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熔炉工程” 锻造时代新人

2021-03-31胡金波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摘 要: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是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生态、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强的服务支撑,使高校真正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南京大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施“熔炉工程”,强化使命担当,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实践,积极推进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融合发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特别指出“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1]。南京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校形成了落实根本任务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动力。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集思广益、集聚众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一关键性问题,提出把握“九个第一”[2]的办学治校方针和“九个始终”的教育教学原则,以“熔炉工程”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一、“熔炉工程”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为高校探索育人新路径、开辟育人新境界、实现育人新成就指明了方向。在历史新格局、高等教育新使命呼唤下,南京大学从2019年起启动“熔炉工程”建设,希望通过南大这个育人大熔炉,锻造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熔炉工程”是一系列崇高追求的有机叠合,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主义大学的至真本质,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主义大学的至善职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主义大学的至美管理。

1.新时代“强国梦”呼唤“熔炉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工作的主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同样需要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高校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育人质量、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才能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熔炉工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育人质量,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新时期“强教梦”催生“熔炉工程”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4]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5]。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同时要求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强教必强高教。高等教育强国往往与经济强国相伴而生。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世界公认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机构。“熔炉工程”正是高等教育理念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3.新阶段“强校梦”助力“熔炉工程”

把握“九个第一”,建设“第一个南大”,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第一使命”。大学之所以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因为大学在本质上是从事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什么人是大学的首要问题。大学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018年以来,南京大学清晰明确“守住魂、提增神、聚焦人、不折腾、致力成”的工作思路,“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类拔萃之效”的工作要求,将突出立德树人工作的“熔炉工程建设年”与突出党的建设的“支部建设落实年”、突出队伍建设的“第一资源开发年”作为首批重点工作同步推进,确保在做好“四个服务”中“走得对”,在强化“四个自信”中“做得好”,在抓住“六个下功夫”中“迈向强”。

二、“熔炉工程”是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

“熔炉工程”关键在于一个“熔”字,就是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推进全校各支队伍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实现立德树人工作和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熔炉工程”是一整套创新理念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1.以德为先,铸造“大德工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6]构建从教学到教育再到育教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其核心要义就是“德”。因此,“熔炉工程”的首要目标就是以德为先,铸造“大德工程”。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南京大学进一步明晰最好的本科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而立德树人工作培养的就是能将承续历史精华与放眼国际潮流相结合,积淀深厚、视野广阔的时代新人;能将坚持理想信念与推动创新实践相结合,追求高远、求真务实的时代新人;能将坚持思想解放与善于统筹协调相结合,上下求索、从善如流的时代新人;能将富有人文关怀与敢于担当责任相结合,仁爱包容、深明大义的时代新人;能将提升工作能力和讲究质量效率相结合,技艺超群、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能将充满蓬勃朝气与沉稳踏实肯干相结合,激情四射、勤奋有为的时代新人。

2.以生为本,打造“大爱工程”

大学一年级是新生认识大学、走进学科、开启未来的关键时期。为帮助大一新生尽快树立学业目标,认识学科魅力,找准兴趣专业方向,南京大学通过“熔炉工程”为每一位新生都配备了一位学业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规划、学科专业认识等方面对本科新生予以引导并提供帮助。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这一行列中。2020年,南京大学成立新生学院,承担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培养、日常学生管理等职责,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體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的有效衔接,助力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文化上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新生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和全新探索,也是人才培养的“特区”。新生学院的成立,不仅加强了其与学校职能部门的纵向衔接,也加强了与各二级学院的横向衔接,是深入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锋行动。

3.以统为要,营造“大家工程”

融合发展是南京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熔炉工程”的核心思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熔炉工程”,必须融合发展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协同协作的部门关系、同心同德的部院关系、互勉互励的朋辈关系、至善至美的教研关系、相辅相成的通专关系、线上线下的虚实关系、共建共享的校地关系。在打造全维度育人体系的目标导向下,南京大学不断强化全校一盘棋意识,推进部门协同协作。2020年,南京大学成立本科生院,旨在充分整合学生教育改革的资源和力量,统筹管理教育规划与改革研究、培养体系与方案制定、教育资源与生态建设、教育运行服务与管理、师生发展支持服务、教育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等工作,以项目为牵引,变部门间协同为内部协同,变多部门分散式办公为高效率综合式办公,强化不同领域、部门、环节的育人合力。本科生院的成立,更好地推动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育人主渠道的建设。学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整体设计,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思政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专任教师特别是高水平师资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建成一批以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教授“宇宙简史”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典型,形成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

