸形,根据评分将治疗效果评定为优(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腕关节解剖测量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腕关节解剖测量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腕关节解剖测量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分组 例 桡骨短缩长度(mm) 尺偏角(°) 掌倾角(°)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51 3.65±0.88 1.78±0.15* 9.28±1.08 17.15±1.59* -4.15±1.25 8.45±1.85*观察组 52 3.68±0.82 1.02±0.08*△ 9.32±1.05 22.28±2.98*△ -4.18±1.22 13.96±1.98*△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1d 治疗3d 治疗7d 治疗14d对照组 51 8.85±0.28 7.15±0.12 6.12±0.18* 4.88±0.09* 2.18±0.02*观察组 52 8.88±0.23 7.18±0.11 5.11±0.12*△ 3.62±0.02*△ 1.02±0.01*△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1d 治疗3d 治疗7d 治疗14d对照组 51 2.31±0.25 2.28±0.15 2.25±0.12* 1.95±0.13* 0.98±0.08*观察组 52 2.33±0.22 2.21±0.13 1.85±0.08*△ 1.52±0.05*△ 0.52±0.02*△
6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治疗该骨折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微创手术外固定支架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等,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各异[7]。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以逆损伤机制为基础,整复骨折后,采用小夹板固定桡骨远端,以此来对骨折断端稳定性进行有效维持,促使骨折愈合。该治疗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给骨折断端血运造成的损伤小,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该治疗方式的效果理想,但骨折整复之后极易出现早期腕关节肿胀、疼痛情况,这会阻碍患者行早期功能锻炼,同时还可能因局部肿胀而出现小夹板固定失效等情况,这会对后期关节功能恢复产生严重影响,需要重新进行复位,部分患者甚至还需行手术治疗[8]。
中医认为,骨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骨折之后血瘀不通,进而引发疼痛,血不去瘀不散,瘀不散骨不接。故治疗上应该遵循“疏筋强骨”“益气止痛”“活血化瘀”原则[9]。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桡骨短缩长度小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大于对照组,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药口服配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利于减轻疼痛与腕关节肿胀度,改善腕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为骨伤复原汤药方中红花活血化瘀,三七、当归祛瘀活血,制龟甲补益肝肾、健骨续筋,赤芍、桂枝行气活血,杜仲强壮筋骨,毛姜活血化瘀,续断强筋骨、补肝肾,桂枝温经止痛、活血,川芎活血行气,土鳖虫通络疗伤、逐瘀破积,赤芍行瘀止痛。诸药合用具有补肾壮骨、接骨续断、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骨伤复原汤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最终改善血液黏度,发挥抗凝血作用,有效促进骨折愈合[10]。
综上所述,中药口服配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利于减轻疼痛与腕关节肿胀度,改善腕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