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生态绿廊空间塑造方法研究
——以光谷生态大走廊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2021-03-3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周文武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绿道营造景观

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周文武

0 引言

城市生态绿廊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既在城市生态格局中发挥生态骨架的作用,又承担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绿廊空间规划设计思路是运用景感生态学的理念从景观构成要素方面探索绿廊空间的塑造方法,可有效实现城市绿廊空间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与促进。本文通过武汉光谷生态大走廊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从绿道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配套服务设施、智慧管理等景观构成要素去探索景感生态学在城市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应用与实践,既是对传统景观生态学视野、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又为城市生态绿地空间重塑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1 传统的景观生态学、景感生态学

传统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尺度下的地域生态系统的关系与作用,尺度空间介于广域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之间。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斑块—廊道—基质”为模型结构,通过分析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

景感生态学是基于传统景观生态学,综合考虑人的物理感知体验、心理认知体验等相关因素,通过景观空间的营造探究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理论,更注重人性视角的体验感受,也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景感空间营造是在城市生态空间营造中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将愿景融入景观场景、构筑小品、植物空间等物理空间载体,进而外界在体验载体时领悟其中愿景,实现引导及改变心境、精神状态的目的。

2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生态绿廊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生态绿廊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构建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生态发展战略与生态格局的落实和提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廊生态空间规划设计思路是将景感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绿廊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结合,通过景感空间营造,提升生态绿廊空间系统的服务功能。其不单将视觉感受作为景观空间的唯一审美体验,而是将物理感知、心理认知等多维感官体验应用于其中,从使用群体的整体感官感受出发,全面提升景观空间体验,进而引导人们自发地维护与提升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3]。

3 景感生态学在城市生态绿廊空间塑造中的应用

光谷生态大走廊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北起森林大道,南至龙泉山,南北长约10km,总面积约342hm2,是连通大东湖和汤逊湖的重要生态廊道,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景感生态学的规划思路是完善与提升城市绿廊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绿道规划、植物配置、景观节点、配套服务设施、智慧管理5个主要景观构成要素出发,探索景感生态学在城市生态绿廊空间塑造中的应用。

3.1 绿道规划

绿道作为线性景观开放空间,主要用于步行、自行车骑行体验的路线。光谷生态大走廊绿道全线长约13km,连接龙泉山与九峰山绿道网,整体规划设计从人的骑行体验出发,利用绿道线性空间对沿线景观空间进行分割与串联,触发参与者多感官的体验感受,体验沿线景观空间的变化、过渡与衔接,营造起承转合的绿廊景感空间。

根据景感营造设计理念,绿道规划设计需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体验。生态大走廊采用三级绿道设计,全线考虑无障碍设计,一、二级绿道的坡度控制在5%内,三级绿道的坡度控制在8%内。结合实地需求,以最小转弯半径作为参照,针对绿道中转弯半径较小的路段配置不同的安全措施,在部分路段转弯半径较小,通过转弯处加宽的方式增大转弯半径,并增设警示信息牌以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对绿道的引导。材料选择方面,全线绿道以生态透水材料为主,面层采用PAC-10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材料,有效防滑、防眩晕,并提升舒适的触感骑行体验。根据色彩心理学,选用暗红色作为绿道主色,给人温暖愉悦的心理感受与视觉体验,并与冷色调的广场铺装形成对比,强化绿道的线性引导与空间转换作用,提升绿道的骑行体验。

3.2 植物配置

植物作为城市绿廊空间的主要载体,其配置的合理性与体验感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光谷生态大走廊的植物配置采用近自然种植的群落营造方式,按照武汉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效仿自然群落结构,构建低成本的植被自维体系,形成具有原生林景观特色的绿化种植空间。在植物空间细部配置方面,紧扣景感营造设计理念,从参与者的多维感官体验出发构建丰富的特色植物体验空间。视觉上,沿水道构建集密林植物带、疏林植物带、滨水浅滩湿地带、生态水域湿地带于一体的四带复合型滨水植物景观空间,整体植物配置打造层次丰富、移步易景的视觉感官体验;嗅觉上,配植迷迭香、含笑、桂花、栀子花等芳香类植物打造具有芳香保健疗养功能的特色芳香节点空间,通过植被独特香味体验,达到缓解压力、放松精神的保健作用;触感上,由于植物的质感及其带来的温度、湿度变化等都会给游人带来直接的心理、生理影响,设计避免大面积硬质空间,通过乡土草花与乔灌木的搭配组合营造多个可改善生态小气候的活动空间,提升绿廊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舒适度。

