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以图案设计为例

2021-03-31李心月

西部皮革 2021年16期
关键词:图案互联网+教材

李心月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思考学科课程建设如何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学科如何共生共长,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虽然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艺术设计类学科教学的重视,但现阶段探索改革的重点目标还是集中在交互设计、影像设计相关学科。“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很少在工艺美术专业建设中得以尝试与创新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工艺美术专业更为长远的发展,和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尝试和探索新形态化教学理念。

1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现状

工艺美术一直被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专业。自建国以来,各大院校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建设的身影中都离不开工艺美术课程的建设。发展至今,工艺美术类有着非常悠久的教育历史和教学经验,无论是具体的学科分类还是教学模式,都分化明确并有着趋于固定的教学模式。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1 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固定

从目前的工艺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形式来看,工艺美术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形式。理论课程主要有工艺美学、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国传统纹饰等理论研究;实践课程则广泛覆盖木雕、瓷器、泥塑、综合材料等工艺实践。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区分明确,形式固定。然而,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形成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僵化固定,很难培养出“新文科”环境下具有创新探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图案设计课程为例,在现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下,无论是传统纹样图案样式介绍还是装饰画综合材料应用的技法与实践,专业知识的传播仍旧以“图片+文字”单向教材形式为主。这种固定化的教学形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的准确传递,但只是依照此标准进行课程教学与培养,将无法让学生们用思考的态度领会在课本教材中所吸收的理论知识,更难以实现全面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与此同时,受工艺美术的专业类型影响,现阶段的专业课程还存在教学模式机械化问题。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工艺实践课程,由于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固定下来的学科框架,使教师在进行专业课内容传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统一、固定化的课程设置。这种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无法创建活跃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被动参与课程和吸收专业知识,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学习热情的培养。

1.2 缺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精神培养

工艺美术专业作为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学科,部分高校在教学理念上重视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创新精神培养。课堂上,教师着重理论知识内容的讲述或工艺实践操作的示范,忽略如何将知识点内容与当下艺术设计发展进行融合创新,往往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图案设计课程中《中国传统纹样绘制课程》为例,笔者发现,该章节课程有着趋于固定的教学模式:首先介绍传统纹样类型及鉴赏相关优秀工艺品,然后演示如何绘制图案纹样,最后课堂或课下让学生进行传统主题纹样的绘制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的讲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内容没有什么更具深度的意义。再比如,市场上发行的图案设计教材用书,其中的案例和绘图内容往往滞后于专业知识的发展,甚至还有很多图案范例仍然延续使用九十年代的绘画风格,使学生在进行临摹及赏析时无法有效思考,阻碍学生提升自身的设计创新能力。

1.3 忽视“教”“学”“创”三者融合

工艺美术作为需要改革创新的“旧专业”,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仍以专业实践技能、就业能力培养为大方向,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视“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忽视“教”“学”“创”三者融合。虽已有部分高校开展新理念下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但实施院校多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例如:构建了“职业素质工学模块+项目导向工学模块+就业与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跨界产业链中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教”“学”“创”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机制仍未在广大院校中被重视,常出现即使经过多次专业教学改革,依然治标不治本。

2 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新思路

2.1 依托互联网平台实行混合教学模式

探索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教学思路,结合本专业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转型,弥补以往教学模式僵化单一与课堂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实现教师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向促进者和指导者身份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向研究者、学习者身份的转变。同时,因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线上课程加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延展主题讲座和讨论活动(例如:楚文化凤纹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激发学生们对图案纹样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

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教学环境选择的灵活性。在课堂地点的选择上,授课环境将变得更为灵活。改善教学环境单一化问题,让无法带入课堂的教具与相关材料,通过线上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得到有效解决。建立以“翻转课堂”为平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制作关于工艺美术应用实践相关的在线课程,设计开发具有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将不再局限于校园教室,少数民族扎染工艺基地、图案设计专家学者工作室、综合材料印刷工厂等,都将作为多样化的授课场地,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课程内容的灵活传播。在录制相关应用实践微课的过程中,还能够亲身体验、感受书本教材中所著的实践应用形式是否合理,更好地认识有哪些讲授的知识要点需要向学生着重讲解,为之后的学科教材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2.2 探索教材资源数字化整合

书本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依靠图片及文字结合的形式来传达知识点。工艺美术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学科,仅依靠纸质教材无法生动全面地展示专业特色,同时也存在着因出版周期长导致的专业信息滞后的问题。尤其对于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材料工艺设计课程,纸质教材的操作组图讲解,无法准确传达出制作工艺的详细步骤,学生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工艺制作练习时会存在操作不当等风险。因此探索纸质教材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转型,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书本教材内容,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最优的、合理的教材资源,设计全新形式的多媒体电子教材。这种数字化教材资源将弥补纸质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应用场景化音视频、实时交互及自主学习等形式,增强课堂学习体验感,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跨院校专业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创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各院校专业任课教师,针对线下纸质教材应用中发现的滞后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提升学科改革活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更新和优化。

2.3 灵活应用数字网络平台资源

随着微信软件的大量普及和应用,微信订阅号的开发使阅读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灵活。通过关注微信课堂相关公众号进行学习,是一种广泛被学生接受、喜爱的新颖学习方式,具有可移动学习、操作简单等优点,它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图案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创建“以图传情,以纹达意”微信订阅号。在课堂讲授瓷器纹样后,订阅号平台中即可发布《万花锦纹见证了乾隆和雍正的审美隔了一个银河系》内容推送,让学生们带着思考的态度复习在课堂所吸收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结合线下授课进度,定期推送课程进度相关文章,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为主题推送(例如:将《装饰画设计四大基本构成形式》转化为《如何绘制打动人心的装饰画》)。课程订阅号的建立,同样也会加速大众传播层面的发展,通过分享相关民风民俗故事,实现公共媒体平台的信息传递共享,激发文化知识在大众生活领域的传播。

2.4 开展线上校企合作创新课程

随着新时代“双创”教育模式进入各个学科领域,推进学科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教育成果。工艺美术专业相关教育课程不能再停留于传承工艺文化历史任务的慢发展阶段,同样需要 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学术意义,创造更多地发展机遇。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授课形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创新,不仅要关注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材新型态的创新,也要思考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培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双创人才”[1]。在文创产品开发视域下创新课程,能够重新构建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案设计作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学校应开展文创产品开发视域下的工艺美术题材相关创新实验课程,并鼓励支持学生对接工艺美术合作企业[2]。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校企合作,依据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研发创作应用型文化创意产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理论如何应用于当代设计实践的探究和反思。以当代文化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能力、探究艺术与文化生活关系形态为重要目标,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使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真正地实现“以传统之美装点现代生活”。

3 结语

综上所述,打破工艺美术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正视学科课程现存问题,探索“互联网+”视域下教学新思路,需要专业教师团队具备探索性和前沿性的创新实践精神,实现从讲授专业知识向研究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实践相融合的转变,使工艺美术课程顺应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有效利用多媒体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图案互联网+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