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模式在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31景晓芬

大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PBL模式实践教学

景晓芬

[关键词]PBL模式;社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同时更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达到使学生进步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接受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应用实践能力不足。传统教学对于一些基础课程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是合适的,而且是必需的,但对于一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来说,传统教学方法就显得不合适了。

社会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学生所学的理论、方法、理念等最终都要被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说,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来看,PBL教学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天然的契合性。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课程,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既是方法论,也是具体的实务模式。从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其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教材编排来看,西方理论色彩比较浓

通过这种教材学生学到的社区有关知识和工作模式与我国的社区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完成后,学生依旧不太了解我国的社区现状,而且其中的一些社区工作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存在过于理想化的情况。

(二)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独特性

不同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这些社会工作方法课,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对场所有独特的需求,学生必须参与到真实的社区生活中才能将课堂所学进行实践,但目前能够提供实践岗位的社区机构不足。

(三)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这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适合,但对区社区社会工作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基于以上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要求和传统的教学实际,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PBL教学法非常必要。

二、PBL教学法在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1.以学生为主导。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具体的某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内化创新,从而将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弊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原有的知识,提升技能、技巧。

2.以问题为核心。PBL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导向,以问题来贯穿整个实践过程。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树立问题意识,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实践的核心,整个实践过程都围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来进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PBL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将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融汇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习到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社区工作这门课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包括社区问题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进入社区的途径和技巧、如何发现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如何确定主要的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分析社区资源、社区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或需求运用某种社区社会工作模式制订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等。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针对真实的社区情境将课堂知识进行变通、深化和改进,达到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目的。

(二)具体实践安排

PBL教学法在社区工作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课堂内的部分,二是课堂外实地部分。教师完成实践课程设计后,在我校社会工作2017级本科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整個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和社区共计20个学时,在8周内完成,具体过程如下。

1.课堂模拟训练

课堂模拟训练主要是配合课堂讲授环节,由授课教师提供模拟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为实际工作做好知识和技术准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好的问题是关键。这一问题主要是由教师来选择,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阅读材料后,按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果进行课堂汇报,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课堂模拟训练包含以下两个主题。

一是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分析。由授课教师给出阅读材料,材料以一个模拟的社区情况为例,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说明一个社区的事实,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在这个模拟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接下来将所有的问题或需要进行列举,并用问题分析法确定所需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轻重缓急。最后每个小组确定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或需求,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哪些资源是社区内拥有的,哪些是社区外拥有的,哪些是现成的,哪些是需要动员的。做完这些后,将其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教室内,由本组推举一名学生进行讲述,其他学生点评、提问。

二是社区动力分析。根据上一次课讨论所选择的社区问题或希望满足的社区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或服务计划。在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后,就好像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会搅动社区内外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因为站位的不同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付出的资源或行动的不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有支持、有反对、有中立,如何转变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立场,让解决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支持,遇到最小的阻力是社区动力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每个小组要根据所设定的工作计划,画出服务计划所涉及的一些人或机构的关系画,将这些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一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立场,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去动员各方力量,以及转变反对者的态度。

这两个课堂模拟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社区调查、收集资料,发现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出首要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而社区动力分析则能够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想问题,预设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2.进入真实社区的社区实践

课堂模拟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问题分析和社区动力分析的方法,但实际上真正的社区问题会更为复杂。为此,除了课堂模拟练习外,还需要将学生放到真正的社区中进行实地实践。在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如下步骤来进行。

第一,选择实践社区,在调查开始之前,由指导教师提供本地社区(包括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有关信息,每个小组通过讨论之后,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兴趣或关注点的不同,在本地选择一个社区作为实践场所。第二,进入社区进行社区调查,在这一调查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收集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所调查社区的基本信息;二是关于探索发现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第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小组成员的认知,小组讨论确定需要解决问题的优先级,选定一个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选定一个小组成员认为最重要或最迫切的问题或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第四,针对所选定的问题,设计解决社区问题或满足社区需求的方案。最后,社区实践的总结,每个小组将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整理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回答。社区实践环节如图1所示。

