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西蜀园林艺术运用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2021-03-31肖佩
肖 佩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25014)
0 引言
在传统造园美学的指导下,融入当代生态人居的需求对城市景观进行创新和探究,为城市景观构建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多元化的方式解决城市景观问题,传承古典精华,创新城市景观构建方式;取之象外,追求神韵,彰显城市景观魅力。目前西蜀园林的研究大多偏向于典型案例和发展脉络,与时代发展的横向延展和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1 诗意栖居的古今交汇
1.1 西蜀园林的艺术特征
西蜀园林既不同于北方园林之雄,也不同于江南园林之秀,自有其独特的风貌。园林建筑专家赵长庚先生曾以“古雅清旷,飘逸乡情”8个字道出其中韵味。西蜀园林深受“天人合一”古代朴素自然观影响,古朴大方、自然天成、兼收并蓄,注重精神气韵,构建出文秀清幽的美学意境。造园注重选址布局、建筑营造、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蕴含着深厚的纪念性、文化延续性和游赏性[1]。
1.2 当代城市的生态美学
在城市面临生态文明机遇和挑战下,我国提出了新时代的公园城市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城市新路径的探索,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旨在营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环境[2]。新时代城市以生态文明引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3],展现出对“诗意栖居”生态智慧的诠释,也是呈现西蜀园林奥妙和魅力的新时代契机。
2 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1 生态人居理念的发展
早期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是追求“山居”,随着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的依赖,开始从“山居”演变为“园居”,通过对水景、山石、花木、建筑的合理布局,以及同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诗情画意之境,传递的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引导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可观、可赏、可游,更能修身养性,营造有情趣、有意味的居住空间和诗意般的生活。
2.2 生态理念根基契合
一座公园城市,最基础的定义在于良好的生态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西蜀园林和新时代城市生态理念有着同根相生、相互交融的渊源。西蜀园林的构造和状态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其布局也正是体现了其与自然长期共存的“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特色,以特有的表现手法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给当代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引。
3 园林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面临的局限
3.1 设计理念和功能的差异
传统的古典园林通常服务于皇亲贵族或文人,大部分有院墙封闭,具有内敛性和私密性;追求整体的美感,但实用性相对不足。而现代景观诉求是在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功能性,具备大众性和开放性。
3.2 当代城市景观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古典园林,现代的景观更能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但存在未被消化吸收的景观理念,也易产生没有内涵的生硬景观。“以人为本”理念常被提及,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却不足。一些广场大却难以令人留足,草坪宽阔却难以亲近,景观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被忽视。
3.3 运用结合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线性绿地生态景观规划发展较快,但综合性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尚不多见[4]。园林艺术体现着道家的朴素辩证思想,是文化哲学精髓,且是系统化的。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运用已经引起重视和认同,但在生活中,存在园林景观没有基于对园林的深刻研究,进行生搬硬套、模仿再造等情况,值得思考。
4 西蜀园林艺术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经历多年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前人已截然不同,需要深刻把握西蜀园林的造园方法和哲学思想,不拘泥于表象,取之象外,提炼精髓,彰显园林艺术。
4.1 “天人合一”意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西蜀园林受“无为”哲思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潇洒俊逸”的意境,故其设计注重人的参与,包括空间布局、造景植物都呈现出与北方和江南园林所不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西蜀园林意境创造主要分2种。
1)“无为”的有法无式,重在和谐 如城市景观中适当保留地区的原始样貌及材料,不加以过多的人工修饰,营造文人墨客的寄情山水之意境。此外,注重景观的开放性,正是其开放空旷提供的看似“无为”,能给人提供可参与创造的“有”。
2)“有为”的方式 自然系统的塑造立足于生态本底之上,以保护原生态为原则[5],通过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将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呈现出来。刘先觉先生将生态美学的评价标准归纳为“融”与“生”,西蜀园林的一大特点就在于融与生关系的精妙处理。
4.2 空间布局的运用
在吸取西蜀园林的造园艺术时,首先要理解布局要点,使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场地环境和自然条件协调统一,考虑动态浏览时的空间节奏感和地域特色以及人文风俗。
西蜀园林布局自然,空间明朗,随势就形,但整体也讲究系统性,整体和局部有着巧妙的联系,收放自如。城市亦可视为一个大的园林系统,吸取园林的布局系统,让城市景观形成完整的关系网络。如在天府绿道的规划中,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在全市铺开绿网,锦江为轴,龙门山和龙泉山为支架,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为环,根据地区特色,打造因地制宜的景观。以绿色为牵引,覆盖全面,连接城乡与区域,融合景观与生产,注重整体和部分的和谐相融,维持可持续景观生态系统。
4.3 造景手法
4.3.1 水景营造
保护原生水体是需恪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借鉴西蜀园林的理水方法,随形就势,动静、宽窄、急缓相结合,为景观的整体节奏和走势构建提供灵感。用当代材料加工而成的桥廊、人工小岛、特色观景亭划分空间,借助地形地势、花木雕塑、特色景观小品等营造独具一格的小环境,抓住水系有缓有急和丰富节奏为灵感提取意象,打造灵动而多变的水景,并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构建层次丰富、连接完善的城市景观体系。如在成都市的锦城绿道上,镶嵌着道明竹艺村、建川博物馆、安仁古镇、天府芙蓉园等明珠,兼具现代人文情怀和诗意栖居。
4.3.2 因地制宜取材
蜀地沃野千里,自古农业发达,民俗受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乡土气息浓厚,民风淳朴,审美情趣上有崇尚自然、古朴大方的特点,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也继承了当地的审美观念。建筑材料方面就地取材,竹木草石泥砖瓦等材料都有采用,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5 彰显地域人文
5.1 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保护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作为“魂”贯穿城市景观建设,通过挖掘城市文化,优化城市风貌,丰富城市空间结构,将文化渗入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6]。保护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名人故里、古村落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文化景观发展,比如成都市“东郊记忆”的景观改建,挖掘充满人文底蕴的生态场景,让人文城市别样精彩。
5.2 西蜀园林符号提炼运用
川西传统符号应用是人们对理想生活追求和历史民俗文化的缩影,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富含象征意义。西蜀园林巧借西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巧妙地融入青瓦、泥墙、竹林、原木等当地特色材料,彰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西蜀居民惯用象征、联想、寄情于物的方法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生态意境。将川西古典文化符号融入城市景亭、景墙、桥廊、地面铺装等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以简洁、抽象的方式表达,使行人在城市中信步游览时能感受到地域人文之魅力。
6 结语
西蜀园林传承至今已具备独特的景观意境和美学价值,当代城市生态理念转化催生了新场景、新业态。梳理西蜀园林布局和造园特色以及美学特征,将其融合吸收,创新运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彰显城市的内涵和识别性,使当代城市景观具备古今风韵的美学意境。在摸索与实践中努力寻求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人居需求,具有当代活力,又蕴含历史精髓,传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及艺术,让城市景观独具魅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