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语义类型研究*

2021-03-31袁东超杨茗茜陈彦君崔家鹏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藏象黄帝内经术语

袁东超,杨茗茜,倪 菲,陈彦君,董 野,吴 瑾,崔家鹏,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沈阳 110847)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拥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千余部古典医籍和海量的现代文献,囊括中医药的核心知识和文化价值观,是众多先贤和当代医家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总结[1]。在当今高概念、大数据、大健康与大学科的时代[2],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组织海量的中医知识,真实传承中医理论是中医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本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工具,可以多维度、可视化、动态地表示与组织中医的相关知识[3]。语义网络是一种常用的本体表示方法[4]。语义类型就是语义网络中的节点,是对领域概念进行分类后的类别名称[5],是语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确立中医药语义类型、建立中医药语义类型体系是有效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的基础环节。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创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继承、创新的本源[6-7]。因此,建立《黄帝内经》知识本体、构建其知识体系、挖掘其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为示范,明确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相关术语,并将其划分为13类40种语义类型,为《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知识本体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医古籍语义类型研究探索了思路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的系统梳理,共提取脾藏象理论相关语段309条。在此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8]《中医药学名词》[9]《中医大辞典》[10]《中医辞海》[11]《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12]等相关标准和辞书,结合《黄帝内经》古今研究文献,采用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以术语内涵为核心,进行《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提取、规范与分类。经专家会议,最终确立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1506个,建立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语义类型的二级架构。

2 《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语义类型

图1示,《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包括13大类40种语义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图1 《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语义类型结构图

2.1 哲学类

哲学类术语分为哲学概括类和哲学系统类。哲学概括类指在哲学层面进行高度概括的术语,如阴、阴中之阴等;哲学系统类指五行分类体系中属于自然界的相关术语以及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术语,前者如长夏、中央、甘等,后者如仓廪之本、水谷之海、五脏之本等。

2.2 物质类

物质类术语分为基本物质类和自然界物质类。基本物质类指描述人体内各种物质的术语,如谷气、脾精、津液等;自然界物质类指描述除人体内物质之外,自然界中其他物质的术语,如高梁、豕肉、酒等。

2.3 解剖部位类

解剖部位类术语分为常规解剖部位类、诊脉部位类、定穴部位类及其他部位类。常规解剖部位类指体表可见、非具体诊脉或定穴部位的术语,如尺中附上、腹、足等;诊脉部位类指脉诊涉及部位的术语,如气口、下部人、足太阴之动脉等;定穴部位类指确定腧穴所在部位的术语,如足阳明跗上、下膝三寸等。除上述三类外,如谿谷、肌皮肠胃之外等解剖部位相关术语归为其他部位类术语。

2.4 藏象类

藏象类术语分为基本藏象类和藏象系统类。基本藏象类指五脏、六腑相关术语,如脾、胃、器等;藏象系统类指奇恒之腑、形体官窍等除基本藏象类外的其他藏象术语,如肉、嗌、舌本等。

2.5 生理类

生理类术语分为生理行为类、生理状态类、生理现象类和功能概括类,既包括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活动,又包括其表现于外的征象。生理行为类指描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术语,如起居、食饮等;生理状态类指描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持续状态的术语,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生理现象类指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程中出现的表现于外的征象,如天年、发白等;功能概括类指对脏腑生理功能高度概括的术语,如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等。

2.6 经络类

经络类术语指经络名称相关术语,包括阴经、足太阴、足阳明等经脉类术语和足太阴络、太阴浮络、胃之大络等络脉类术语。

2.7 腧穴类

腧穴类术语指腧穴名称相关术语,分为单一腧穴类和穴位统称类。单一腧穴类术语一部分腧穴有特定名称,如冲阳、中脘、大迎等,也有一些腧穴没有特定名称,如缺盆外骨空处穴、足阳明跗上动脉处穴,还有一些是腧穴的别名,如脾之源、胃之源、胃之募。穴位统称类术语包括脏输、腑合、胃脉68穴等。

2.8 病因类

病因类术语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类术语,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及其他病因。外感病因包括风、寒、湿等,内伤病因包括思、肥甘、形苦等,其他病因包括堕坠、刺中脾、以水为事等。