三、PBL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在PBL实践环节完成后,选择部分学生用访谈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实践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发现,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收获和提升。

(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PBL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从社区选择、建立关系、社区调查、探询社区问题和需求,到基于问题解决或需求满足的社区策划,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整地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模拟时,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实地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能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在社区调查过程中不同小组之间主动进行相互交流,了解别的组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加以解决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大大增加了。

(二)人际交往能力获得提升

在进入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以及在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提升。有学生表示,第一次进社区时很紧张,害怕被拒绝、不知道怎么开口向别人介绍自己,等到调查结束时已经能很自如地与调查对象聊天。对于被拒绝,一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对于个人的打击,到后来认识到被调查对象拒绝是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很正常的事,这提升了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渐摸索出一些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小技巧,这些小技巧使得学生的社区实践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实践,与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四、PBL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间差异较大

整个实践共分为10个小组,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些有过合作的社区进入容易,学生对社区也较为熟悉,在实践中更容易深入了解到社区中的问题或需求,而一些初次接触社区的小组其实践则大都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次。

(二)时间安排不太合理

目前的实践课程安排属于与课堂教学相伴随的实践课。社区社会工作课程一共48学时,其中包括16学时的实践课时,实践学时较短,而且是分开安排在8个教学周,学生无法持续地完成具体的一项实务操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更希望能够先集中学完理论课,然后集中时间进入社区完成实践。

(三)缺乏稳定合作关系的社区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学生一共分为大约10个组,如果每个组分配一个社区的话,需要有10个社区才能够接纳学生实践,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源不足,缺乏稳定合作的社区导致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在进入社区上,即使进入也只是浅表层次的进入。大多数小组成员表示,在进入社区时最为困难,如何与社区建立关系,获得允许进入社区是学生在进行社区实践时的第一环节,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另外,由于我们的实践设计主要是服从教学目标,即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方法而设计的,这种设计对于实践基地的社区来说,可能对其工作没有太大帮助。而且为了课程学习而进行的实习,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短,一共16个小时的时间,人员更换频繁,每年去社区的学生都是这方面的新手,在课程结束后就撤出。此外,每年实践的内容基本相同,在合作中,社区得不到太大的益处,因而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四)实践课程经费短缺

对于课程实习,并无专门的配套经费,这使得学生的实践只能就近进行,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学生自己承担,这导致一些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社区并不能被纳入实践基地范畴。

五、提高PBL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建议

(一)选择一定数量的社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的PBL教学实践中,学生在选择社区时均属于临时的调查,与学校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进入时会存在一些困难,有些社区难以进入或进入之后难以开展深入的调查。在将来的实践中,应逐渐扩大固定合作社区的数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有助力学生进入,同时利于长期追踪。

可以考虑将学生的毕业实习、暑期实习与课程实习结合起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的时间比较长,很多社区需要并且欢迎这样的专业学生,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样可以形成课程实习、暑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连贯的实践方式,有助于學生由浅到深、由入门到精通地完成实践。同时,从社区角度来讲,可以实现稳定的人员关系,便于社区方面工作的安排与协调。

(二)在学院层面对实习资源进行整合

以学院为单位而不是以系为单位,共享不同专业的实习基地资源,如学院的固定农村观测点、公共管理系的社区管理实习基地,以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探寻合格的督导教师

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是校内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指导,但校内教师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此,可以在社区或机构为学生寻找合格的督导,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双师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缺陷。

(四)实践时间安排的调整

伴随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对于实验性质的课程来说是合适的,但对于社区工作这样需要与特定场所相结合的课程来说,这种分散的实践环节不利于实践的连续性。同时,由于社区工作实践过程中需要调动的知识是全方位的,在课程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展实践,学生会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将实践环节安排在整个理论课结束之后更为合适。

猜你喜欢

PBL模式实践教学
基于PBL模式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