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取火二三“式”

2021-03-31杨杨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火柴火焰古人

杨杨

人类最离不开的东西有哪些呢?在众多备选答案中,一定有“火”。今天,我们取火的方式多种多样:燃气灶、打火机、火柴……但这些东西都没有的古代,人们怎样取火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钻木取火”。没错,钻木取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取火方式,其原理是“摩擦生热”。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长时间的摩擦才能产生火星,并且火星很小、不容易看见,而火星产生后还需要立刻助燃,人因而很难把握恰当的助燃时机。不熟练的人“钻木”半天也不一定能取到火,难度指数“五颗星”。

有没有容易一些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古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更巧妙的“阳燧取火”出现了。《淮南子》高诱注记载:“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古人将打磨较光的凹面铜镜(即金杯)放在阳光下面,将阳光聚焦在棉絮、艾草等易燃物上,很容易就能得到火焰。此外,古人认为这种火焰直接取自太阳,最为尊贵、纯净,所以常在祭祀中使用,并派专人负责。据《周礼》记载,周代的官职“司烜氏”,就是专门负责“取明火于日”的。

但“阳燧取火”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阴天和晚上没有太阳,又该怎样取火?别着急,随着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一种新的取火方法正式亮相,那就是“火鐮取火”。火镰既指一整套完整的取火工具,也指其中的铁条。一套完整的火镰包括三样:一块燧石(也叫“火石”)、一块小铁条(也叫“火刀”)、一束火绒。所谓“燧石”,是一种硅质岩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硬度远超于铁,在和铁条撞击时容易产生火星;而“火绒”,则是由艾草、棉花等易燃物制成的引燃物。“火镰取火”较为方便,只消用铁条快速地击打火石的边缘,使撞击后产生的火星落到火绒上,就能得到暗火。如果想取得明显的火焰,就需用纸张一类的助燃物与火绒接触。陆游晚年久居故乡江阴(今浙江绍兴)时,就曾“击石以取火,薪桂持煎烹。五云夜覆鼎,谈笑得长生”,即采用击石的方法取火,并以薪柴作为燃料烹煮食物,过着清贫乐道的田园生活。火镰具体出现的时间已不可考,但它的“生命”却相当漫长,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部分地区使用火镰取火。

在陆游生活的宋代,随着煤炭使用的推广,都市里还兴起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取火方式,那就是升级版的“火烬取火”。原始的“火烬取火”,主要采用在灰烬之中藏火的方法来保存火种。而宋代煤炭的使用,使得这种方法更为便捷:待煤灶使用完毕,用湿煤封住灶口,仅留一个小洞维持灶内微弱的燃烧,虽看不见火苗,但灶内的煤炭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温度,取火时只需将易燃物伸入灶内,即可点燃。

有了“火烬取火”这种方式,古代版的“火柴”使用起来就方便得多。我们今天的火柴本质上是取火工具,通过摩擦生热,使火柴棍上燃点较低的红磷燃烧;而古代版的“火柴”更像是一种引燃物(容易燃烧,但需借助外部火源)。宋人陶谷详细地记载了这种火柴的情况:“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到清朝后,一般叫作“取灯”)即将松木削成细条状,在一端涂上硫黄,一触暗火,即可得到火焰。“火柴”取火的方式虽简便易行,且不受天气的限制,但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因此多用于富贵之家。

另外,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火折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的火折子本质上是卷得很紧的纸卷,里面包裹有硫黄、硝石等易燃物。将之放入竹筒后,先用火点燃纸卷,再盖上带有小孔的竹筒盖,就可人为造成其内部环境缺氧,原本的明火因此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中短时间内不会彻底熄灭)。等到要使用时,只需拔开竹筒盖摇晃几下或是轻轻一吹,使易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猜你喜欢

火柴火焰古人
缤纷的火焰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火焰
鸬鹚与鸭子
火柴变变变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