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2021-03-31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7期
关键词:苏南大运河运河

居 敏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59)

0 引言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启新的篇章。文化和旅游二者的相互渗透,不仅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为旅游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旅游逐渐发展。文化的输出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譬如历史街区所呈现的文化,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缩影,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名片,人们来此旅游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当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并不断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苏南段大运河最早开凿于三国孙吴时代,现今流经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4座城市,由北边的镇江谏壁起,南至鸭子坝,长约212km。苏南段大运河是长江与太湖水系之间重要的纽带,在水量调节与转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苏南段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在运河的滋养下也别有一番特色,将运河文化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并且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运河文化也因此源远流长。

1 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现状

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整体保持了原始格局,展现传统的建筑风貌,以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为主,且文物古迹、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在空间打造上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传承运河文化,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苏南段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潺潺流水划过街巷,宛如江南水乡画卷一般优雅,并且保留独特的双棋盘街巷空间,不同的商业店铺在此开设,如书吧、茶楼、民宿等,当然还有苏州特色的昆曲、评弹等。建筑以粉墙黛瓦、坡屋顶的苏式建筑为主,黑白灰为主的色调与苏州城市的慢生活相呼应。常州的青果巷、前后北岸等记载着常州灿烂的历史文化,民居沿巷而建,临水而居,建筑风格大都以飞檐翘角、黑白色调为主,江南风韵十足。无锡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望湖门等历史遗迹展现了运河与城市文化的碰撞,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商业化店铺较多;西津渡等历史街区展示了镇江的漕运文化,建筑都是2层小楼的砖木结构,窗栏为朱红色。苏南段整体街区大都体现江南水乡街区特色,名人故居、运河文化历史遗迹颇多。随着城市和旅游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仍需不断推进。

2 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建筑环境问题 运河沿岸遗存至今的建筑保留历史时光的韵味,建筑本身便能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建筑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经过长年的自然风化,再加上未对其进行系统修缮,很多建筑存在漏水等现象。再加上巷弄本身较狭窄,有些建筑内部缺乏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对于居住于此的居民来说,潮湿阴暗、配套不全的居住环境使日常生活有很多不便。一些供居民使用的电力设备,如电线等,随意杂乱地布置,不仅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也存在安全隐患。在传统建筑周边,一些翻新的建筑外立面采用现代化风格,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相协调,影响整个传统建筑区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遗留的传统建筑风貌无法完整地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体现运河文化的内涵,影响整体空间的文化气息。

2)道路与交通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出行。但是,运河沿岸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并未合理地规划停车场,缺乏停车空间,导致很多机动车停靠在路边,使整个道路交通十分拥挤。当来往的游客、本地居民较多时,整个道路状况非常混乱、嘈杂,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打破历史文化街区静谧的氛围。街区主街人流较多,但一些小巷道因没有相应的规划布置,很少有游客通行,人流分布不均衡,日常交通受到影响。另外,公共交通出行不便利,也增加日常交通的困难。

3)运河历史文化空间氛围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吸引人流,一些历史街区商业气息过浓,吸引人们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商业化店铺,很少有人去关注历史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及运河文化。商业化的发展将导致人们忽略文化街区的本质,也让文化空间失去应有的文化氛围。本是依河而建的街区却割裂街区与运河的关系,缺少建筑与河水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也就失去了苏南地域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意蕴,人们与运河的互动较少,了解的运河文化也更少。另外,对运河元素运用不多,未能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和运河文化元素很好融合,使人们感受不到当地城市的文化魅力,整体的运河文化未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更新策略

1)保护传统建筑环境,规划更新公共空间 对于传统建筑采取不同的修缮方式,遵循“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在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的室内环境及生活配套设施进行小范围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对一些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可以对其外观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建筑风格大体上统一;对影响运河人文风貌的违章建筑,进行综合治理。公共空间部分可以保留原有的空地并适当新增公共空间以及景观绿地,以传统的形式规划景观空间,同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景观特点,可以增添景观小品或入口小景,丰富街区文化特色。合理适度地规划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增加休闲氛围。通过整体空间的保护、修缮及更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营造传统运河文化和历史人文环境氛围。

2)更新道路功能,改善交通现状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根据停车需要,保留现有的停车场,可以考虑在周边建筑中新建地下停车场,或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新建停车场,以解决外来车辆停车需求。可适当增添公共交通线路来减少自驾出行,方便游客及当地人便捷出行,一定程度上缓解道路拥挤状况;街区内进行交通管制,管制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出入,最大程度上减少道路拥堵。另外,在不破坏历史街区的前提下,可设计不同的道路功能,比如景观道路、天桥等。同时,可以增添不同的景观节点,让整个道路规划更丰富、更有层次。对于狭窄的巷弄,可在入口处增添指示牌或者小景,引导人们进入游览,以错开人流,改善人流不均的问题,也可改善主要道路拥堵的问题。

3)挖掘运河文化,延续历史风貌 可利用地域文化元素与运河文化元素相结合,设计不同的图案运用于街区的指示牌,让街区整体风格更为统一;或增添一些文化小品、文化景墙作为装饰,凸显当地的运河文化;可适当增加讲解功能,供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更多了解街区历史文化。为让人们深入了解运河,可设计亲水平台及运河滨水空间,不仅可增加人们与运河的互动性和娱乐性,还可在视觉上让建筑与水交融,增添江南水乡氛围。同时,将不同的运河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城市的运河文化休闲区。在整个历史街区融入名人文化、运河文化、传统手工业文化等,弘扬和传承深厚的运河文化及历史街区文化。

4 结语

千年的运河文化流淌至今,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如今更为凸显。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于苏南段大运河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更新,需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城市文化和历史街区的发展。将运河文化充分融入沿线城市及街区,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增强人们对运河文化的深入了解,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从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

猜你喜欢

苏南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苏南年俗亦动人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