4.以育为重,塑造“大智工程”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教师“为谁培养人”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7],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语言、任何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几何倍增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作为传统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受到剧烈冲击,面临着知识更新与认知迭代的压力。大学生则正处在智力与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如何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化学反应”,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熔炉工程”通过激发专业教师育人动力,强调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中心,教师由“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着重发展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逐步演变成“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优化过程。

三、“熔炉工程”是“五育并举”的创新实践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智,在其他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我们的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习惯于以成绩、分数作为产出和评价标准,在锤炼体质意志、涵育审美品格和培养创新实践意识等方面不够重视,部分学生甚至走上“有知识没文化”的发展歧途。因此,南京大学实施“熔炉工程”,就是要全方位激活“德智体美劳”五大要素,努力打造“五育并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熔炉工程”是一系列生动实践的有机聚合,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和组织育人为一体。

1.以统筹德智体美劳为核心,打造“五育并举”新体系

一是德育注重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强化“养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实施“立德树人行动计划”,把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充分挖掘课程、科研、实践、文化、服务等工作的育人逻辑和育人元素。二是智育注重活学活用、能力提升,强化“学成”。在“三三制”本科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强化通专融合、科教融合、本研融合和学科交叉,构建交叉融通、教研相长的学科体系,模式贯通、全面培养的教学体系,育人为核、融合前沿的教材体系和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以更好的成长生态、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强的服务支撑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三是体育注重兴趣导向、生存习惯,强化“炼成”。研究制定《南京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的意见》,构建基础、拓展、提质“三段式”体育课程体系,开展更丰富、更活跃的课外体育活动。四是美育注重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强化“化成”。研究制定《南京大学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熔铸“大美南大”美育文化,形塑“各美其美”审美格局,积极打造南京大学“二六三”美育育人体系,建设“学科之美”“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美育核心课程。五是劳育注重亲力亲为、愿做乐为,强化“干成”。立足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学风底色和综合性大学专业特色,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爱劳动。

2.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构建“五育并举”新格局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此,南京大学针对当前学生评价维度相对单一的问题,改革成绩单构成,以三维向量建立学生多元评价机制,以课程学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和诚信品德评价为主要内容,形成综合评价成绩单,客观、全面评价学生。此外,学校设置学生最高荣誉“栋梁奖学金”,以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五育并举”、志做“国之栋梁”为基本要求,综合评价候选者在理想信念、学业成绩、社会服务情况等方面的表现,克服唯学分绩论、唯论文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径

君子不器。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剧,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片面发展状态,人和工具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南京大学实施“熔炉工程”,就是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破除专业壁垒和文理界限,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构建“人人成才”的成长环境。南京大学启动实施“出彩计划”,开展大学生信仰坚定支持之“红”计划、学业进步支持之“橙”计划、体质增强支持之“黄”计划、心理健康支持之“绿”计划、生涯发展支持之“青”计划、国际视野拓展支持之“蓝”计划、领导力提升支持之“紫”计划。通过“七大支持”行动,积极营造青年学生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不断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充分发掘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通识教育内涵,形成了“悦读经典”和“科学之光”两大通识课程品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时,南京大学还提出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通过推进“每生一导师”“每生一游学”“每生一项目”,在“富于想象”的探讨学问中把学生和教师联合起来,将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将人类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传递给年轻一代,启迪他们自由生长、全面发展。

“熔炉工程”就是要推动高等教育能够始于老师、终于学生,始于立德、终于树人,始于学会、终于会学,始于知识、终于审美,始于兴趣、终于刻苦,始于有形、终于无形,始于书本、终于实践,始于激励、终于成长,始于课堂、终于社会。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南京大学将坚持打好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着力将管理效益转化为育人效益,提升思政队伍育人能力,激发专业教师育人动力,扩大校外育人资力,形成育人“大格局”,使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的育人“细胞”活跃起来、连接起来、共振起来、协同起来,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逐步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南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学习小组.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2]胡金波.把握“九个第一” 建设“第一个南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24-28.

[3]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04-22.

[4][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8-09-13.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29.

[責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