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1-03-31李安全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薛宝钗林黛玉红楼梦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在上一期“整本书阅读·实践课”栏目中,我们重点讲解了怎样读懂《红楼梦》的细节,特别强调要“咬文嚼字”“钻求文义”,透过文字品析关键的字、词、句,抓住重要的“细节”,并对贾宝玉的“痴”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本期,我们来重点探讨分析人物形象时,如何透过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我们就把她作为本期研读的重点。

一阅读策略

如果让一个男生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选择一人做女朋友,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薛宝钗,因为薛宝钗端庄大方、聪明伶俐、温良贤淑、处世老道。固然这颇有点实用主义甚至自我主义的嫌疑,不太切合文艺欣赏的实际。但是,这种设想可以拉近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的距离,而且能鼓励读者融入自己的感情去欣赏——用王蒙的话说,就是“活读”。文学欣赏虽然和文学批评相关联,但是,“欣赏”更需要移情和同情,而“批评”更需要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孟子·萬章上》有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品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朱自清在《诗言志辨·比兴》中也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学者徐复观先生认为:“若说到文学欣赏的过程,乃是一种‘追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指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读者对作品要一步一步地追到作者的这种心灵活动状态,才算真正说得上是欣赏。”(《徐复观说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周汝昌先生为自己的讲析唐诗宋词的专著《千秋一寸心》写了一段题词:“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周汝昌《千秋一寸心》)“推测”“迎受”“追体验”,“三心映鉴”就是“以意逆志”。当然这里主要讲的是读者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作者的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

换一个角度,或者更进一层来思考,我们读小说、戏剧这种叙事类的、以刻画人物为重点的文学作品,不但要用自己的心去契合作者的心,还特别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心,也就是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弄清故事情节之后,要以人物赏析为重点,站在人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用自己的心接近文本,“拿自己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解释经典,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验”,体悟人物丰富、复杂、深邃、多变的内在精神世界。作为读者,只有当你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二文本梳理

下面我们以林黛玉为例,来讨论如何读懂文本,如何透过文字以心契心,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把握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发展经过及其中复杂的原因。

2. 人物词典

林黛玉,《红楼梦》中人物。贾宝玉的表妹。出身官僚家庭,母亲死后,寓居外祖母家(贾府),其后父亲亦亡故,遂长期生活在贾府这一充满势利和虚伪的贵族家庭中,度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自小体弱多病,聪慧敏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这种屈辱地位和环境的压抑,憎恶周围的丑恶事物,蔑视权势利禄,内心蓄积着反抗的情绪,并与封建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产生尖锐的矛盾,形成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又自伤无力、郁悒悲愁的性格特点。因与贾宝玉思想一致,彼此相爱,但在封建压迫下无法结合,于贾宝玉被骗与薛宝钗成婚的晚上,焚去诗稿,呕血而死。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人物,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形象。(《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2页)

微思考:上面“林黛玉”的词条是1980年编订的,其对林黛玉的介绍在现在看来你认为还是准确、全面的吗?为什么?

三赏析示例

情 殇

雾霭沉沉,树也迷蒙,山也迷蒙,

北风渐紧,凛凛冽冽,如刀如剑。

耳闻得他,歌舞升平,其乐融融,

眼见着他,红烛帐暖,鸳鸯梦圆。

心生寒,风也凄凄,雨也凄凄,

忽惊起,凝思冥想,黯然神伤,

无语也,开眼是泪,闭眼是愁,

且把诗稿和着血泪点燃,烧成灰,

且让那海誓山盟随烟化去,

且让那哀怨思愁随风飘去……

又想起,碧纱橱,

春昼慢慢,无忧无虑,

又想起,潇湘馆,

更尽漏残,辗转难眠,

又想起,海棠社,

咏海棠花,问菊梦菊,

又想起,秋夜里,

望碧天,雁过也,

又想起,葬花魂,

泪潸潸,空嗟叹,

又想起,共读西厢,

似水流年,

又想起,人生苦短,

富贵由天……

我去也,血肉化作春水,

我去也,魂魄化作云烟,

我去也,所有的泪都归还,

我去也,所有的爱都清算,

我去也,所有的痛都消散,

我去也,无怨无尤,

我去也,无悲无欢……

宝玉啊,你珍惜姻缘,

也把功名利禄看淡!

宝玉啊,石已转移,

木何以堪?

我心在潇湘,把你期盼,

我魂归苍天,把你观看。

神瑛啊,你何日回还?

今生今世,有情无缘,

空牵念,

且待来世,

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无牵无挂,相爱相怜!

