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女性服饰文化镜像管窥
2021-03-31高银凤
高银凤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服饰作为人类从愚昧发展到文明的见证者,逐步摆脱了避寒、遮羞等作用,成为了一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沉淀而来的文化象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当时社会下人民的思想内涵。人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而女性由于身体结构和社会分工的特殊性,对美更具话语权。女性的衣着往往能反映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表达其民族归属、个人喜好。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各民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拿中国和俄罗斯来说,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发展历程代表了曾经的一种时尚潮流和社会标识,是国家、民族独特文化的具体展现,不应被遗忘。因此,本文将对比研究中俄两国女性传统服饰,浅议造成穿衣风格差异的原因。
1 俄罗斯女性传统服饰
俄罗斯幅员辽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富饶文化的大国。俄罗斯传统服饰文化绚烂多彩,源远流长。不同的服饰各具特色,鲁巴哈、萨拉范和淑巴被认为是俄罗斯传统服饰的“三剑客”,散发着浓郁的俄式风情[1]。
1.1 鲁巴哈(pyбa xa)
说到俄罗斯传统女性服饰,第一个要提到的便是鲁巴哈,它形似长袖连衣裙,起初为俄国妇女除草时防止被农作物割伤、扎刺皮肤所穿的衣服,因此也叫“割草裙”[1]。鲁巴哈这种直筒大长裙,穿着时需要束腰带。南部地区的鲁巴哈样式较为简单,领口有点缀,腰部以下呈直筒式;北方的鲁巴哈腰身修长,长袖宽松,点缀较多,极为漂亮。
鲁巴哈最早用亚麻制成,样式、色彩单一,而呢料鲁巴哈是奢侈、隆重的象征,只有到重大节日时,妇女们才将这种高级鲁巴哈着于身上。呢料鲁巴哈比日常农装鲁巴哈的下摆宽大,显得异常飘逸,能够展现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彰显女性魅力。
俄国妇女会在鲁巴哈的领口、袖口和下摆装饰花纹,一则是缓解裙子色彩单调,二则是因为在古老的俄国人思想中,脖子、手、脚是人身体最脆弱柔软的部位,点缀花纹可以辟邪驱恶。一般缝制人、动物、树木的形状或者有寓意的特殊符号,这些纹饰可以为妇女带来孕育后代的能力并赋予其母性的喜悦,通常情况下,下摆装饰得越丰富,就意味穿着其服饰的女性能孕育出越多的后代[1]。但是未婚少女与已婚妇女的裙摆有所差异,少女只需绣一圈花纹,妇女则点缀于裙摆前面,老龄妇女一般不装饰下摆。
鲁巴哈款式各异、用料讲究、装饰优美,独特的花纹和特定的内涵都反映了俄罗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俄罗斯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萨拉范(capaфaн)
萨拉范是另一种穿在外面的无袖长衫,它是俄罗斯传统女装的代表。其款式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款为领口紧收的斜裁式长裙。布呈梯形,裁片中心线与布料经纱方向呈锐角(45度左右)[2],因此得到的萨拉范裙摆流畅、简洁大方,广受妇女喜爱。前开襟带扣式的萨拉范缀有一排扣子,扣子周围绣有精美的花纹,常作礼服出现,金线绣满前襟,倍显雍容华贵。也有适用于劳作的直筒式萨拉范,还有紧身型胸衣式的萨拉范,胸下围收紧,小腹藏于阔裙里,视觉上可让穿着者胸部更加丰满、身形更加修长。
萨拉范制作材料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北方地区相对寒冷,萨拉范一般用含厚内衬的毛呢或毛皮料制成;南部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所以萨拉范多用轻薄面料制成,色彩较鲜艳。
花纹样式南北也有差异。北部地区以万字纹为代表,万字纹是太阳或火的象征,用来抵御严寒;南部地区游牧民族聚居,多民族互相融合影响,导致花纹样式繁多,例如生命树纹(象征大自然永存)、鸟纹(象征快乐和光明)等。
1.3 淑巴(шyбa)
“淑巴”常指皮大衣,它是俄国妇女冬季必不可缺的御寒神器。起初,淑巴主要用羊皮制成,发展到现在已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材质。众所周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严寒漫长,而屋内供暖系统发达,导致室内外温差大,经常可以看到窗外严寒难耐、白雪飘飘,屋内却满眼春色。所以俄国妇女在室内只需一身单薄的裙子,外出时套上淑巴即可保暖。除室内供暖发达外,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便利让俄国人冬季不必久留于户外,这也是俄国妇女选择薄裙加淑巴的重要原因[3]。
根据经济条件不同,俄国妇女的淑巴质量和档次略有差异,但是几乎每位妇女都会拥有一件到多件淑巴,可见冬季穿淑巴已经成为俄国妇女的一种生活习惯。
2 中国女性传统服饰
中国自古被称为“衣冠王国”,女子服饰艺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更是耀眼的明珠[4]。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让中国古代女性担起了务内的责任,加上封建思想的掺杂,古代女性服饰要求宽松、遮蔽全身、不可袒胸露乳,因此造成了古代女性服饰较为保守、颜色多淡雅朴素的特点。由于各个朝代对美的定义不同,外加经济状况有所差异,不同朝代的女性服饰有其各自的特色,同时侧面反映当时的文化底蕴。以下具体展开介绍。
2.1 隋唐女子服饰
由隋入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隋唐女子穿“背子”款式,即对襟式,还有少数是“套衫”式[5]。
