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平花腰傣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形式解析

2021-03-31林俊妤

西部皮革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服饰传统孩子

林俊妤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1 花腰傣的历史渊源

查阅中外傣学家的研究资料可知,商周时期的哀牢山脉是傣民族的起源地,属古哀牢国,过去自称“濮人”。公元69 年,末代哀牢王柳貌因为战败东汉导致哀牢国灭亡,此举造成了云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著民族大迁徙、大演变。古国濮人从这一时期开始顺着哀牢山往红河下游迁徙,这些人和土著融合后成为了花腰傣人的祖先,故而花腰傣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等傣裔民族有着历史的渊源。新平花腰傣由傣雅、傣卡、傣洒三个支系组成。傣雅即傣雅伦,意为历史上民族大迁徙中被遗留下来的傣家人,他们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行进缓慢而落伍了,当他们来到红河谷地一片芭蕉树前,发现被砍倒的树已经长出新芽,从来不知道砍倒的芭蕉树会很快抽芽的贵族们,以为前面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很久,索性放弃了追赶,而后他们在哀牢山的红河谷定居下来,因为部落里的人腰间总是围着五色腰带,于是就被称为“花腰傣”,另外人们还称他们是“把云彩系在腰间的民族”。

2 花腰傣的服饰文化

花腰傣服饰以黑色为基底色,继而再在裙边袖口叠加上别的颜色。傣雅以黑为底,红色和绿色衬之;傣卡同样以黑为底,紫色和红色衬之;傣洒则不同于前两种,以红色和绿色为底,再以黄色衬之。但除了这些基本颜色之外,凡是能想到的配色花腰傣妇女们都会将其加之于身,使衣服在繁多的配色中更加彰显“花”的魅力。

据笔者走访摸索实物再加上访谈探究得知,一套雍容华贵的花腰傣服饰有上百种神秘怪异的符号,如雪花形、星星形、菱形、圆形、方形、正倒三角形、卍字形、井字形、蝴蝶形、香菜形、八角形、四叶菜形、↓形,还有S 形曲线相连的长条符号,等等,多不胜数。宇宙星辰、自然界的山水树木等等形状都经过花腰傣妇女的巧手被一一绣于服装上,这些图案组合成了花腰傣文化的元素符号,增加了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度,给人以一定的审美性。

花腰傣服饰除了衣服本身外,还有大量的饰品装饰。一套完整的傣装,必须含有斗笠鸡枞帽、腰后小背箩、大圈银耳环、十指银戒指、双手个数不等的银手镯、绑腿布,这样全部加身才是一套完整的花腰傣“小卜少”(小姑娘)服装。

3 花腰傣服饰的传承形式

3.1 村落家庭传承制

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作为典型的花腰傣聚集村落,寨子里自然不乏做衣服的巧手妇女。古时的村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妇女们农忙回来之后就开始利用线下时间做衣服,在农闲的时候基本大部分时间也是用来做衣服,年轻一辈跟着老一辈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在过去,做衣服、纺线织布是妇女的“专职工作”,现如今据笔者考察下来,大沐浴村中也不乏会做衣服的男人。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旅游业高速发展,花腰傣的服饰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他们对金钱和外面的世界有着更大的诉求。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现今村落里仍旧在做傣族服饰的仅有四家个体户,他们都是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传播者、保护者和受益者。这四家家里都有缝纫机,平时就是在家里做衣服,订单多来自周边花腰傣村寨。

3.2 作坊学徒传承式

传统学徒制有时也称“学徒制”,或“手工学徒制”,它的含义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兴起之前,为了工业生产和人才的不断层,商铺或者手工业作坊的师傅们亲自带着徒弟共同劳动,师傅言传身教,亲自指导教授,徒弟跟着师傅学习技能和知识,依靠周围环境和观察能力,徒弟在真实情景下直接上手模仿师傅的做工,得到师傅的指点后,以此习得并提升自己的技能。

笔者走访得知,除了大沐浴村外,整个漠沙镇上还有一家在做傣装的店铺。笔者实地走访了这家名为刀宏燕花腰傣服饰店的傣装店,和店主交谈得知,她家里四五代人都是做傣装的,她从小就跟着妈妈学,所以现在手艺很好。她的工作室采取工厂学徒制,一共摆有八台缝纫机,她带工人做,但只要长工不要短工,做工方式比较灵活,但刀女士只教缝衣,不教核心技术,比如怎样裁衣等。她始终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轻易不外传。这种方式在笔者看来不太可取,虽然刀宏燕利用自己的家族智慧使传统傣装得到了改良,使之迎合了市场,也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但她的做法却实在有点“闭门造车”之意,带的学徒永远只会机械般地缝衣,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这是不利于服饰文化的传承的,且长远发展下去还会出现教育断层现象,这一方式引人深思。

3.3 学校教育传承式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设定了学生预期达到的目标,也让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传授。花腰傣文化的传授不只存在于隐性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在当地现今的学校教育中仍旧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在开展着。