点评:

林黛玉是多愁善感、聪慧机敏的,她命运多舛,常常博得读者的同情,但也常常被人误解。我们要真正理解林黛玉丰富的内心世界,就要透过文本,以我们的心去体验她的心,真正走进她的心灵。

显然,这首诗是以林黛玉的口吻在叙說她在临死之时的悲伤、痛苦、绝望、无奈,也有一丝丝的期盼。这是一个弱女子——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的“绝笔”。偌大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她;或者说,她再也不愿意寄身在这个冷漠、虚伪、自私的世界。于是只有选择死亡。这首诗虽然未必很好,但从整体上说,大致切合林黛玉的内心精神。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读者的“以心契心”之所感、之所悟。至于林黛玉临死之际的真实的内心,实在是一个永远也猜不透的“谜”。

按照常情常理,林黛玉似乎有以下几种“选择”:可以出家,如妙玉;或者隐忍,如袭人;再就是殉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林黛玉最终选择了殉情。要拥有,就要百分之百;要放弃,也要彻彻底底。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爱得纯粹,死得干净。这,才是林黛玉的性格。

清代涂瀛也有这样的评语:“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当也!

四问题设计

阅读《红楼梦》,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下面的问题中选择几个来完成。

1 “堪怜咏絮才”“颦儿才貌世应稀”。林黛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葬花吟》(第二十七回)、《咏白海棠》(第三十七回)、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第三十八回)、《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五美吟》(咏西施、虞姬、昭君、绿珠、红拂,第六十四回)、《桃花行》《唐多令·咏絮》(第七十回)。请阅读《红楼梦》原著,将林黛玉的诗抄下来,反复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者和同学讨论,力求大致读懂;然后从这些作品中选出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500字。

/提示/

怎样评价林黛玉的诗?我们可以先看看薛宝钗是如何评论《五美吟》的。“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第六十四回)我们可以从薛宝钗的评论中得到一些启发,再进行自己的思考。

2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在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通过“说诗”“评诗”“命题”等方式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当然,这也是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林黛玉的文学主张。

/提示/

要分析林黛玉的文学主张,我们需结合原文,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同时也要注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比如读诗、章法、炼字、意趣、立意、押韵等)进行系统的分析。

3 通读《红楼梦》,根据原著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以“林黛玉小传”(或“林黛玉别传”“林黛玉外传”等)为题,为林黛玉写一篇传记。

/提示/

人物传记的主要内容就是叙述人物的生平经历、主要贡献、精神品质。要写好传记,首先必须全面搜集丰富翔实的资料。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林黛玉是文学典型,我们为她作传的目的是为熟读原著,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概括原著的主要情节,用典型的事件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

4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五回)这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其中暗示了林黛玉虽有不凡的才华,但命运却是非常不幸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叙述了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夜,黛玉悲恸而亡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重写经典”,通过细节具体描绘林黛玉临死时的神情、动作、心理,注意通过具体的情景描写来渲染凄恻的气氛。

/提示/

“重写经典”不是概述,也不是复述,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和“再创作”。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堪称“重写经典”的样本,可以作为这个写作练习的参考。

五拓展阅读

1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蒋和森(1928—1996),江苏海安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论文,于1959年续集出版《红楼梦论稿》。论稿将理性分析和美学鉴赏融为一体,论述细致透辟,也富有文学意味。此外,还著有《红楼梦概说》《红楼梦入门》等著作。《红楼梦论稿》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凤姐、晴雯、贾政、妙玉、焦大、尤三姐等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且有《贾宝玉论》《林黛玉论》《薛宝钗论》《探春论》等四篇人物专论。其中的《林黛玉论》中有这样两段话:

林黛玉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代表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希望和痛苦。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值得我们同情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林黛玉所以能生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打动了我们,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用爱情、用反抗、也用她的眼泪和痛苦以及她所特有的敏感、多疑等等,有机化合而成的性格。这是一个由强大艺术天才的手所典型化了的性格;一个你愈是细密地注视,就愈是感到可爱的性格。在这一性格中,既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图画,同时又熔铸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以及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感、所激动的东西。

这是作者对于林黛玉的重要观点和总结,在阅读之后可以思考自己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或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2 《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王蒙,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市),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王蒙活说红楼梦》是继他的《红楼启示录》后又一本评说《红楼梦》的精品。王蒙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活书来读,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当做活人来评,把《红楼梦》中的故事当作真实事件来分析,把《红楼梦》中的文化当作经验学问来思索。作者以独特、现代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的政治、爱情、命运、人生价值,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红楼梦》这本书结合在一起,抒发了他对人生对政治对爱情的感悟。全书包括《石与玉》《贾宝玉论》《天情的体验》《钗黛合一新论》《〈红楼梦〉中的政治》《“抄检大观园”评说》《〈红楼梦〉纵横谈》《变奏与狂想》《伟大的混沌》《〈红楼梦〉的自我评价》 《〈红楼梦〉的研究方法》《青春与时尚的〈误读红楼〉》等十多篇文章。在论及林黛玉时,王蒙写了这样一段话:

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類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对于作者所提到的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可以结合《红楼梦》原著情节进行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猜你喜欢

薛宝钗林黛玉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续红楼梦
冷香丸
钗在奁中待时飞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