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体会
2021-03-31马亭
马 亭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凉山 615000
0 引言
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存在于健康动物体内,当外界刺激引起动物免疫能力下降时,引起动物发病。该细菌血清型众多,在毒力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生物学特异性差异很大。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无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各个品种的牛均易感,但黄牛、水牛和奶牛更为易感。该病主要通过发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发病一般无季节特异性,但冷热交替的潮湿多雨季节较为常见[1]。
虽目前已经有成熟的商品化疫苗,但由于不合理的免疫规程及饲养管理,该病在我国主要畜牧养殖地区仍广泛流行。2020年11月底,某奶牛养殖场引进的奶牛突然发病,经兽医站专业工作人员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由于诊断治疗及时,除了3 头患病奶牛由于发病较急死亡外,其余均治疗痊愈,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以下将对此次疫病的诊治过程进行介绍。
1 发病情况
2020年11月,某奶牛养殖场从外地引进10 头奶牛,在隔离饲养期间,奶牛突然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的症状,随后腹泻拉稀。该病发病急、传染快,随后隔离饲养的奶牛均发病,且死亡3 头。但由于此批次奶牛为隔离饲养,因此,同一养殖场内的其他牛群未发病。
2 临床表现
病牛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可达41~42 ℃,随后出现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和饮欲废绝,反刍活动停止。由于高热,病牛脉搏加快、鼻镜干燥、结膜潮红,呼吸心跳加快,病牛发病后期出现腹泻症状,病程较短,通常在腹泻后出现体温迅速下降,随后死亡。
3 解剖变化
对病死的奶牛进行剖检可发现全身性的病理变化,全身黏膜、浆膜、皮下、肺、肌肉存在散在的点状出血;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大小肠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肠黏膜脱落,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全身淋巴结如颌下淋巴结、颈上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出血、充血、肿胀。胸腹,腹腔和心包内有大量的浆液纤维样渗出物。
4 病原鉴定
使用发病死亡实验对牛的肝脏和脾脏进行触片检测,经革兰氏、瑞氏和印度墨汁染色并镜检。革兰氏染色发现大量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不一的短杆菌;瑞氏染色结果显示短杆菌两极浓染,符合巴氏杆菌的染色特性;印度墨汁染色结果可见短杆菌周围有明显的荚膜。为了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病原体进行了进一步鉴定,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检测,确定最合适的治疗药物[2,3]。
5 分子生物学检测
为了对病原体进行进一步检测鉴定,参照文献并设计合成了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和Kmt1的鉴定引物,随后将无菌采集的病死牛的肝脏置于血清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并用商品化的细菌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DNA[4]。以提取的细菌DNA作为PCR模板,使用合成的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核酸电泳检测,结果发现16S rRNA引物扩增出大小为1 5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kmt1引物扩增出45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将PCR产物送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后发现,引起此次疫情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且kmt1基因可以作为快速诊断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5]。
6 药敏试验
为了选择治疗本次疫病的有效药物,对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检测。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血清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并稀释至合适浓度制备菌悬液,用无菌棉签蘸取菌悬液均匀涂布到血琼脂平板上,待平板干燥后使用无菌的镊子将多种药敏纸片平贴到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测量药敏纸片的抑菌圈大小,以确定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本次分离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先锋必、土霉素、磺胺甲恶唑中毒敏感,对青霉素、甲氧芐啶低度敏感,对红霉素、米诺环素、妥布霉素、氟哌酸、林可霉素、头孢孟多、氯霉素耐受。因此,针对本次疫情,建议采用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进行联合给药和交替给药,以防细菌产生耐药性[3,6~8]。
7 防治方法
对发病牛群和健康牛群进行严格的隔离,对牛群圈舍及其饲养的相关用具使用过氧乙酸或氯制剂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对运输发病牛群的车辆及牛群经过的道路进行消毒,每天1 次,连续7 天。禁止患病牛群及健康牛群的饲养人员相互流动[4]。
使用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对发病牛群进行联合给药和交替给药,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视发病牛群的痊愈情况给药3~5 天,同时在饲料和饮用水中拌入抗生素和黄芪多糖等添加剂,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对发病未死亡的奶牛进行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紧急免疫,每头4~6 mL。
经过紧急合理的诊治与防控,联合7 天左右的抗生素治疗,除发病初期3 头奶牛死亡,其余发病奶牛逐渐痊愈,本次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8 体会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可以存在于健康动物体内,当外界环节发生猛烈变化时引起动物体应激,导致动物发病。本次发病的牛群是从外地刚经长途运输引进,且恰逢气温发生猛烈变化,阴雨连绵,因此,本次牛群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新引进牛群的抗体水平较低,且长途运输加冷热交替引起动物体应激导致发病。
该病病程短、发病急、传染性快,一旦发病可以引起大规模广泛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将发病牛群和健康牛群进行隔离,并及早诊断和治疗。由于本次疫情前,养殖人员严格执行了新引入牛群应先隔离观察待无明显疾病后方可合群的饲养规定,将疫情的范围控制到了最小,没有感染养殖场中的其他健康牛群。
本次疫病治疗时使用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进行联合和交替给药,选择的均是对本次疫病分离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高度敏感的抗生素,因此,在药物治疗1~2 天后,发病牛群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在3~5 天后,大部分病牛基本痊愈。对疫病病原体的快速诊断和药物筛选,有助于快速有效控制疫情并减少药物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株产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