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举措探究

2021-03-31史广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新工科

史广泰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特色,多方面探索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流专业的主要举措,提出了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及外部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主要举措,为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工科;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84-02

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是一场众望所归的集体行动;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明确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正式拉开了新阶段全国范围工程教育改革的帷幕[1]。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着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2]。学科演进逻辑表明“新工科”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3]。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尤为重要。

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OBE工程教育与创新理念,按大类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成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保证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如图1所示。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学国际化,加强制度及机制建设,营造教育国际化氛围,通过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师资及学生的国际交流,提高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如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搭建联合培养人才平台;积极支持青年教师通过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计划到国外交流学习;积极承办和支持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与交流,共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建平台资源,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专家教授来校授课,担任实践、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就业能力。通过扩大开放,有效借助外部资源,为本科教学创造更好的软硬件条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同行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信息互通机制:(1)专业教师每年进行互访交流,探讨教学方法,共享教学成果。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开展有益的合作,在相同课程的考试上,探讨联合试题、同一试题以及统一考试评判等联合方式;(2)学生就业信息互通;(3)本科生考研信息互通以及研究生調剂信息互通等。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突出两个能力培养,构建“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即“素质课程”“知识课程”“能力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必须将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相适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由公共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抓手,突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科学性与规范化原则、统一性与多样化原则、主体性与个性化原则。

为切实推进课程建设,定期修订教学大纲,将课程改革成果及部分科研成果固化到课程中加以应用。

教师应借助于学校构建的各类网络平台,建立优质课程网站,实现课程建设成果共享,积累较好的课程建设资源。

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如组织教师申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出版教材、发表教改论文、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建设各类精品课程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的论证,形成教师全员关注和参与教研教改工作的良好局面。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如公共教育核心课、公共教育必修课、公共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核心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都必须涵盖。

(三)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入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如在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中综合融入“问题教学法”“启发式

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探究式案例教学法”,导入大量的工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上答疑系统及助学型网络课件,利用课程网站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教学互动,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在“专业导论”“专业前沿讲座”等多门课程中引入团队教

学、校外专家授课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

开展小班化教学。组建教学团队,使大部分课程逐步开展小班化教学,增强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

(四)构建“零起点参与—三课堂贯通—三层次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各类学科平台,整合优化资源,三个课堂贯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推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以能源动力装备为对象,构建从预研、设计、加工到装配全过程的“流程式”专业实验实践体系,体现现代能源动力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支持教师到工厂和企业去锻炼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工程背景和能力。基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注重双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交叉融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师资队伍的教学吸引力。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制定多种举措,奖惩结合,优化工作安排,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和积极性投入到本科教学各环节中。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三、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成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监督教學教研等重大问题;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由系室主任负责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工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并发布学籍、运行、教材、考试、教改等方面文件,规范教学行为,明确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教学指导、标准管理、监控反馈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明确校—院—专业三级质量监控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建立一支管理队伍与督导专家团队,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四、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及外部

评价机制

以问卷调查、走访、招聘会、校友会、第三方评价等手段和形式,有意识和计划地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外部评价,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推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及时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同时引进校外专家参与本科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毕业生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结合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建设新专业、升级传统专业,使专业符合新工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省属高校,其发展定位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3]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新工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