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韧性视角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21-03-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玲玲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5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韧性乡土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冯玲玲

1 村庄公共空间

1.1 定义

村庄公共空间对于村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科均对其概念给出定义,如规划学科对其定义聚焦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层面,获得广泛认同的村庄公共空间是村民休憩、集合的公共场所,同时还寄托了村民的精神,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村庄公共空间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增加了新功能从而内涵丰富。村庄公共空间是各个时期乡村治理力量的展示舞台,从改革开放前的公共空间全能化到村庄公共空间修复再到目前乡村振兴下的公共空间重构,村庄公共空间的概念不断丰富,且其核心和本质越来越明确。村庄公共空间是乡土文化集中体现的载体,见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建设现状

城镇化后期,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乡村基建和公服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村庄公共空间物理特质也在新时代背景下衍生。与此同时,村庄公共空间面临村民使用率不高、配置低效同质化、政绩工程“城市化”、审美情趣低俗化、发展模式固化等问题,使代表物理和精神双重层面的村庄公共空间发展萎缩。集中体现村庄乡土文化和村民民俗生活的公共空间如今发展滞后,不禁使人唏嘘。村庄公共空间作为村民精神空间的集合地,是乡土文化最核心的物质载体。

1.2.2 问题分析

村庄公共空间精神层面的萎缩表现为:①村民使用率不高 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导致村民对于部分设施的使用有心无力,且由于公共空间内设施的设计及设置未进行实地调研,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实际需求;②配置低效同质化在行政村和镇村层面未形成系统和分类指导,导致自然村公共空间设施呈点状分布,造成各村公共空间设施配置低效同质化;③政绩工程“城市化倾向”严重 目前,很多村庄的公共空间采取城市广场的尺度和配置,一味模仿城市,乡村自身特色缺失,村民认为公共空间是村庄治理建设的“门面”,一味追求大尺度、城市化;④发展模式固化 村庄公共空间发展采用“统一模板”,忽略地方特性,制约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采用不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

以上4点是目前村庄公共空间发展的共性问题,即“重指标、重空间;轻精神、轻文化”。这与国土空间改革背景下,乡村发展注重人居空间的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宏观建设导向存在一定差距,村庄公共空间的发展需向内核精神层面挖掘,形成良性的内部自循环系统。

2 苏南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现状

2.1 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村庄公共空间的共性现状特性基础上,特色保护类村庄除具有对内的物理空间功能和精神空间功能外,还兼具对外展示功能。特色保护类村庄相较其他4类村庄更具有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作为展现村民精神活动和对外展示特色的载体,其发展更应得到重视。目前,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建设与其他类型村庄公共空间建设存在共性问题,且由于其兼具对外展示功能,城市化倾向严重,很多村庄小广场和活动中心均参考城市尺度,乡村整体风貌被破坏,利用率低下,村庄公共空间对外展示未体现当地乡土文化,原有乡土文化面临城市文化的冲击。

2.2 苏南地区特性

同质化、城市化现象出现在特色保护类村庄中,究其原因是由于城市文化和资本力量对于乡土文化的冲击。资本逐利的本性揭示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市场价值巨大,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缺少对乡村核心价值的保护和规划,特色保护类村庄会逐渐失去特色,沦为城市或资本力量的代言。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社会生活使其留下较多记录文化发展的物质空间载体,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保存相对完好的物质空间载体让苏南地区的传统形象穿越千年依然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该地区又因苏南小城镇发展模式而别具特色,但近年来,乡村特色逐渐缺失,本地乡土文化受到冲击,亟需构建文化韧性体系以传承苏南地区的乡土特色。

3 文化韧性概念辨析及其特质

3.1 文化惯性、文化弹性及文化韧性

文化惯性、文化弹性和文化韧性3个概念均来自社会学,是文化范畴和工程学名词的结合,含义相近但前置语境不同。

1)文化惯性 惯性是在原本运动的状态下因重力加速度的加持运动状态持续或升级,文化惯性一般指政策或文化在社会形成一定影响力一时很难叫停,影响力会蔓延至不可控甚至负面的境地。

