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绳记事”
——中国绳结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及服务模式探究

2021-03-31李立芳刘柃杉

西部皮革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绳结文创艺术

李立芳,刘柃杉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当今国潮复兴的大浪潮中,中国绳结艺术(以下简称“中国结艺”)造型独特、技艺灵巧,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因此,中国结艺再次被世人瞩目。[1]但深入研究中国结艺当下发展的真实状况后发现,目前存在产品设计欠佳、文化推广不够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中国结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进行其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此更有效地传递中国结艺文化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1 中国绳结艺术的文化符号提取

绳子曾被用来做辅佐记忆的工具,即结绳记事,用以记载古代人民的图腾信仰、祭祀活动、风俗传统等,因此,中国结的造型样式大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等抽象形态,如蝴蝶结、金鱼结,体现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艺术美感。[2]中国绳结的造型主要是通过线元素进行首尾相接和缠绕变化来实现的,绳结在造型上形态多样,寓意丰富。比如新婚帐钩上用“盘长结”装饰,寓意永远相爱。总体来说,中国结艺结式内容构成丰富,图案构成形象生动。中国结的形态是传达信息和情感意味的载体,而相比形体而言,色彩更具表现性。代表民族典型性的绳结符号以中国红来承担中国结艺的主色调,红色被中国人赋予了崇高特殊的尊贵地位,给人以喜庆、热情、繁荣等积极的心理联想,除此外,也会用到绿、蓝、金银等颜色,中国结艺的色彩总体明艳生动,但又和谐统一。

中国结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带来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就要将中国结艺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同现代设计紧密结合。[3]中国结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深挖其文化价值,结合当下市场和时代特点,对其进行再设计、再开发。

2 中国绳结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思路

在国潮热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带有传统元素的产品,广大消费者对文创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文创产品是文化发展的新载体,是基于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取相关符号元素进行的再创作,兼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中国结艺的创意设计要将中国结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对其美好寓意进行延伸,深入挖掘中国结式的历史性、故事性、文化性、趣味性,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型中国结艺创意产品系列,使中国结艺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艺术生命力。

2.1 结式与色彩的现代化表达

中国结艺在穿梭了千年悠久历史长河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它们在古代生活中应用很广,尤其是在服饰领域,不仅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结艺历史悠久,品种多样,不单造型优美繁多、色彩多样,并且各造型皆有各自的寓意。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的需求提高,中国结艺的造型和色彩不断丰富发展,在保留原造型的象征寓意之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丰富当代的绳结造型,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散发新的生命华彩。在进行绳结产品设计时,应从当代大众审美和市场需要出发,努力寻求当代流行色彩和传统色彩之间的平衡,提取中国结艺的相关元素,尤其是中国结艺的多种结式,通过拆解、组合等设计创新手法使得传统元素呈现新的一面,以此提高人们对中国结艺文创产品的接受度,它的传承创新,既需要在原有的文化记忆中表达吉祥寓意,体现精致,还应融入现代生活诠释。

2.2 材料和工艺的现代化表达

传统的中国结造型工艺材料主要选用丝、麻、棉等一些比较单一的材料来实现,但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水平提高,中国结造型工艺材料有了许多创新,而且在造型工艺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广泛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绳结创新是用线、麻、棉、丝、纸等纤维材料,用砸、梳、铺、粘、缠、编、织、缝、缀多种方式,体现材料自身的性质与美感形式语言,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中国绳结艺术专家李立芳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产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呈现了从远古到现代,从平面到立体,从手工到数码,从空间到环境的表现与拓展,体现了从绳结技艺的传统继承到对新材料的研究采用,达到了从单纯的艺术表现到多维艺术体现的实现,形式则有挂毯、织物、装置日常用品,涉及了诸多领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制造工艺多样,机织、3D 打印等手法在手工艺的运用中也越来越多。

