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发展角度的蓝染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2021-03-31王可欣

西部皮革 2021年22期
关键词:蓝染烧碱染色

王可欣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具社会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模块设计可以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对完善和丰富学生实践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对其他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基于技术发展角度探索创新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法设计,可以更好地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课程引入蓝染工艺的技术发展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体会技术发展的历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科技探索的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1 基于技术发展角度的蓝染实践教学的创新途径

蓝染实践教学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印染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实践学习当中可以学习到蓝染技术的发展、创新,蓝染技术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将蓝染技术的实践教学变成一门与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富有内涵的实践课程是研究的重点。在本次实践教学的模块设计当中,以技术发展的角度为基础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当中不同种类、不同原理的蓝染技术手法的学习,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理解工艺之美、理解传承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分析[1]。

本次实践教学的模块设计的创新途径是基于中国传统蓝染技术的发展历史来进行模块设计。将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原理、不同操作手法的蓝染技术进行模块设计。所以本次的实践教学的模块设计在基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唐、明代、民国、现代”四个实践教学模块的实验性设计。由早期的手工技艺到当代的工业生产,由原始到现代,这种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我们的实践教学的模块体系脉络。模块设计当中,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不同,每个模块实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同时加入一些课外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觉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蓝染模块学习我国蓝染的技术发展历史和蓝染的染色工艺,对此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在实践教学当中学习并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原理、不同操作手法的蓝染染色技术,这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蓝染的文化意境内涵以及传统民艺知识,也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2 基于技术发展角度的蓝染实践教学的创新意义

虽然艺术相关的实践教学都会强调创新与发展,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应该基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技术来进行创新。将我们的人文艺术与传统工艺和设计创意思维结合在一起。并将这种复合式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蓝染作品当中来。

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学习和理解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内艺术产业关注的重点[2]。艺术创作不单承担了商业化的作用,还要对传统工艺进行学习、创作和输出,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标杆。在此背景下。本次课程通过技术发展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开设不同的实践模块,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蓝染技术历史发展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节能减排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种传承下来的古老艺术是驱动学生自觉性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动力,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创造力。当学生被此所触动的时候,这种触动就能激发他们对于印染知识和手工技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动手实践的热爱,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的培养。

3 基于技术发展角度的蓝染实践教学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模块一:汉唐缩合染色法植物蓝染实践教学

本模块由历史上蓝染技术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到汉唐时候的古人蓝染的场景,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与传统技艺的精妙。从秦汉时期开始,靛蓝缩合染色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染色方法。缩合染色法的天然蓝靛是自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经过发酵和水解,再经过空气的氧化缩合来进行染色的,这种蓝染制品上的红光较少。在敦煌石窟曾发现盛唐年间的各色绢幡,其中有浅蓝色绢多块,颜色至今鲜艳,红光很少,根据染品色光来推测,其染色方法当属本法。及至明代,在染制月白、草白这两种十分浅的蓝色的丝绸时,仍然使用览蓝煎水染制。这里嵌入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解析,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色。

缩合染色法最初是将纤维制品和摘下的蓝草鲜叶在石板上一起搓揉,使叶汁均匀渗透,然后绞干、透风,再进行水洗即可。一般来讲,棉麻织物用此种方法染色时,需加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以便于染液透染和显色,但在操作时往往不易匀染。因此搓染在技术发展中就逐渐被浸染取代。浸染方法是将蓝草鲜叶在容器内捣碎,加水浸泡,滤掉浮渣,再将纺织品浸染其中,之后取出水洗即可。这里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蓝染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对优质技术的不断追求。

本次实践使用马蓝,也可根据季节和地理因素选择其他蓝草。引导学生将蓝草碾碎后过滤出汁液,然后进行染色实践,这里可以插入植物拓染的知识点丰富课堂,也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意思维,使蓝染成品更加丰富多样。