3.3 景观节点

在景感生态学理论中,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存在交互,生态大走廊依托景感生态学理论,打造儿童水乐园、森林乐园、湿地博物馆等一系列沉浸式景感体验空间[4]。滨水乐园结合人的亲水天性,利用简易的水利机械原理设计各类装置,如单臂旋转闸、旋转水轮等,模拟人工水利工程运作过程,将科普知识融入玩水体验,寓教于乐,同时儿童玩水过程中的欢乐声融合灵动水声,可给人舒畅的视听融合体验。森林乐园利用木材、石材等生态材料设置触觉、听觉、视觉、嗅觉感官体验节点,通过趣味故事线串联体验节点,打造儿童可接触自然、体验自然的自然趣味地,激发低龄儿童感知自然的能力。湿地博物馆作为文旅创意空间,致力于构建“长江流域—湖北特色”水生植物多样性展示平台,由体验馆与实践园地组成,体验馆结合一级建筑驿站打造室内沉浸式水生科普体验中心,实践园地利用场地高差及湿地的工艺流程,打造集表流人工湿地、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等多类湿地于一体的生态展示区,并可直接通过沉水廊道观察窗参与及体验。生态大走廊景观节点通过五感体验内容设计,营造使游人印象深刻的景感空间体验,有助于引导游人的行为朝着对生态系统有利的方向演化,推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3.4 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包括服务驿站、景观家具小品等内容,其景感营造主要体现在体量尺度、材料、细部处理等方面。配套服务设施的景感化设计,通过丰富人的参与体验感,引导人的行为体验,进而发挥城市绿地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尺度 生态大走廊内的配套服务设施在体量布局方面充分考虑人的尺度,避免高大突兀的体量形态,多以1层单体建筑为主,通过单体建筑院落组合的方式实现建筑功能的集合,同时提升其可达性。

2)材料 选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作为主要外饰面材料,保证建筑外立面与景观风貌的一致性,保证视觉上的和谐体验。

3)细部处理 建筑出入口均采用无障碍坡道设计消化高差,避免台阶带来的不便体验;景观家具小品根据人体工程学尺度进行设计,满足多样人群的使用需求;景观座椅采用防腐木质材料,提升使用舒适感,考虑老年人下肢行动不便设计单人座椅,增设扶手便于起身;考虑儿童形体需求设计小型儿童座椅;景观家具小品的色彩控制依据色彩心理学,选用石材、耐候钢板、木材等自然暖色调材料作为主体,融入周围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舒适的心理体验;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设计垃圾桶,运用鲜明的指示性色彩引导人们直观、便捷地投放垃圾,增设宠物粪便垃圾桶,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5 智慧管理

景感空间营造不单是对实体空间的营造,更应包含依托新技术的智慧空间的营造。生态大走廊大面积的绿化带来的养护管理、运营运维工作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绿廊景观的品质,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的宜居程度。针对此问题,生态大走廊集合智慧管理、智慧监测、智慧服务、智慧交互、智慧科普功能五位一体构建全园综合智能管控云平台,实现科学高效、低成本的园务管理及智慧体验。利用物联网5G技术,构建全廊道安全求助系统平台,在绿道沿线的景观节点和驿站设置APP服务点,构建绿道安全防护网络体系,保证人们的安全体验。设置水质水位监测设施、土壤传感器、自动气象站、噪声测量设施等,实现对大走廊各项生态数据的监控与采集,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园区运营管理,进而保证大走廊舒适的环境体验。

4 结语

未来,城市生态绿廊空间的重塑与营造不应仅停留于视觉感官体验层面,而应基于参与者的“综合感知”,探究人的各类感官体验与景观生态空间的关系,并将抽象的感知体验应用于具象的城市生态景观空间实体,以实现基于物化的景观实体到基于人性化体验的景感空间的转变。基于景感生态设计理念的光谷生态大走廊的项目实践,是通过对生态景感空间的营造,保障与提升城市绿廊生态空间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对传统景观生态学实践、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也是为城市生态绿廊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猜你喜欢

绿道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