2.3 中国结艺文创产品现代化表达的案例分析

由中国绳结艺术专家李立芳主持的《中国绳结艺术传承创新设计人才高级研修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旨在传承精神和实现创意,最终产出了丰硕成果。该项目遵循以绳结元素来表现,但不以绳结为边界的创新观念。其中李立芳指导学员姜冲的创意作品《丝路盘长》在2021年1月入选了“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形式创新、意象创新,显示了很高的创意意蕴和大格局思维。这幅平面设计兼绳结结艺元素展示,组合拆分了多种绳结元素,也融合调动了多种民族民间美术元素资源。这些元素资源,包括传统线描的祥云流水、刺绣龙袍和唐卡边纹装饰的朝水波及日、月、山、川图案,同时运用丰富色彩,错彩镂金、隔断排列,打造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再现了“一带一路”丰满磅礴的图卷,显现了民间文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培训班的其他作品也各有丰富而多样的创意,将绳结艺术富有表现力的元素,或打散、或组合、或抽象、或变形,运用于家具桌面装饰上、旗袍衣裙加缀配饰上以及乐器茶具杯盘点缀上,显示了学员艺术创意思维和设计巧思的无限开放性,展示了绳结元素组合变化的高度适用性,乃至把绳结结构形体,直接塑形成陶,由绳而陶,展示了民族民间艺术开拓的空间性和材质变易力。这些创意无穷、清新入目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3 “绳结+”产品服务模式

将传统手工艺与互联网供应链协同融为一体,拥有更多的传播渠道,采取“绳结+”的产品服务模式,旨在将中国绳结文化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拓展绳结产业,促进绳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 “绳结+新媒体”传播推广服务

互联网的介入为绳结文创提供了多种宣传方式和营销方式,开辟了多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4]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和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已打造了完整的社交媒体环境,是提供产品服务的重要阵地。可以围绕绳结文创产品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绳结手工艺介绍教学、绳结艺术品展示、产品推广等文章推送;通过视频平台的直播功能,与乡村旅游业合作,直播带货进行推广;建立官方微博,通过打造话题,让人们积极参与,与销售端联动。“绳结+新媒体”的内容服务,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以较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的内容服务,即根据人们当今的生活形态与消费习惯,在传统的绳结艺术中注入了新科技、新玩法、新视野。除此之外,借助自媒体矩阵发挥联动效应,有助于吸附潜在消费者,进而有利于后期流量变现。

3.2 “绳结+校园”教育传承服务

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承都是以教育为基础,而学校作为教育主要的载体,在绳结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日渐高涨,许多中小学、社区等机构纷纷开设传统手工制作课程,组建各类兴趣班,开辟“第二课堂”,这为绳结艺术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及其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出路。因此,将丰富绳结艺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能够拓宽人们对绳结艺术文化的基础认知,开辟绳结艺术“第二课堂”的同时也为绳结产品提供了“第二市场”。在校园内建立绳结文创产业的基地,融入到学校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这样孩子们可以现场体验,为绳结艺术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如何更好地让广大学生担起绳结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将是我们长期思考、研究的问题。在校园内建立绳结文创产业的基地,融入到学校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这样孩子们既可以现场体验,同时也为绳结艺术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学校在发挥自身普及教育与研究创新优势的同时,也引领着青少年学生传承绳结技艺,弘扬绳结艺术文化。[5]

3.3 “绳结+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服务

传统手工艺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绳结+地方特色文化”是指相关地区的特色文化与绳结文化相融合,包括地方手工艺的工艺、造型、图案等,这是后续“绳结+地方特色手工艺”创新设计的素材和依据。[6]从文化内涵、造型元素、消费者心理等方面出发,思考与绳结元素的可结合性,进行创新设计,形成具识别性的文化符号,引发消费者文化共鸣和情感认同。比如湘西南花垣地区苗绣服饰,可以提取苗族服饰上的动植物纹饰,[7]用绳结编织的设计语言,对苗族文化图像进行创新性改变,赋予其新特点。地方特色文化与绳结艺术文化结合演绎成新的时尚设计元素,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绳结艺术一起幻化新生。通过这种跨界思维,扎实相关地区发展的文化根基,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使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4 结语

绳结文创产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国潮热的时期,中国结艺也可以是新颖的、潮流的。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国结艺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获得新发展的路径,让带有中国结艺元素的产品能够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传统工艺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尝试总结绳结与新媒体、校园、地方特色文化等相结合的产品服务模式,通过多种宣传和营销方式扩大传播,通过中国结艺进校园进行文化传递。绳结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得商业利益的产生和手工艺跨界合作的保护与传承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猜你喜欢

绳结文创艺术
陶溪川文创街区
绳结艺术的现代传承研究
活动名称:印加奇普绳结(INCAQUIPU)数字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纸的艺术
关于绳结打法对其自动松脱和绳子强度影响的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