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2021-03-31向梦茜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旅游

向梦茜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居民普遍希望去环境优美的乡村愉悦身心、回归自然,乡村旅游产业随之蓬勃发展,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现代化、商业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乡村旅游业呈现出特色景观“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生态景观“破坏化”、景观内涵“缺失化”等诸多问题,阻碍着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概念

1.1 乡村旅游

1.1.1 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模式。作为旅游业的新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旅游依托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在农业体验游及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拓展出休闲、度假、娱乐、会务等多样的游憩活动,改变了乡村传统经济格局和社会形态,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

1.1.2 乡村旅游的空间特征

乡村旅游具有三大空间特征类型: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城郊型发展最为成熟,其主要位于城市周边的环城游憩带,即市民的“休闲后花园”。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交通方便且基础设施完善,成为城市居民短期休憩、娱乐度假的首选。

景郊型是指地处城市以外的著名旅游景区边界,以景区为发展核心,依托自身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景区的广大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开展乡村旅游。景郊型可分为服务紧密型和资源紧密型我种类型。服务紧密型是指紧邻景区且自身资源吸引力有限的乡村旅游地,可配套发展、完善其旅游功能;资源紧密型是指紧邻景区且自身资源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地,与景区资源达成互补。

村寨型是指依托特色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随着城市化和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普遍萌发出去环境优美的乡村愉悦身心、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旺盛。村寨依托田园山水风光并结合文化旅游活动,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

1.2 乡村景观

从地理学角度上看,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活生产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区域。乡村景观作为一种格局表现,是历史进程中人类在各发展阶段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的干扰记录,而此记录成为乡村景观遗产,被界定为景观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应用研究。乡村景观具有以下特征。

1)景观特性 乡村景观是自然环境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结合。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且人为干扰度较低,自然环境景观占主体。

2)景观要素 乡村景观由自然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经济景观构成,为自然、经济和社会高度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

3)景观范围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区域以内附带人类聚居行为属性的景观空间。

乡村景观由粗放型土地利用景观、农业生产型景观及乡村区域特色田园文化构成,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

在乡村整体资源体系中,乡村景观自带宜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多重价值属性,科学合理地开发、优化乡村景观资源,有益于乡村功能的重塑,是创新构建产业发展、推动城乡景观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2 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存在许多不足,导致其所依赖的乡村景观产生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 特色景观“趋同化”

乡村旅游地因其特色地域景观风貌及民俗文化吸引城市旅游者前来。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景观的重复雷同现象也随之增多,如比比皆是的仿古一条街、古镇民居、民俗村、休闲观光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

2.2 乡土文化“城市化”

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如何实现“相融共促、齐头并进”,是重难点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地文化不断与外来城市文化趋同发展。城市发达经济造就出的强势文化势必影响经济欠发达乡村地区的弱势文化,城市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文化交流增多,乡村弱势文化逐渐被城市强势文化所同化。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投入大量土地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如游览娱乐设施、食宿接待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等,从而导致乡村土地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乡村景观要素的组合方式也随之改变。乡土建筑既是构成乡土文化的载体,又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建筑式样逐渐倾向于城市建筑形式。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建设中,因开发商和经营者刻意追求“洋化”和“艺术化”,缺乏地域景观认知,破坏了乡村景观的特色乡土文化和生活情趣,乡村文化的乡村性和地方性逐渐消失,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会消失。

2.3 生态景观“破坏化”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衍生出田园生态公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场等旅游产品,由单一的农业景观转变为观光旅游农业景观,丰富了乡村景观的内容,乡村景观的观赏价值、休闲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没有限定合理的生态环境容量,未明确规范经营者的开发行为和游客的个人行为,导致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引起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4 景观内涵“缺失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和差异是乡土文化的灵魂。因经营者和开发商缺乏对乡村景观文化内涵的重视,扭曲或摒弃地方的传统文化,忽视乡村文脉的延续,一些高价值的人文景观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文化的挖掘停留在大众化、短期效益层面,文化差异及景观内涵逐渐模糊和缺失。乡村旅游地必须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深度和力度,才能长期吸引旅游市场客源。

3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注重乡村景观意向的营造与旅游形象的策划,保护乡土景观和传统历史文脉,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展当地资源特色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景观。为促进乡村旅游开发与景观建设的和谐发展,提出如下策略。

3.1 营造景观意向,策划旅游形象

乡村景观意向是指人类在感知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源于乡村的亲身感知体验或宣传形象的媒介广告。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个性化、地方性、标识性强的乡村景观是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因此,营造特色乡村景观意向是打造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关键。乡村景观介于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之间,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并蓄,营造乡村景观意向时应着重体现田园风光的魅力和返璞归真的韵味。

旅游形象泛指旅游者对旅游地相关要素的感知认识和综合印象,而旅游地生动、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前提。根据旅游地的地域特征进行旅游形象策划定位,其中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传统等。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定位需从自身资源出发,开发特色产品突出独特性,认清优劣势并扬长避短。

3.2 保护乡土景观,延续历史文脉

和谐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乡土景观,是乡村旅游地景观开发的首要前提,旅游景观项目建设需与旅游地的生态、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主要动机源于乡土情结,旅游地需长期维持原生态和本土化的景观氛围。回归本土景观,需在整体环境和节点景观营造上将当地特色的乡土元素进行重组,如对乡土植物、乡土材料、老物件、生活器具、民族服饰、历史传说等进行拟物化处理,由“形”至“意”,通过对乡土元素的概括与移植,重释景观的文化语义,找到旅游景观与乡土元素的契合之处,旅游景观之“景”与乡土元素之“情”相融,从而提升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统一的特色景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围绕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展开,如主题文化村落,是在原有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此类村落民宿基本为传统民居整修,或以古建筑样式建设,软装搭配古董家具、古老农具等老物件,呈现沧桑古朴的室内设计和古意盎然的景观环境。通过对消失的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让旅游者在休闲之余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

3.3 政府宏观调控,引导行为优化

乡村旅游地的景观建设必须由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发挥指导、协调、参谋作用,以减少追求短期效益所带来的建设性破坏。当地政府管理部门需以乡村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和全局利益为出发点,统筹旅游景观的开发优化工作,如协调好乡村旅游景观的空间组织、景观结构、布局设施、建筑风格间的关系,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

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符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类活动行为有利于乡村旅游景观优化发展。影响乡村旅游景观的行为有旅游者行为、经营开发行为和村民生产生活行为,应根据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各种活动行为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提升景观资源保护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针对乡村旅游景观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策略,协调好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营造乡村景观意向和策划独特旅游形象,保护乡土景观并延续历史文脉,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展当地资源特色产业,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城乡统筹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旅游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旅游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