镇上关圣小学这一所学校开办了民族课程,进行花腰傣传统工艺的相关传授。学校开设花腰傣民族特色课程,主要有傣族制陶、织布、刺绣、竹编、傣文教学、傣族小调和舞蹈七类。学生自愿报名选择学习,校方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来教授,每位老师每节课有50 元的课时费。访谈得知,孩子们都很愿意学,兴趣很浓厚。当问到孩子们在校说不说傣语时,老师说:“不说了,现在都要求说普通话,有些娃娃甚至都不会说傣语了。”再接着问是否有孩子会穿着传统傣装来上学时,老师也回答说:“会被别的同学笑的,没有人穿。”从中可以窥探中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仅仅是停留在了物质技术层面,只教了孩子们要怎么去制作这些传统工艺品,却没有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东西,没有把这些民族文化很好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导致现在的孩子们只懂在技术上学习,而没有从文化根源上去认知民族工艺品的文化价值,也没有从语言和服饰穿戴方面去加强现在孩子们的族群认同感。

3.4 旅游模式传承式

大沐浴村中心广场既是村里的风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也是旅游示范展览中心。只要一进大沐浴村就必然要先到广场参观游览,有鉴于此,政府让村里上了年纪的五六个奶奶们每天穿上自己的传统傣装坐在广场的走廊里防线织布,既方便游客观赏又能让奶奶们通过贩卖成品来赚钱。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妇们已经不再是家庭里主要的劳动力,她们已经“退位”下来,每天的生活主要就是织布纺线,利用自己的手艺来赚取额外收入,只不过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政府制定花腰傣必须穿戴服饰以供游客观赏的规定,才让她们既可以因为卖工艺品赚钱,又可以通过穿戴传统服饰而获得额外收入。通过与她们交谈得知,她们本人也不怎么排斥穿传统服装,相反年龄越大的(80 岁以上)奶奶更喜欢穿,因为一辈子都这么穿过来了,反而穿裤子还不舒服。她们认为花腰傣服装是她们的传统文化,必须把它传承发扬下去,婚丧嫁娶一定要穿,就连外来媳妇嫁进来都要穿上传统傣装办婚礼,言谈之间颇具自豪感。目前花腰傣服饰仍旧有着具体的实用意义,起着教育传承的作用,并且加强了花腰傣人的族群认同感。

3.5 影视拍摄传承式

影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手段,是保存和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借助影视这一手段,人类学的研究得以解释族群村落里的文化现象,并给人以直观感受。

大沐浴村作为县3A 级风景区,是新平县发展旅游业的主打“王牌”之一,其不但举办各种传统特色活动来保存传统文化,而且也请各类影视团队来拍摄花腰傣文化宣传片,甚至县文化团还编排花腰傣歌舞、舞剧。在笔者调研期间,曾有两场影视活动开展。第一场是本地花腰傣协会组织的《花腰傣祝福歌》的 MV 拍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当地花腰傣音乐人自发写了傣语祝福歌并拍成MV 于腾讯视频进行播放,群演主要是傣协会的会员,拍摄那天,大家皆着花腰傣盛装,总共有 60 人左右,男女不等,傣族小调队、歌舞队、猫猫舞祭祀队等轮番表演,最后大家又在大沐浴中心广场上围成一圈,又唱又跳,欢乐极了。每每这种时候,不去做活的村民都会出来围观,年龄稍小一点的孩子会参与进去,学着舞蹈动作,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只是驻足观看,直至舞歇。

第二场则是政府组织的花腰傣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为期两天,拍摄内容涵盖染布、织布、纺线、女儿成人礼、祭竜树、选村长、文化馆传习讲解等内容。村中的女性无一不盛装打扮,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笔者观察到,在这样的拍摄环节中,总是采取“老少搭配”的模式,染布是男女合作的环节,男人们染好了布女性去晾晒,这期间孩子要在场观看;织布则是老奶奶们边织边教年幼的孩子要怎样操作,孩子们边听也就边做;成人礼则是傣族女孩成长的重要环节。祭竜树是花腰傣原始崇拜中最重要的体现,他们认为竜树是整个寨子的保护神,只要竜树存在,整个寨子就会兴旺发达,人也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祭竜树时也要着盛装,庄严、肃穆、虔诚,大家一同围着竜树祭拜。选村长也和花腰傣的祖先崇拜分不开,他们认为寨神的旨意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在此之前也是一番祭拜,围观的村民们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相关方面的习俗。文化传习馆则是政府为了方便外来游客了解花腰傣文化而建立的,里边放有在漠视江边挖出来的两亿年前的螺蛳化石,还有过去花腰傣人家使用的旧农具、花腰傣各支系的服装展示、旧式纺车等等。在拍摄过程中,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听闻老人们诉说每件用具的用途,讲述花腰傣的迁徙来历,花腰傣传统文化慢慢渗透进孩子们的心里。

猜你喜欢

服饰传统孩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雪人的服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