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石岭海蚀遗址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及价值分析*
2021-03-31黎秀云
黎秀云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1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概况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隶属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位于尖峰山北段石岭山与东坑大岗山交界处。园区海拔29.4m,占地面积约2 500亩,属于该市的北部片区。公园周边有多条水道,如桂洲水道、洪奇沥水道、黄沙沥水道、鸡鸦水道等,与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南沙区隔水相望[1]。园区位居珠江三角洲中部都市圈发展中心板块,南沙疏港铁路、广中江高速、东部外环与深中通道连接的高速正在建设,园区内交通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香港、澳门同处1h交通圈内,交通便利。公园所在镇区属海积冲积平原,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轻微倾斜;园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冷凉干燥,偶有霜期,空气质量好。园区内断陷盆地的沉降奠定了第四系平原沉积基础,零星露出浅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及沙岩。海蚀地貌至晚全新世时期(距今2 500年),海面基本稳定,在沉积作用下逐渐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三角洲平原,并逐步嵌合演变为如今的地形地貌。
2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地质景观
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石岭海蚀遗址的地质遗迹应属构造遗迹大类,沿着海底岛屿径流方向发育完整,以“玉泉洞—飞来石”为轴线呈带状分布。石岭海蚀遗址的古海地貌有着白垩纪红砂岩砾石地质,其海蚀洞、海蚀崖等存在于珠江三角洲现存海蚀遗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质标本。
2.1 海蚀洞
本区由于长期受海侵、海蚀,山岩中形成多处岩洞山体奇观。最具文化色彩的山脚下最大海蚀岩洞,长、宽、高分别约为8,15,5m,又名“玉泉洞”。当地村民深信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曾居住于此洞,并施善恩泽四方。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居民建此庙宇供奉吕洞宾仙人。在海蚀洞上刻有“玉泉洞”三字,并配有两副对联,文字稀奇,只有当地的一位长年守洞长者能读通并析文。洞内留有始建当年科举人彭炳纲手书的“松风水月”木匾一块。玉泉洞沿环山古道向北走分别有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浴日池、好运洞、钓鱼台、群仙会、天狗岩、洞门石等奇景。穿狗径位于海蚀遗址东坑大冈山脚,同样为山岩石经海浪长期冲击而成,中有一洞,洞内漆黑,小童可俯身穿越其中。
2.2 海蚀崖
因受海浪不断冲击,岩石不断碎落成空洞,海蚀崖是海蚀地形,是机械侵蚀的结果。园区内海蚀崖连续出现在玉泉洞的山麓面,崖面圆滑,呈弧形连续地向海蚀平台过渡。由于岩层接近水平及砾岩、砂岩互层造成崖面抗蚀能力的差异,海蚀崖往往呈现阶梯状。近距离观察可在崖面上找到蜂窝状,是古海浪花拍打砾岩留下的痕迹。
2.3 海蚀平台
根据我国地理学者王为等的研究[3],园区内海蚀平台的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经设置的水准测量,海蚀平台从南向北断续延伸约200m,其中3处有较明显的平台形态。测量显示水准测量海拔高度(平均)约为5.6m。对比地层,海蚀遗址及黄圃附近地区受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全镇地势处于较高的位置。而石岭山海蚀遗址是否同时拥有2m和5m海蚀平台、是否能成为确立全新世高海面存在的佐证,也成为学术界的科学讨论点。
2.4 水体景观
园区内的滴水岩受多期河流下切,石岭山顶断崖面为小瀑布和滴岩的形成提供了浑然天成的场所。地表、地下水经过汇聚沿着沟谷顺势而下到达断崖时,小水流倾斜而下,形成线状小瀑布。每当雨季时节或降水天气,滴水岩会形成短线状小瀑布。在近年的修建中,滴水岩下方低洼地形成不规则长条形湖面(约20m),流水倾斜拍击基底岩石,飞沫飘散,低温多雨易形成云雾缭绕之境。
3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地质价值
海蚀遗址地质景观资源的规模及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地质公园的品质,且可作为开发和活化保护的重要依据。石岭海蚀遗址可以定性的价值评价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
3.1 稀有性
园区内属于新构造运动以来的地面抬升,全新世时为珠江口古海湾中的岛屿,距今1 600~6 100年。在地下水、地表水、天然降水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丰富的岩溶海蚀地貌景观。同时,在长期的海侵及海蚀后退作用下,发育了岩溶横截面多样的海蚀景观,在粤港澳大湾区较为罕见;玉泉洞洞陡壁峭,长年泉水出涌,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滴水岩摩崖石刻字体遒劲,为清代宝安叶颂苏书,字为“滴水岩”,行书、阴刻,每字为75cm×52cm,现保存良好;上方植被繁茂、岩水滴滴、绝壁垂帘、流水潺潺,是区域内少见的海蚀洞景观之一。
3.2 自然优美性
石岭海蚀遗址的景观呈现海蚀崖、海蚀洞等地质奇观,具有崖秀、水清、树茂、谷幽的自然美。园区内碧湖、洼地与乡土植物共生,藤蔓交织,山水一体,动静相得益彰,满眼怡然自得。园区的地质景观整体有着自然美、轮廓美、季节色彩美等特征,美学观赏价值高。地质地貌类型及植被群落的多样性,保育着野生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也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恢复生态的重要场所。
