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隔盐灸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中风后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1翁雪云
徐 倩,杜 静,张 帆,余 红,翁雪云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针灸二病区,广东 深圳 518000)
尿失禁是中风患者多发且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中风恢复早期约38 %~60 %患者伴有尿失禁,3个月后尿失禁发生率约为25.6 %,且男性患者居多[1]。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且易并发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若患者失去劳动能力,不仅会加重患者负性情绪,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盆底肌训练简单易操作,但见效缓慢,患者易中断或放弃治疗,对疗效产生影响[3]。隔盐灸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本研究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经竹隔盐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50岁~74岁,平均(63.5±5.8)岁;病程15 d~92 d,平均(37.8±6.7)d;其中脑梗死17例,脑出血3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51岁~73岁,平均(62.9±5.2)岁;病程17 d~90 d,平均(36.9±6.5)d;其中脑梗死19例,脑出血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患病类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诊断标准,并符合尿失禁相关诊断标准;病情稳定且无认知功能障碍;年龄为50岁~75岁;病程在2周~3个月内;接受治疗前未采用对本研究存在干扰的治疗;依从性较好,积极配合临床检查且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脏器性疾病;手术损伤引起的尿失禁;伴有脊髓病变;伴有慢性尿潴留;不配合临床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通过盆底肌训练治疗。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进行收缩肛门运动,每次时间>4 s,并指导患者在收缩与放松的过程中避免腹部发力,训练时间为15 min/次。2周为1疗程。
2.2 观察组
通过竹隔盐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竹隔盐灸神阙穴与中极穴,首先将竹筒放在穴位上方,然后将食盐放入竹筒内3 cm高,在食盐上方点燃直径3.5 cm×高5.5 cm的艾塔。连续施灸3壮,1次/d,5次/周。2周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夜均尿失禁次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B超测量并记录膀胱最大容量;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尿动力仪测量尿量(TV)、最大尿流率(MFR)以及相对排尿阻力(RVR)。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日均、夜均尿失禁次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日均、夜均尿失禁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尿失禁次数为(2.5±1.1)次,夜均尿失禁次数为(2.3±1.2)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7±2.5)次、(3.1±1.1)次,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日均、夜均尿失禁次数比较次)
3.3.2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为(38.7±9.9)m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8.2)m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TV、MFR、RVR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V为(221.3±47.8),MFR为(23.9±6.4),RVR为(0.91±0.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3.3±45.7),(20.2±5.8),(0.70±0.0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TV、MFR、RVR比较
4 讨 论
中风后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为脑干以上高级中枢受损,对体内关于排尿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产生一定影响,大脑不能有效控制排尿中枢,此外膀胱韧带与盆底肌收缩异常,使得韧带松弛与盆底肌无力,对膀胱与尿道失去控制,膀胱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尿失禁[4~5]。中风后尿失禁患者普遍存在较大的精神负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6]。
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效果有限,如西药治疗、局部电生理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行为治疗等[7]。其中行为治疗常采用盆底肌训练疗法。排尿需在盆底肌等多肌肉群功能协调下完成,中风后脑损伤失去了对副交感神经的控制,继而出现功能异常。盆底肌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脏器功能,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加快盆底肌群的收缩,加强排尿控制程度,但由于中风患者生理变化与病情不尽相同,因此仅依靠盆底肌训练效果欠佳[8]。
在中医领域中,尿失禁属“小便不禁”“遗尿”的范畴,中风患者多为高龄患者,肝肾气血不足,久卧伤气,阳气虚弱,肾气不足,膀胱失约,继而引发尿失禁[9]。神阙穴位于任脉,属要穴,经络总枢[10]。灸神阙穴可温阳补肾,散寒培元,回阳固脱,可有效提高肾与膀胱功能。中极穴的“中”即为穴内,“极”有屋之顶部横梁也,同属任脉要脉。灸中极穴可益肾兴阳,助气利湿,以达固肾缩尿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青色入通于肝,竹隔盐灸使用的竹筒为青色,能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能协调肺通调水道,促进肾之气化。盐能入肾,固肾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水可生木,因此竹隔盐灸能帮助疏泄肝气,调畅气机。艾灸自古就有“灸治百病”的说法。艾叶苦辛,熟热、生温,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走三阴,逐湿寒,理气血,以其灸火,能回垂绝之阳,透诸经、祛百病、防治疫病。《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前后二阴”。《赤水玄珠》曰:“阴茎腿缝皆肝经,络肝肾,主下焦,又肝主小便,使毒邪从小便中出,所治皆顺也”,《难经》中记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交之源”,神阙穴为任脉经腧穴,居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二者皆经过脐,可以影响人体绝大多数脉络气机[11]。由此看来,竹隔盐灸可达到补肾,固肾气的作用。此外竹隔盐灸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12]。
本研究中,观察组盆底肌训练后接受竹隔盐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日均、夜均尿失禁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联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治疗后TV、MFR、R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盆底肌训练基础上进行竹隔盐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尿动力学状态。
综上所述,中风后尿失禁经竹隔盐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增强膀胱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