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DMS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的临床观察*
2021-04-01潘星星万裕萍王家祥
潘星星,万裕萍,王家祥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中风又称脑卒中,为当前我国中老年人常发疾病之一[1~2]。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足下垂、足内翻等后遗症。中风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黄金时间,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针灸,在中风的治疗上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优势[3]。研究表明,单一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应采用多种疗法的联合治疗效果更好[4]。我院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针刺结合深层肌肉治疗法(DMS)能更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针灸康复科就诊患者,均经MR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恢复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8岁,平均(60±6)岁;病程最短13 d,最长3 a,平均1.54 a。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0岁,平均(60±8)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2.5 a,平均1.13 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5]评定;①意识清楚,无严重认知性障碍,半身不遂,足内翻;②痉挛以Ashworth评定为评定标准,瘫痪肢体肌张力>2级;③发病15 d以上;④除外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其他原因,除外既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较严重的慢性疾病及精神病史者;⑤CT、MR诊断为脑出血或缺血性改变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取双侧风池、完骨,配合常规针刺取患侧肩髃、曲池、绝骨、阳陵泉、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失语加廉泉、哑门;吞咽困难加风府、治呛。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向鼻尖斜刺(0.8寸~1.2寸),针刺完骨时针尖指向另外一侧的完骨穴方向(0.8寸~1寸),进针后行提插和捻转使得气,即患者有酸胀感或者向经络循行处传导,施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电针仪(G6805-1型),加连续波,将电极分别置于阳陵泉及绝骨之上,以调整为连续波至患肢出现足外翻及背屈运动为度。康复训练:针刺过程中按Bobath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6~7]。
2.2 治疗组
给予与对照组相同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DMS治疗。采用OM-DMS型深层肌肉刺激仪(广州市科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根据患者情况,选取患侧足跟腱及比目鱼肌作为治疗区,并放置3层~4层柔软的毛巾,治疗人员手持DMS治疗仪手柄中部,振动头频率为60 Hz,紧密接触治疗部位,自肌肉近端肌腹起,以5~6 cm/s速度,按照肌肉近端-远端顺序,采取不加压方式来回移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轻微的主动关节屈伸动作,1次/d,15 min/次,5次/周,连续6周。干预时若患者肌肉放松效果不理想,下次予适当加压、缓慢移动方式,达到持续震动肌肉和放松的目的。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痉挛程度
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进行评定。见表1。
表1 改良Ashworth评分法
3.1.2 肢体运动功能测定
患者瘫痪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来进行评定[8]。
3.1.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评定。见表2。
表2 Barthel指数记分法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shworth评分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升高(P<0.01或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分)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等级较高,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等级比较 例(%)
4 典型病例
钟×,女,56岁,2015年6月11日因“左侧肢体偏瘫21 d”于我院就诊。诊断:①脑梗死恢复期;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属于中风恢复期。患者入院症见:左侧肢体偏瘫,言语尚可,左足内翻,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恶心呕吐,饮食、睡眠、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 a,目前血压控制尚可,否认其他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颈软,克布氏征(-),双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软腭上抬正常,咽反射正常,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近端肌力2级,左下肢远端肌力1级,左足下垂,左巴氏征阳性,共济运动尚可,左侧肢体感觉减退。改良Ashworth评分法为3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40分,Fugl-Meyer评分60分。入院后予以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及DMS治疗。6周后,患者肢体肌力改善,查体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2级,左足内翻改善改良Ashworth评分法为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60分,Fugl-Meyer评分90分。
5 讨 论
足内翻是由于下肢关节两侧受力不平衡引起。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或者踝关节软弱无力。中后期,随肌张力增高,足跖屈更加明显,足跟着地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渐僵硬,伴随膝关节运动。中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偏瘫肢体足部多伴内翻畸形,中医学认为,“在内者为阴,在外者为阳,”足内翻的表现可概括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难经·二十九难》)。该论述不仅从经络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足内翻的病机,同时为针灸治疗指明了方向。
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张力肌群予以相应的针刺手法,调节肌张力,缓解痉挛,促进患侧肢体恢复[9~12]。而将项针运用于足内翻的治疗充分体现了缪巨刺原理,《灵枢·官针》和《素问·缪刺论》中提出了巨刺和缪刺法,都是交叉取穴,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所不同的是,巨刺刺其经,缪刺刺其络,刺经主要取气,刺络主要取血。《缪刺论》认为,是因经络气血内外左右相倾移,有病时或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经与络之间又会有经盛络虚或经虚络盛,采用交叉取穴是为了调整左右气血的偏胜偏衰。在治疗中风偏瘫上,采用交叉取穴,属于巨刺法,风池、完骨均位于项部,为足少阳胆经要穴,两穴都是治风要穴,可潜阳熄风。少阳经直下缺盆,过季肋,至环跳,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前,出外踝前,沿足背行于足四趾外侧,针刺对侧的风池完骨充分体现了缪巨刺原理。
中风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失调,各肌群失去平衡,一部分肌群肌张力低,另一部分肌群张力高,康复的目的是平衡肌肉群,以达到肢体功能状态恢复的目的。肌张力高的肌群常处于紧张状态,在改善肌紧张方面,DMS有其独特性,通过机械振动作用于深部肌群,缓解肌肉紧张。且DMS亦可通过感应电,刺激传入神经,经脊髓投射到高级中枢,增强大脑皮层、锥体束对脊髓节段反射的抑制作用,从而协调、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肌肉的血液供给,有利于肌张力、肌肉状态的改善,促进功能重建[13]。
本次研究通过现代针刺手法结合现代康复手段,平衡肌群力量,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