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灌溉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川西乡村风貌重塑策略

2021-03-31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5期
关键词:川西风貌水系

林 薇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0 引言

川西大坝的传统乡村聚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川西人凭借传统的灌溉文明,择水而居,林盘掩映,形成了具有川西地方特色的田园乡村风貌。2018年8月14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中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列入其中,这个延续了2 000多年并一直造福川西平原百姓的巨大无坝引水灌溉工程,是川西平原的鲜活血脉,滋润着整个川西大坝。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而忽略了传统乡村所遗留下来的美,成都平原的乡村聚落风貌正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传统建筑被高楼大厦所掩盖,传统农耕技术被高新科技所替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于川西灌溉水系,追溯川西古时人居环境,并研究川西水系是如何造就了这种人居环境的,通过对川西水系与人居环境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结合现代人所向往的田园乡村生活图景,重塑川西乡村聚落的美丽风景及历史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项目现状分析

1.1 聚源村环境现状

崇州市元通镇是三江交汇之地,水资源丰富,河流两岸是历史悠久的元通古镇和风景优美的田园乡村。有农田就有种植,有种植就有灌溉。在这里,有条名为西江的河流,宽350m,全长109km,流经14个乡镇,是横跨崇州市最长的河流。1949年后,人们为了方便引入河水用于灌溉和生活,在上游新建了人民堰,在下游兴建了三合堰水利枢纽,实行自流灌溉。三合堰是外江灌溉区西河干渠上的重要取水枢纽,位于崇州市元通镇元通大桥下游,由进水闸、剪刀式拦河堰、冲沙闸、上下游堤防护岸等组成。三合堰灌区设计灌面49.9万亩,同时担负着向二市一县沿途城镇居民提供生活、工业、环保供水和防洪保护。

聚源村位于崇州市元通镇内,总面积约4.2km2,共有21个村民小组,人口4 138人,紧邻公议乡与禹王村,南边与元通古镇只隔着一条西河,怀华路横穿聚源村境内,村落就建在三江(味江河、泊江河、西河)交汇的西河畔,村内还建有一座连接西河的三合堰,将西河之水引流至村庄,因此灌溉水源丰富。

1.2 SWOT分析

1)优势 ①聚源村临近三江汇流之畔,且有三合渠作为重要的取水枢纽,灌溉水源丰富;②村庄临近元通古镇,元通古镇距今已有1 650年的历史,因坐落于三江交汇处,在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聚源村距元通古镇0.5km,受元通古镇辐射影响,历史文化悠久;③有政策支持,响应成都市委提出的打造国际田园宜居城市,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结合目前国家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策略,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

2)缺点 ①村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青壮年严重缺少,劳动力不足,村内疏于管理,人居环境杂乱荒凉;②村内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出现了水泥、钢筋等大量的现代痕迹,尤其是村里的建筑完全失去了传统川西民居风貌,被现代化小洋房所取代,破坏了传统乡村自然的田园景观,现代化痕迹严重。

2 设计策略分析

2.1 设计目标

川西乡村风貌重塑设计的研究符合以政府为主导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展现现代田园乡村风貌,也是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追溯历史文明的一种方式。

本设计旨在研究川西水系对人居环境、田园乡村风貌、农耕文明的关系与影响,并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复苏策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川西田园乡村风貌与灌溉水系文明相结合,重现川西之水、川西之田、川西聚落以及川西文明,重塑川西灵魂,让渴望回乡的游子、迫于生计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以及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童能够有一个美好而闲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给城市人乡愁寄托。

2.2 设计构想

水网是川西平原的血脉,是滋养川西坝子的纽带。本设计从川西灌溉水系出发,通过研究川西灌溉水系的历史发展变化、水网的分布及流线,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通过技术手段在设计实践区域进行水系整合,以及农田、林盘及民居的重组,将灌溉水系与人居环境紧密结合,重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好画卷。

2.3 设计概述

2.3.1 聚源村灌溉水系设计

聚源村水源主要来自岷江,由都江堰水利工程疏导,此为一级水利工程;到元通镇与西河、泊江河、味江河三江交汇,此为二级水利工程;后来人们在上游修建了人民堰,在下游修建了三合堰,此为三级水利工程;而第四级水利工程,就是通过在村中开沟挖渠,将农田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块状体,将河水引入沟渠中,方便农田灌溉。

除此之外,开辟出2条小河从村庄中流过,流经农田、林盘及建筑聚落,起到连接这些斑块的纽带作用。河的两岸,是一览无余的农田、生机勃勃的林盘,以及充满川西古韵的川西民居建筑。

在农田区域,开辟生态沟渠,连接池塘和河流,利用现代技术可以控制水量,生态沟中设有生态净化过滤区、拦污栅,可以保证水质的清洁,同时在小沟渠中养殖小鱼、泥鳅、螃蟹等,发展养殖业,既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空间,也为鱼类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建设桑基鱼塘。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通过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链条,以一种循环利用的方式,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这种生产养殖方式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转化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遵循了生态、共生、循环的原则,维持了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农业灌溉技术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水被引入农田边,再经由沟渠进入田间,并借重力作用浸润土壤,所以也被称为重力灌水法。根据土壤的不同湿度,可分为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

现代灌溉技术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自控系统,通过湿度、温度、风速、雨量、土壤水分、地温及水流量的变化控制灌溉用水,极大地节约了用水量,缩减了农业用水的成本。

将传统的灌溉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能够保证传统灌溉方式得以继承与发扬,不至于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被遗落,也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更健康、稳定。

2.3.3 水体保护措施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由于人们过多地排放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而导致的。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将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会使水质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可以通过将营养素储存在池塘下或池塘边的土地中积累能量,将营养素转化为地表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要减少村中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这就需要利用好前面所讲到的生态型水沟的作用。

3 结语

川西乡村建筑多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失去了传统川西民居的风格。重塑川西民居,是重塑川西乡村聚落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

水系的重新整顿和修护,能使当地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得到极大改善,农作物质量得到保证,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得以提升。

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会吸引进城务工的人们重回家乡,守在家人身旁,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同时,村庄环境也会得到更好的管理。当下,我国各地乡村都在争先恐后打造绿色田园、建设美丽乡村,大多数乡村在政策支持下变得更加美丽,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度假,住农家乐,烟火气息越来越浓。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失去了传统民风民俗,失落了传统农耕文明。

基于灌溉水系和人居环境的视角,对川西乡村聚落风貌的保护、恢复和重塑,可以从以下2方面入手:①通过对原始川西乡村聚落选址的调查,结合实地考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对川西灌溉水系进行开发利用及保护,对传统川西建筑的外貌、空间结构、建筑材料等进行修复和重塑;②对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进行还原重塑,而生产方式又可以直接影响农业景观,如水稻种植、桑蚕养殖、渔业发展、植被种植等。

从细节出发,剖析川西灌溉水系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影响,进而了解川西人民所向往的传统乡村生活是怎样的一种场景,使川西农村目前仅存的一些传统风貌和人文景观能够继续保留下去,并期望能够复苏已逝的乡村文明,让川西坝子特有的文化景观和田园风光得以延续传承。

猜你喜欢

川西风貌水系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包裹的一切
岁月尽川西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