2)文化弹性 弹性是指变量出现后可以引发更多样可能的能力,文化弹性一般是指文化系统接触新的媒介后拥有更多元的发展空间和更宽阔的阙值。

3)文化韧性 韧性是指系统受到外界冲击后恢复系统功能的能力,随着在自然生态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延伸,韧性的定义也进一步深化至演进性韧性,在受到冲击而内部混沌重组的过程中,在原先稳定的基础上演化出新稳态进而达到新的系统平衡。文化韧性一般在社会学领域强调,与之对应的是文化断裂,强调文化系统在受到冲击和侵袭后系统演进升级的能力。

三者对比辨析,文化惯性影响具有双面性,文化韧性与文化惯性对比更强调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弹性是指文化发展的多元可能性,前置语境是在健康相对稳态的文化大环境,文化韧性与之对比强调系统收到外来冲击后对自我系统的循环和升级。目前大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城市文化和各种资本力量的冲击和扰动,乡村发展的文化韧性建设迫在眉睫。

3.2 文化韧性特质

文化韧性是指文化系统受到扰动后系统调整适应的能力。韧性系统有若干特性,但文化韧性却少有专家学者系统研究,目前仅为零散不系统的见解。笔者根据自身理解和对于韧性的认知,总结出文化韧性特质具有四大能力:①文化韧性特质体现在时间维度,表现为文化线性发展下,文化在各个时期都会传承进化到不同状态;②文化韧性特质体现在调试方面,特指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例如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信息时代爆炸式的调试和自洽能力;③文化韧性特质体现在创新方面,即在面对扰动后内部和外部进入的元素混沌重组进入新稳态的能力;④文化韧性特质体现在组织方面,即培育自下而上自制自洽体系以维持自循环的能力。

4 文化韧性视角下苏南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以文化韧性视角为抓手,以苏南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提升文化系统四大能力,系统布置和强调苏南地方特色,以发挥新时代传承保护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

4.1 公共空间乡土文化线性传承保护

文化韧性对应文化断裂,文化韧性时间维度需得到保证,乡土文化传承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都应得到重视。反观目前苏南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由于其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经济条件,该地区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已进行多轮规划,各方原因导致新一轮规划并未较好继承之前的规划结果,外在表现形式即各个时期公共空间特征时间线性断裂,与文化韧性的本质截然不同。在文化韧性视角下,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发展,应在新一轮的公共空间建设规划时转变既有思维,将以往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文化形式辩证传承,使公共空间乡土文化实现线性传承保护,突出文化韧性。

4.2 保护为主,兼顾发展

目前,苏南特色保护类村庄面对公共空间特色缺失和各类文化力量的冲击等问题,在文化韧性视角下处于混沌重组阶段,需要保护内部秩序且兼顾自身特色发展。新时代,城市文化、资本力量和信息技术的入侵使乡村文化受到冲击,乡土文化韧性系统在面对外来力量扰动和冲击时,首先要做到对于新力量的吸纳,并进一步对于吸纳的新力量作出调整和排序,表现在公共空间方面就是保护现有格局,且有部分专家提出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有利于文化特色构建,等待外来文化力量内化。苏南特色保护类乡村位于我国城镇化最发达地区,故其公共空间面对各类文化的冲击,应先将不同文化接收入系统并进行识别和调整,做到对村庄公共空间原有特征的保护、功能传承和村民精神意志的保护。

4.3 完善构建村民自治体系

村庄公共空间是是村民集体精神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公共空间活力缺失导致乡土文化逐渐衰退。村庄公共空间使用率不高原因为:①村内年轻劳动力外出,老弱参与能力有限;②村民心态麻木,消极应对;③保护方式并未被村民理解和赞同;④村民务工忙农不得闲。村民精神意识转移也未在村庄公共空间体现,不对位的公共空间布置,未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村庄公共空间建设应以服务村民精神活动为核心,实地调研村民实际需求。在苏南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的对外展示功能的建设可唤起村民对于集体文化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应组织村民智囊团和自治体系参与其中。

5 结语

分析苏南地区公共空间特色缺失的现状,得出其原因为当地文化主体在时代和城市力量的冲击下未构建系统文化韧性,故需培育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培育乡土文化认同感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作为村庄发展底蕴的和精神支柱,需在村庄发展的各个阶段皆明确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韧性乡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