3.2 模块二:明代发酵染色法植物蓝染实践教学

随着蓝染技术的发展,在明代人们开始使用发酵染色法进行蓝染。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发酵法制靛蓝的工艺过程以及所需辅料的配比,“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这种制靛方法与辅料的使用,与《齐民要术》及《本草纲目》中记载相仿。传统的自然发酵制靛工艺程序包括割茎叶、下坑、搅浆、加白灰、打靛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十几道工艺环节。我们以此为依据进行此模块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实践以马蓝为例,也可根据季节和地理因素选择其他蓝草,将蓝草放入制靛容器中浸泡3-4 天,搅动浸泡液并捞取残枝浮叶。此后加入浸泡液总量十分之一重量的石灰,当加入石灰时需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将石灰水搅拌均匀。此后进入打靛阶段,用木杆从不同角度用力地向中央推动溶液。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分批实践操作,既保证了打靛的效率又让每一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打靛的乐趣。打好后的靛液需要静置5 个小时左右使其沉淀,之后倒出上面澄清的液体就可以得到下面的靛泥,二次沉淀即可得到蓝靛靛泥。将靛泥溶于水中后加入适量石灰与米酒制成靛蓝染液,即可用于蓝染的操作。

3.3 模块三:民国烧碱锌粉法合成靛蓝蓝染实践教学

合成靛蓝在1897 年问世,它以简洁的生产工序和高纯度、易贮存、易运输等优点后来居上,迅速替代天然靛蓝在生产中普及,这是天然染料向合成染料转换的一个节点,是时代技术滚滚向前发展的车辙印记。合成靛蓝技术的发展使得靛蓝的使用更为便捷、更为广泛,古人写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工业化生产这一情形得以改善,纺织品价格变得低廉,普罗大众也可以购买色彩缤纷的服饰,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环保问题,如何使染织行业既环保又便捷是我们当今时代的课题。

本模块即采用合成靛蓝来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实践不仅能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变革,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民国时期纺织业实业救国的努力。本次实践中,选择民国时期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烧碱锌粉法来进行合成靛蓝的染色。其原理为锌粉与烧碱溶液反应放出氢气,后与靛蓝反应成为靛白,即可上染面料,这种方法反应简单,沉淀较少,染液可以连续使用。

但民国烧碱锌粉法中的烧碱用量远大于合理用量,分析认为是民国当时的制碱技术并不完善,因为侯氏制碱法1943 年才被发明,当时的烧碱可能有效含量太低。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体会先辈们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3.4 模块四:现代烧碱保险粉法合成靛蓝蓝染实践教学

在模块三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民国烧碱锌粉法染出的面料颜色偏暗淡,这种方法有其技术局限性。随着蓝染技术的继续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多采用烧碱保险粉法来进行合成靛蓝的染色,同时这一方法也影响了使用天然靛蓝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染整工业,当地多有以此方法代替天然发酵法。

本次实践根据《染料应用手册(第二版)》(主编房宽峻)中的常温保险粉法的实验处方和工艺条件进行设计,此实践操作十分简便,在室内常温条件下,将适量靛蓝溶解入水中,随后按照实验处方要求的比例,将烧碱与保险粉加入染液中,反应半个小时后,加入适量明矾,即可将面料入染,根据入染时间和次数的不同可得到不同深浅的蓝色。此方法不同批次的染色效果差异不大,适合连续性作业。

4 结语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一线实践教学经验和长期与学生良好的课程沟通。通过本次基于技术发展角度的蓝染实践教学的模块设计,学生可以对蓝染技术发展进行系统学习,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设计思维,在印染课程中进行大胆探索,实现了内容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弘扬传统工艺技术,将历史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不仅从技术层面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更是从精神层面为学生们打开了传统蓝染文化的知识之窗。

猜你喜欢

蓝染烧碱染色
传承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手艺之蓝染
丰蔚蓝染系列作品
蓝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蓝染indigo items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离子膜法烧碱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离子膜烧碱水平衡系统简化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