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
2021-03-31黄慧茵
黄慧茵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佛山 528300)
0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带了来新理念、新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乡村振兴面临转型发展的难题。由于村庄规划理论缺乏、技术不到位,导致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并不合理。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综合配置空间资源,重构区域化的乡村空间,加强乡村空间治理,注重生态空间建设。
1 国土空间规划给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带来的新变化
1.1 划定“三区三线”,树立底线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划分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简称“三区”),同时确定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简称“三线”),这就确定了乡村振兴要坚守“三区三线”的底线思维,地方政府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时,要严格按照“三区三线”的标准执行,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突出空间发展战略的地方特色,从而建立起刚性控制线。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要将开发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在刚性控制线以内,衔接好区域管控边界、管控强度之间的联系,同时遵循自上而下的引导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诉求反馈机制,实现二者和谐发展。
1.2 乡村生态治理,打造绿色新农村
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指出乡村生态治理是规划的本质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乡村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生态治理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需强化生态管理意识。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还需完善乡村生活配套设施,改善老旧的生活设施,整治村庄的环境污染,使其达到乡村发展的生态指标,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力求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农村。
1.3 村庄发展动力需综合区域特色
乡村振兴离不开发展动力,而发展动力又是乡村区别于其他乡村的首要特征。因而,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要做到结合地域特色,发展乡村文化,并与时代接轨,打造特色村庄。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乡土特色,因而在乡村振兴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弘扬本村的乡土文化,也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但要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样板化乡村。
1.4 变革村庄管理方式
乡村整治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必经阶段。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做好管控引导工作,积极变革传统的村庄的理方式。村庄管理要使用刚柔相济的方式,推动乡村实现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提升乡村人的生活品质,传播乡土特色文化,高效达成综合治理乡村的整体目标。同时,管理村庄应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守住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底线,合理规划“三区”空间,并划分出管控边界,力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乡村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追求人与人、人与地、人与房、人与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空心化,人口流失严重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据有效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乡村消亡数量约为80个/d。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自此之后,该数字一直呈加速增长的趋势。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促使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镇,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产生空心化问题。针对该现象,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是耗时长、成效缓慢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因而,实现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好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实现乡村自治。
2.2 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乡村发展在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也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匮乏、教育水平偏低等。因此,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还应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2.3 乡土特色消亡,被迫同化
实现乡村振兴还应解决拯救乡土特色消亡的问题。由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他们进城务工或从事商业经营,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他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本具有农村特色的人口被迫城镇化,失去了原有的乡土特色。此外,一些具有历史底蕴的村庄因人口流失也成了“空心村”,失去了原有色彩。
2.4 政策及资金配套不足
政策和资金配套不足是实现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财政专项投入和涉农资金的整合是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需垫付前期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部分,如果垫付的资金无法及时回笼,振兴乡村的政策和资金将匹配不足,易拖慢农村建设进程,同时还增大政府的资金压力。
3 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分析
3.1 构筑乡村振兴新格局
以福州高新区的发展为例。该区地处福州中心城区的西南侧,隶属于闽侯上街镇五村和南屿镇,其管理模式为“一区多园”,内有6个园区。该区以山地为主,农村人口多,城镇化发展迅速,实现乡村振兴也面临上述问题。为突破困境,福州高新区党工委决定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打造产业兴旺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有效综合治理、传承乡土民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实践证明该决定正确。福州高新区在构筑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的主要经验如下。
1)守住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管农村,建立农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国土空间区域专项规划,编制责任清单,为振兴乡村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2)在保有城镇空间的基础上,与产业园区进行融合,加大对高新区土地空间用途的管理力度,打造“三区”和谐发展的格局。
3)充分利用高新区便利的交通优势,综合推进山水、人文和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打造城乡和谐发展的关系,推动城镇化带动乡村发展进程。
4)利用高新区的技术优势为南屿镇发展助力,挖掘南屿镇的历史人文底蕴、生态自然优势,找到乡村发展的特色,如修缮水西林特色历史街区,并对其进行文物保护,开放大旗山特色文化历史旅游区。为有效留住人才,高新区出台相关人才截留政策,并完善人才福利待遇,如建人才公寓等,充分实现高新区城乡间深度融合发展。
3.2 打造融合型乡村产业体系
打造融合型乡村产业体系要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乡村经济,要留住绿水青山,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农村建设,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契机,重新规划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并做大做强。同时,以此为基础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以三坪村为例。该村共有山地60 360亩、毛竹地18 000亩、耕地2 190亩。该村在严格保证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开发了“林药模式”,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等;积极发展花卉产业,扩大兰花种植基地,扩展蜜柚种植园面积,建立玫瑰种植园,打造玫瑰花海。发展特色乡村观光旅游,构建特色化的观光旅游示范基地,提升三坪村的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旅游产业是振兴乡村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首选,可优先发展。选择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同时还要具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拥有便利的交通,距离城镇距离近等条件。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是该类型的典型发展模式。以江湾镇的特色旅游景观发展为例。该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丰富,内有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4个品牌景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该镇充分利用品牌景区,建造度假村(莲花谷),发展古镇特色旅游,打造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3.3 保留乡土特色,打造特色新农村
保留乡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农村,也是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选址时要注意具有特殊性的人文景观,比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或者文化底蕴比较丰厚的乡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广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经典。这种类型比较成功的乡村文化振兴典型当属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的名字源于公元62年东汉明帝修建的“平乐观”。该村地处汉魏故城的遗址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有超过800人的农民画家擅长画牡丹,有的甚至名扬全国,农民牡丹画逐渐成为该村发展的新特色。该村将牡丹画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协调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新乡村产业链,并将其发展成为具有传承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4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振兴乡村,要构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着眼于人口产业与资源文化的发展,从整体出发、全局规划,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格局。地域特征是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特色,在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振兴乡村更应树立起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意识,认识到发展条件的不平衡性、差异性,从各方面全面发展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