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背景下苏州古城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2021-03-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孙亚玲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孙亚玲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开始反思城市空间设计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影响。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建成环境之一,承载着人们的活动及公共交往功能。苏州古城一直保持水路双棋盘格局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风貌,具有以水为邻、依水而居的地域特点,同时苏州古城滨水空间的使用也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在古城中,多数滨水空间建设以保护为主,较难发挥滨水空间的全部功能。
1.2 研究意义
本文基于健康城市理念,对苏州古城滨水空间进行调研,梳理现存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滨水空间的使用,探求健康城市背景下滨水空间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有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引导人类健康行为,从而解决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为居民创造健康的滨水空间。
1.3 概念解析
1.3.1 健康城市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健康城市是以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为支撑,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并明确其定义:“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其物质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扩展社区资源,从而使居民互相支持,实现生活多种需求并发展达到其最大潜能的城市。”
健康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借助城市中可调整的空间要素,通过多种方法或路径实现整个社会公共健康的目标。
1.3.2 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指城市中的特定空间,包括水体区域、水体边缘和一定范围延伸至陆域的空间地段。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公共区域,是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总和。相较一般意义的滨水空间,苏州古城滨水公共空间有其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3类:桥梁及附属空间,即桥头空间;水埠空间;滨水节点空间。
我国对苏州古城滨水空间的研究较多,主要针对护城河滨水空间及苏州古城水系系统,其中大部分内容围绕城市滨水空间的局部城市设计方案的提出与改进。
2 健康城市与滨水空间的关系
2.1 滨水空间的健康促进价值
水体及其附属绿化共同组成滨水空间的自然资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积极的健康促进价值。首先,滨水空间的蓝绿资源可为人类提供大量负氧离子,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菌力,对人体生理健康有极大改善作用;其次,滨水空间形成的微气候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故滨水空间成为人们散步健身的理想去处。
滨水空间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滨水空间,人的精神会得到放松,其中的水体及其附属绿化可起到消除精神紧张、稳定情绪、调节心理矛盾的作用,给人带来精神放松、愉悦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
2.2 健康城市理念融入滨水空间更新的意义
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像苏州这类水网密布的城市,古城中传统的双棋盘格局延续至今,发展高度依赖其河道水网,城区内部空间格局与河道水网联系密切,其独特的河街空间关系独具地域性。
将健康城市理念融入滨水空间更新,促进健康行为在滨水空间发生,激发人们的户外运动意愿,滨水区的良好生态环境可为人们提供理想的康体场所,通过提高滨水空间易达性、改善滨水公共空间健身设施、优化滨水空间活动场地,为人们创造符合健康标准的滨水空间,成为可承载居民公共交往和健身活动的理想空间。在满足居民对健康需求的同时解决滨水空间现存的环境、社会问题。
3 苏州古城滨水空间认知
3.1 桥梁及附属空间
滨水空间中的桥头空间是道路的延续,作为交通通道,保障交通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苏州滨水区域桥梁的数量和类型丰富,有河则必然有桥相连,故桥头空间成为构成苏州水系空间的要素之一。桥梁不仅是交通纽带,也是历史文化记忆的见证。桥头是苏州古城滨水空间中人流量较大的场所之一,也是活跃度较高、活力体现较明显的空间之一。
3.2 水埠空间
