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乐园的景观设计
2021-03-31叶文娟
叶文娟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引言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国民素质,为新世纪的中国发展储备人才,必须从儿童的早期教育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对国家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因此,为祖国的青少年营造一处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场所是十分必要的。
《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有享受游戏和娱乐充分机会的权利,各种游戏娱乐必须与教育保持同一目的,社会和主管机关必须为促进儿对这种权利的享有而努力。”该宣言明确了儿童对于游戏权利的享有,全社会都有义务和责任关系和爱护儿童,并且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1 儿童对景观环境需求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从他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成长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城市化建设,工业、商业空间的扩大,属于儿童的空间除了学校或者充满商业气息的游乐场所,其他少之又少。对于儿童的关爱,我们应该从生理和心理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进行一定的研究,根据儿童需求来设计为他们所用,帮助他们成长的景观环境,让祖国的少年们在快乐、健康和爱中茁壮成长。
1.1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0-18岁为儿童,而医学界主要将0-14岁的儿童作为儿科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按照医学界的划分,将儿童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婴幼儿组、学龄儿童组和少年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户外的场地、环境、活动内容和时间上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1.1.1 婴幼儿组
婴幼儿期主要指0-3岁的儿童,此时的儿童主要以母亲为中心,早期需要家长的看护,后期慢慢可以单独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爬行、抓握这样的方式来感知世界。再稍大些,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在草坪上进行走路练习,对于游乐设施几乎没有什么需求。再稍大一些的儿童进入幼儿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可以栽安全区域内进行一定的游乐活动,可以玩滑滑梯、坐摇摇车、与家长进行躲猫猫的小游戏,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周围环境开始有大量的好奇心,喜欢尝试。
对于这样儿童,在设计游乐场所时应考虑到,他们运动量有限,容易发生摔倒、磕碰等问题,所以应将婴幼儿的场地设计为封闭空间,可以由一些矮墙或绿篱围合,并配有鲜亮的标识,空间要考虑通透,设施应考虑儿童喜欢的卡通造型或与其相关的构造物,同时满足家长看护,游乐区内设施考虑质地细腻,游戏的器械要简单有创意,同时还需考虑儿童与家长的休息设施等。
1.1.2 学龄儿童组
学龄儿童的年龄大致为4-9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意识属于懵懂时期,这使他们在被动的接受信息和周边环境。这个时期的儿童比较愿意主动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交友,但他们在认知和身体肌肉方面使得对于运动只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接受一些规则性的游戏。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以游戏设施为主,同时考虑到学习性,可以考虑游戏的趣味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儿童动脑思考的欲望,如攀登架、秋千、浪木、螺旋滑梯、水上活动等,同时可以考虑与自然科普的结合,培养儿童从小与自然和平相处,并且在自然中成长,了解自然。
此阶段儿童一般为入学儿童,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相对提高不少,有一定的自控力和集体意识,但由于户外活动的不稳定性,以及儿童不具备完全判断能力,所以还是需要家长看管的。
1.1.3 少年组
10-14岁的儿童进入了少年期。对未知的世界更加渴望探索,思想慢慢向成熟化过度,具备一定的社会人的特征,也具备一些潜在的叛逆心理。渴望被关注,注重人际交往。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渐有独立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敢于挑战。
这一时期的儿童生长迅速,除了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外,也注重文化、娱乐性的活动,所以在设计时应注意设施的丰富多样,突出寓教于乐。
2 儿童乐园景观设计原则
2.1 “安全第一”原则
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乐园的设计中将儿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乐园的选址应要考虑避免车辆和人流过大,避免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的地方,同时还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不能有看护视线的死角,方便看护人员的随时看护。在乐园的设计细节上需要考虑设计地面的缓冲性,软硬程度,因为儿童天性顽皮,在游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磕碰,同时还要考虑设施器械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任何可能导致儿童受伤的
2.2 “儿童为本”原则