3.3 科学性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内的岩石呈层性发育,记录了区内古海地貌和地质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关于海洋自然变迁的信息,而即将落成的海蚀遗址博物馆,将更生动地呈现海蚀变迁后的地表和聚居形态。园区内白垩纪红砂岩砾石地质由5 000年前地壳变化演变而成,玉泉洞、好运洞、穿狗径等海蚀洞,滴水岩山水景观,以及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遗迹,是珠江三角洲最完整的地质标本,成为研究广东四大古海镇之一黄圃镇沧海桑田演变的重要依据。
4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愿景
4.1 设计或再改造原则
石岭海蚀遗址公园以山脉植被景观为载体,以海蚀遗迹为主体,以地质科普、海蚀地质遗迹生态恢复手段为展示核心,融合吕祖仙洞等人文景观,致力于打造集地质科普、海蚀环境恢复、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在升级改造或新增景观点时,整体园区的设计或改造可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 园区内的景观设计过程,无论增加何种景观小品都应该坚持保护典型海蚀遗迹的原则,应做到恢复园区海蚀景观的生态环境,适当地通过植被来覆盖裸露地面,不能因为基建的需要而削减已形成的海蚀山体。
2)因地制宜原则 对于主体海蚀遗迹,不应再对地质地貌进行过多干预,无需大幅度设计改造,保护原样、免受人为破坏是重点。海蚀遗迹的东面和南面有大面积水体和适宜种植的农作地,可种植特色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也可建立立体生态塘;部分地势低洼的土壤,适宜建设小面积的湿地景观,丰富鸟类栖息环境。
3)安全性原则 无论是地质景观的设计、施工,还是后期运营使用,都需要注意安全性。地质景观的设计或升级改造需要预测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尽可能合理设计。在开放阶段,地质景观的旅游特别是亲水的步道、汀步都需要注重临边措施,以安全作为首位要求来开展各种活动。
4)体验性原则 注重游客与地质景观体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设计出有趣的地质景观空间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化的发展[4]。在地质公园内场景设计方面,应注重使更多的游客参加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地质知识,使抽象的历史演化过程通俗易懂,并在互动性中体现寓教于乐,这也能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5)注重文化底蕴原则 设计源于生活和文化,规划应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论是改造景点还是新增兴趣点,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都能有效地塑造海蚀遗迹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使园区更具魅力,且助力其可持续发展。
4.2 景观分区完善的愿景
4.2.1 完善综合服务区设施
设置综合服务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建立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5]。目前,公园内有小面积的停车场,位于正门内侧,而对于旅游大巴车难以接待停放,只能停放于吕祖仙洞的前庭,停放面积有限。因而,在园区的西入口可开辟出生态停车站,乔木与草坪结合复层景观,一来起到降温净化空气作用,二来达到美化环保效果。此外,建议增设公共卫生间及休息座椅类景观小品,避免距离过于遥远,符合人性化设计要求。
4.2.2 依托花架植入文化长廊
地质公园所在城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海蚀遗迹连绵的山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作为一条商业驿道的捷径。邻近的佛山市商业氛围较为浓厚,原住村民经常带着农作物,利用山体捷径步行至较为繁华的大良镇进行物品交换,这也是村民踏出的一条生命之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求医艰难,这条捷径也成为生命的一线曙光。再有,日军侵华期间,居民为躲避屠杀,这一带的山体及田园就成为隐藏与庇护、反抗与争夺之地,流传着众多红色故事。因而,海蚀遗迹正东面的花架下,可营造一条文化长廊,既科普海蚀遗迹,也能展示古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园区景观。
4.2.3 营造多种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有利于调控本园区的微气候,应对其加以保护,同时开发多种植物园区及小斑块的湿地区。从整个地质公园来看,海蚀遗迹的山顶目前正在开发,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真性,避免因新景观建造而过度削减山体水土。从地面来看,适宜种植的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可划分多个小园区,并辅以栽种特色乡土植物。例如在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前,园区内种植特色的灵芝,可赏、可购买、可现场烹调,为园区增添了特色,受到热捧。另外,也可利用一些低洼小面积湿地,丰富鸟类与植物群落。
4.2.4 外墙边界及周边建筑的融合
经过新一轮升级改造后,2020年9月,广东中山黄圃省级地质公园揭碑开园[6]。公园正门入口标识明显,视觉效果良好。但是公园的东面、南面、北面等边界大部分用铁丝网围合,间隔栽种了杜鹃;而铁丝网外杂草多,小坑淤积,不平整,与正门有明显差异。一些墙体上的手绘画褪色,需要整理。北面边界的围合部分村民认为不便利,故缩小了景区范围。20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海蚀遗迹与吕祖仙洞没有围合边界,游览呈直线,造成现今的围合具有违和感。同时,与地质公园一路之隔正在施工的高大建筑物,突兀的高度与景区格格不入。可从立法的角度限制地质公园周边建筑物的高度,营造和谐感。
5 结语
在我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方案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石岭海蚀遗址公园应顺势打造具有独特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海蚀地质遗迹园区,使其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周末休闲游以及大中小学的研学游,创造出独特的地质旅游线路,助力大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