首先隋代奠定了丝织业的基础,其次唐代文化的开放包容使得唐朝女性服饰布料轻盈、图案秀丽、较为袒露,隋唐佳丽秀美丰满的风姿被这些服饰展现得淋漓尽致。
2.2 宋元女子服饰
宋代服饰多承袭于唐代,但又比唐朝服饰与传统融合得更加自然。宋元时期离地长裙受到追捧,但帝王思想古板,要求服装宽松、遮住全身、不能坦胸露乳,且颜色淡雅。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是窄、瘦、长、奇,上身窄袖短衣,下身长裙,上衣外再穿对襟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其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元代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破坏严重。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样式宽大而长,右衽交领[5];汉族妇女则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长袍渐渐流行起来,元代还流行各种对襟衣和半袖袄。
2.3 明清、民国女子服饰
明朝妇女服饰的基本样式主要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明朝女装款式多样,以淡雅朴素为主流。衣服上出现金属或玉质纽扣,复杂与简约并存。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为罗、缎,袄上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由于明代妇女盛行裹足,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凤冠霞帔是当时妇女的礼服。
清代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于明代: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5]。满族妇女喜爱旗袍,起初的旗袍设计裁衣宽松、直筒腰身,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变得修身。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大,摒弃了宽大款式,身长和袖长大多缩短,变得更加称身合体,更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修身的旗袍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3 中俄女性服饰对比分析
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
俄罗斯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所以在历史发展中,俄国妇女冬季离不开御寒的淑巴,日常生产生活少不了简单舒适的鲁巴哈和萨拉范。中国较俄罗斯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所以中国妇女传统服饰因地域差异表现出来的服饰差异并不明显。
俄罗斯融合西方开放文化和东方豪迈文化,服装善于表现矛盾和冲突,强调刺激和极端,以突出个性为荣,善于展现女性的第二性征,如露颈、肩、背、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在服装上表现为保守、忽视“性”的存在,宽衣长裙,遮掩美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体”意识,增加了服饰吸收异域文化的难度。
俄国人信奉东正教(基督教的一种),认为女性的头发和身体一样具有诱惑力,不能在神的面前裸露,所以妇佩戴头巾才可以出入教堂;东正教文化还认为“白”是美丽、善良、高贵与圣洁的象征[6],所以成婚时要穿洁白的婚纱。中国古人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乌黑浓密的长发是衡量美的标准;中国古代忌讳“黄色”,因为谐音同“皇”,只有天子(皇帝)及其家眷可用,红色象征富足、喜庆、富贵与吉祥,所以中式婚礼中红色便是新娘的主打色。
中俄两国有很长的边境线,所以两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额尔古纳市居住的华俄后裔在服饰方面保留了许多俄罗斯族的服饰文化特点。妇女们夏天穿薄料的“布拉吉(连衣裙)”,冬天大多不穿棉裤,穿毛呢裙装,外出时套上狐皮或羊皮的淑巴[7]。与俄国接壤的中国东北,也因为民族的交往、影响,服饰中融入非常多的俄式文化[8]。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社会的逐步统一,传统服饰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网络技术的完备,让女性足不出户就可以嗅到外界时尚潮流走向的气息,中国人受韩潮、日流文化影响颇深,而俄罗斯受法国、意大利等众多时尚领先国家的影响较多。但无论中俄两国人民怎么穿衣打扮,都离不开骨子里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大节日依旧可以看到身着传统服装的俄罗斯妇女以及中国唐装的影子。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才赋予了各国各民族独有的魅力。
女性服饰代表一种时尚潮流,展示一种文化品质,呈现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女性是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所以我们致力于通过服饰这条“纽带”,连接中俄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也希望这条纽带能为中俄两国关系飞速的进步提供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