除了桥头空间外,水埠也是古城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埠将居民、水体与街巷紧密联系。水埠作为人与河流联系的重要场所,在使用性质上又分为私用水埠、半公共水埠、公用水埠。公共水埠一般为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半公共水埠则为邻里之间使用,一般为3~6户的邻里单元;私用水埠一般仅1户使用。水埠空间作为传统的滨水公共空间,在空间环境上与河岸紧密相连,同时作为路面与水面的连接点,是亲水活动的发生地。
3.3 滨水节点空间
滨水节点空间一般指城市中与水系结合的广场,是比较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公共空间。与水系结合的广场通常与交通活动、居民休闲活动密切相关,并与滨水空间形成开敞空间,通常在广场开展聚集性活动,吸引人群注意,使周边空间利用更合理。
3.4 滨水空间现存问题
古城中许多滨水空间被私有化造成河道被周边封闭单位包裹在街区,具有公共性质的滨水空间无法发挥其作用。地块内紧密排列的建筑布局造成其内部民居临水而不见水,导致视线不通达。滨水空间多呈线形,被人为阻断后易导致其非公共化。人与水之间的联系切断造成地块内居民以及地块外居民很难在河道空间开展健康行为。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较差导致其与居民的生活渐行渐远,节点空间布局单调,无法吸引人群聚集,部分滨水广场被非机动车占用,被用作停车场,可达性欠缺。古城的滨水空间原为居民生活以及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空间渐渐被道路和街道取代,对使用者的活动需求考虑较少,滨水空间的生活功能逐渐丧失。古城内滨水空间的通达性及视线的可达性被建筑布局破坏,既无法吸引人群聚集,又无法构建支撑健康导向行为的联系骨架。
4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苏州古城滨水空间更新策略
4.1 提升古城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滨水空间作为较重要的城市空间,既应关注水体本身及其河道形态,又应从城市整体考虑,使不同的城市空间连通,通过交通联系,提高其可达性。苏州古城区内的滨水空间多以保护为主,无法进行大规模调整,仅能通过小范围、小规模的更新达到最终效果,比如合理接通断头路使交通畅达,进而使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得到保障。通过微小措施加强滨水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功能和视觉联系,以凸显苏州古城滨水空间特色。同时,控制古城区的机动车交通空间,避免机动车道扩宽而侵占河道空间。优化河道空间附近的慢行空间,通过节点的改造更新,增加地域特色和趣味性,让行人产生浓厚兴趣参与更多休闲活动。通过建立河道空间的慢行系统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做到安全、健康出行,既提升河道空间的可达性,又保障苏州古城内部各空间的相互联系和城市的完整性。
4.2 创造健康的滨水空间
苏州古城滨水空间原本是水、人、城市之间相互交流甚至融为一体的户外活动空间,若要在满足现代生活的基础上恢复原本生活风貌,进而满足居民的健康、情感及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更新应以小规模渐进式为主,以体现人类对健康的诉求,利用好河道空间的健康资源,将人群聚集以产生社会交往活动,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对现状河道空间进行梳理,对布局单调的河道空间进行微更新,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为人们创造轻松舒适的步行空间,同时对桥头空间、河埠空间及滨水节点空间的布局进行优化,使其成为适宜人们开展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将促进人体健康的行为引入滨水空间,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带动其他人参与其中,为人们创造更多获得健康效益的机会,将健康城市理念真正融入古城。
4.3 营造慢行交通
苏州古城滨水空间的微更新需以保护为前提,打通街区内部的断头路,将街区内部的道路与河道边步道结合,打造亲水的慢行步道、休闲游憩的慢行步道等不同类型的慢行交通系统。同时,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整合零散的慢行网络,构建慢行系统,通过完善路线加强各个活动空间的联系。
4.4 组织古城内不同人群的活动路线
对不同人群的活动路线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生活路线和旅游路线:生活路线主要是居民回家的路线,包含多种功能需求,包括购物、等候、停留及健身等,在充分考虑居民出行路线的基础上设置步道,同时沿步道设置小型商铺,既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通过设置连续、线性的导向标识系统为游客提供信息,指引其前往各自想去的景点,进行有序流动,同时导向设施设计充满苏州特色可让游人形成苏州记忆。
5 结语
在健康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对苏州古城滨水空间进行微更新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苏州古城滨水空间的空间模式及不同功能要素和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发现古城滨水空间存在可达性差、空间适需性不足、水网骨架削弱等现实问题,无法积极引导居民在古城滨水空间开展健康活动。基于健康城市理念,通过提出提升滨水空间的易达性、营造古城内滨水空间的慢行系统、组织不同人群的活动路线及创造符合健康标准的滨水空间等策略,引导健康行为的选择、促进健康行为的发生,创造健康的人、环境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