儿童乐园的设计要为儿童所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既要满足娱乐需求也要满足学习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主性同时在儿童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挑战性。这就要求再设计中充分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设计中还需考虑私密空间与开放空以及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之间的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为儿童服务的环境。
2.3 因地制宜原则
注重对于原有地形的利用和设计,尽量在满足设计的基础上做到节约和环保。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地磁那个基础,做一些地形上的规划设计,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比如滑板运动、直排轮、山地自行车等对地形有一定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运动,同时可以激发孩子的挑战性和冒险欲望。
2.4 与自然结合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同时又是在城市化建设中比较或缺的地方。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在儿童乐园的设计中一定要全面考虑自然环境的设计,充分发掘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儿童与父母的互动中与自然多些对话,感受自然带我们的所有,同时学会感恩大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我们的感官,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听到大自然的声音、闻到大自然的味道……在自然直中解放天性、在自然中尽情放松、在自然中学习……
3 儿童游乐场地的人性化设计
3.1 距离尺度
成年人的亲昵尺度为0-3米,公共距离为3.75-8米,390米左右为深远距离;而儿童的亲昵距离为0-1米,1-3米为普通公共距离,20-25米为遥远距离。
3.2 距离尺度
在景观环境中,儿童的视线以横向水平尺度为主,不大于水平夹角60°的空间段。所以儿童不太注重远景和地景的微妙细节。他们容易被景观中的鲜亮的颜色、奇特的造型等吸引,并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所以设计师在儿童乐园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尺度差异营造出多样的空间,这样可以产生丰富的空间视觉效果。同时配上不同尺度和形态的动植物造型,这样可以使得视觉效果更加的丰富。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儿童自身的尺度以外,还要考虑设计过程中的距离尺度,以及道路的宽度,铺装的材质以及颜色等等。这些设计都要尊重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利用这些设计,激发儿童的创新性思维,并且锻炼儿童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
4 儿童乐园设计发展新方向
4.1 主题创意型
目前已有的娱乐设施相对比较单调,已经无法满足儿童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之上,针对儿童的娱乐设施作出全新的设计。一个全新的创意设计,能够体现出设计所带来的价值,同时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有创意的娱乐设施中玩耍对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作用。
4.2 游戏艺术性
艺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设计师们,要打破常有的思维模式,洞察儿童的心理,综合创新出更生动、更有趣味并且充满新鲜感的娱乐设施。艺术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并且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创意的,娱乐设施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更加健康的发展,并且起到启迪教育的作用。
4.3 空间趣味性
有趣的空间设计,也可以使孩子们在没有娱乐设施的地方快乐的玩耍。通过空间的划分,使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更能感到游戏本身的乐趣,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及专注能力。
4.4 自然互动性
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我们与大自然是无法分割的。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建设,在自然环境这一点上是略有不足的,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也是有些不公平的,被禁锢在钢筋混泥土之中,无法体会到自然带来的乐趣。因此在设计儿童乐园时,更应该注重自然景观的设计。孩子与自然多接触,有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及尊重意识,这也是儿童游乐场应肩负的重要使命。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通常是指新的合成材料的应用,比如有机塑料和合成玻璃制品的研制,就避免了塑料和玻璃材料本身的缺陷。旧有的材料挖掘其新的功能,比如破碎的瓷片,切割后的碎材,都可用来做铺路的材料。这种旧物利用,正迎合了当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语
工业化与城市化使儿童远离自然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钢筋水泥丛林里,儿童对自然的感知力越来越弱,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儿童公园作为唯一的专门为儿童开辟的公园绿地,是儿童接触绿色的重要场所,现在也变的不再那么绿色,缺少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致使儿童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自然体验型儿童公园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呼吁。本文研究对象为自然体验型儿童公园,即以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为目的,规模上可大可小,内容上以强调儿童在游戏场所的自然感受和儿童在游戏中与自然的互动性为主的,服务于城市中缺少与自然接触的儿童的一类儿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