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
2021-03-31解超尘
解超尘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0 引言
山地乡村具有丰富能源及矿产资源,不但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有效落实,还充当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屏障,应对其空间规划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当地资源对近郊山地乡村空间进行更新。
1 山地乡村空间的影响因素
乡村空间是民众进行日常生活及生产的重要载体,表现出较强的变化性及连续性空间,其层级关系相对较为明显。影响山地乡村空间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相较于城市,乡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使乡村地域系统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方面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乡村是人类聚集地,人们在选择乡村位置时考虑地形因素影响,其中高地与山麓地带构成带状聚落,山地构成散装聚落,平原一般是组团状聚落,村庄不能选址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地形直接决定村庄规模,平原的村庄在规模上远超山地村庄。
2)水文要素 村庄选址时应确保附近有足够水源。河流不仅要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更属于交通要道,沿河设置村庄优势明显。此外,河流特征对乡村布局形式、位置等有着重要影响。
3)土地要素 乡村和土地属于融合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土地面积与村民劳作范围,属于乡村聚落的腹地,影响村庄的最终规模。乡村的关键职能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必须与土地利用形式、农业生产结构及村民劳作半径等保持一致。影响村民劳作半径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历史习惯、农业产业种类、劳动工具、交通工具和人均耕地量等。
1.2 城镇化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收益较农地收益高,因此,政府为提高城市发展效益,采取吞并、宅基地整治和土地置换等方法,让农村集体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对乡村空间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3点。
1)在城市中并入附近乡村空间,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关键内容。
2)受政策驱使,对乡村空间进行迁移与撤并,达到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集聚的目的。
3)在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与乡村距离不断缩短,增强了城乡发展要素之间的联系。
1.3 乡村产业发展
村庄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农业发展具有逐利性特点,果园、大棚种植等经济效益更高,逐步取代粮食种植,导致乡村生产空间景观异质化。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业生产朝规模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种植面积与范围越来越大,为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影响乡村空间关系因素中,主要包括种植集约化与机械化水平、劳动与交通工具的选择等。
2 连云港地区山地乡村空间现状
连云港地区的山地丘陵相对较多,限制了乡村人口数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聚落规模小、边界不清晰等方面,在建筑布局上过于散落。一些乡村聚落有一定规模,在道路、高差和河流等影响下,用地紧凑,聚落边界清晰,乡村形态的集聚性较强。
2.1 无序散乱型村庄
在连云港地区乡村空间布局中,依山散居较常见。山地自然条件较恶劣,道路交通不通畅,耕地面积不多,呈现零散分布的态势。为让村民顺利完成耕作活动,聚落选择化整为零的散居形式,村民可就近耕作,在现有山地的基础上建设梯田,农舍则依山修建。如此可消除山地地形容量方面的局限,逐步打造大分散、小集中的依山散居模式。
2.2 规划调整型村庄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且国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合理规划与科学调整过程中,推动乡村实现规模化与有序化发展。乡村各项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并逐步迈进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现代农业园与工业园相继建成。为达到规模效应,让已有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推动近郊乡村逐步向集聚性产业空间结构转变,乡村空间功能也体现出体系化、复合化等特点。近郊乡村经济发展越好,集聚度越高,越易走多元经济发展道路。
2.3 L形村庄
连云港地区最著名的L形村庄即吴郑村,地处连云港市中部,具有典型的平原型村庄特色。其南部有伊北中沟,北部有洪河,2处水体贯穿整个吴郑村。吴郑村处于平原,村庄布局并不受地形因素干扰,导致民居建筑大都建于伊北中沟及洪河两水体围合的内部农田空档处,加上当地农田分布呈现不规则网格状,且面积占据整个村庄的70%,催生了村庄在东西方向上呈狭长L形整体布局形态。
2.4 V形村庄
连云港地区V形村庄的代表是西连岛村,其总面积达3 000亩,有3 057个常住人口,以渔业、养殖业、工业及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整个村庄的东、西、北面与黄海相邻,南面是山地村庄。整个村庄的形态布局受地形及海域等因素影响,以村庄西北端的组团型建筑群为起点,分别在东南和西南方向沿海岸线向南部山体延伸,整体上形成类似V字形的空间形态。
3 农业转型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空间优化策略
3.1 村落公共空间界面优化策略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界面包括建筑外立面、院墙、植物及屋顶和地面铺设等部分,不同元素进行渗透与组合,构成聚落整体空间意象。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应关注界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凸显乡村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1)侧界面优化设计 连云港地区乡村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于20世纪80~90年代建设合成,外墙饰面为釉面瓷砖及白色涂料等,层数一般在2~3层,表面材质、建筑体形等与农耕环境不适宜,对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地域文化品质影响较大,也不利于乡村休闲农业转型。
乡村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物质空间基础,必须采取统一规划方式,才能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也让公共空间外部环境品质得到提升。建筑立面风貌在设计上要保持统一,不仅采用连云港地区传统民居常用方法,也可添加其他风格,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素雅得体。建筑立面的改造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建筑实际,采取相应级别的设计更新。
2)底界面优化设计 村落铺地包括硬质铺地和柔性铺地,其中硬质铺地主要用于道路及广场铺装,柔性铺地以植物为主,主要对村落界面进行装点。在设计中,除行车道使用水泥铺地外,其余硬质铺地都应采取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当地石料或木条,以彰显乡土气息。选择木板、鹅卵石、石板或碎石铺设游览小路,部分休息平台节点空间也可通过木板类材料营造良好的乡土氛围。
3)顶界面优化设计 公共空间顶界面主要包括建筑屋顶及其轮廓线,而乡村屋顶界面则主要由山墙及屋顶组成,因此,在乡村屋顶界面优化设计过程中,可采取加建手法对顶界面造型风格进行协调,以此改善乡村空间品质。
3.2 乡村公共空间场所性营造策略
1)根据乡村发展主题营造公共空间的场所性 例如川渝地区的素心村,主要将休闲农业当作主体产业,利用蜡梅种植与销售有效推动城乡旅游业的纵深发展。素心村在村口设计梅花造型雕塑,在道路旁设置梅花标志,这与当地主题高度契合,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连云港地区可借鉴这一经验,以乡村发展主题为基础营造出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性,突出当地特色,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
2)乡土化设计公共空间的景观 村落外部空间应结合乡土、生态特征进行景观设计,如植物配置、构筑物及景观小品等元素当地乡土文化保持一致,通过当地材料及乡村之物彰显乡土民俗及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在部分重点景观部分可将某个主要景观植物作为设计重点,以此有效提升吸引力,配置植物应保持景观植物具备较强的乡土性及多样性。农耕文化通过抽象主题景观体现,如石磨、锄犁、酱缸等有效彰显乡村特色。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农业转型,传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亟待改良与优化。在此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空间有着广阔的创新前景。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近郊山地乡村空间的基本特征,明确其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做好山地乡村公共空间的优化,充分彰显乡村特色,为民众带来优质的审美体验,进而促进近郊山地乡村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