2.9 病机类

病机类术语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类术语,分为基本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形体官窍病机以及其他病机五类。其中,基本病机包括阳气衰、阳尽阴盛、阴阳相搏等阴阳失调类术语和精气竭、气逆、恶血、水气等精、气、血、津液失常类术语;脏腑病机包括脾气不濡、寒邪伤脾、肝气乘脾等脾病病机类术语,胃气厚、胃气热、大肠移热于胃等胃病病机类术语,肝气津、肾气衰等间接引起脾胃疾病的其他脏腑病机类术语以及五脏不通、真脏坏决等病机概括类术语;经络病机包括太阴不足、太阴有余、三阴结、太阴络盛等太阴经络病机,阳明不足、阳明有余、二阳结、阳明逆、阳明终、阳明络盛等阳明经络病机以及经络不荣、邪舍经脉、络满经虚等其他经络病机;形体官窍病机包括肌肉濡渍、肌气不足、四肢实、脉急、门户不要等形体官窍病机类术语;三焦病机、内生五邪等归为其他病机。

2.10 症状类

症状类术语分为望诊类、闻诊类、问诊类、脉诊类及其他症状类术语。望诊类术语包括面黄、形瘦等全身望诊类术语及腹大、四肢不举等局部望诊类术语;闻诊类术语如善噫、肠中鸣、呕等;问诊类术语包括身热、汗、腹痛、身重、不时卧、食少、飧泄、便闭、善悲等寒热、汗出、疼痛、不适、睡眠、饮食、二便、情志类症状术语;脉诊类包括脾平、有胃气之脉等正常脉象类术语,脉滑、脉悬绝涩等单一或相兼的脉象类术语,真脾脉、无胃气之脉等其他脉象类术语;一些症状统称类术语归为其他症状类术语,如五有余、二不足。

2.11 疾病类

疾病类术语指疾病名称类术语,分为脏腑系统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经络疾病及其他疾病四类术语。脏腑系统疾病包括脾风、胃脘痈、腹满、濡泻、食亦等脾胃系统疾病及咳嗽、痫、积、肾风等其他各系统疾病;气血津液疾病如消中、汗、衄等;肢体经络疾病如痿、痹、腰痛等;其他疾病类术语包括热病、痔、痈、五实等。

2.12 治疗类

2.13 预后类

预后类术语指预测疾病可能的病程和结局的术语,分为预后不佳和预后良好两类。预后不佳类术语指预测疾病加重或死亡类的术语,如甚、持、不可治、死等;预后良好类术语指预测疾病好转类的术语,如愈、可治、生等。

3 讨论

语义类型为语义网络的基本节点和框架,能够表达完整含义并代表某一领域知识的概念,设置语义类型就是为了把术语、概念、含义等归类、分组[13]。2014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TS17938 Health informatics——Semantic network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5]。该框架提出了96种语义类型,分为“实体”和“事件”两大类,为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研究、中医药语义类型的划分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借鉴ISO/TS17938中的语义类型,以术语内涵为核心,依据中医术语体系,经专家会议论证,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语义类型分为哲学、物质、解剖部位、藏象、生理、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症状、疾病、治疗、预后十三大类,并对其进行了细化,建立了语义类型的二级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经络、腧穴、症状、疾病、治疗五类与ISO/TS17938中的语义类型基本相同。

然而,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类型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完善的体系[14],需要根据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细化、修改和完善。而且鉴于古今语言的差别以及术语表达的不同,中医古籍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类型也需要在局部进行增删和调整[15]。基于此,根据中医理论体系,本研究对ISO/TS17938中部分语义类型的命名及划分进行了调整,完成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中哲学、物质、解剖部位、藏象、生理、病因、病机、预后八类语义类型的划分:将ISO/TS17938中“中医病因病机”语义类型拆分为“病因”“病机”两类;将ISO/TS17938中“脏腑”和“形体官窍”整合为“藏象”;将ISO/TS17938中“五行相关自然现象”“五季”“五方”“五化”“五色”“五音”合为“哲学系统”;将ISO/TS17938中除“五行相关自然现象”外的“自然现象与过程”“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划入“哲学概括”,并将“哲学系统”“哲学概括”归入“哲学”;将ISO/TS17938中“人体基本物质”“精”“血”“气”“津液”合为“基本物质”,将除此之外的物质归入“自然界物质”,并将“基本物质”“自然界物质”归入“物质”;将ISO/TS17938中“生理现象或过程”拆分为“生理现象”“生理状态”,与“中医生理功能”一同归入“生理”,并在“生理”下增加“生理行为”,增加“预后”这一语义类型。基于中医术语体系,本研究建立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语义类型的树状结构,为中医药语义网络的语义类型探索了新的分类方法。

综上,本研究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明确了1506个《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建立了《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语义类型的二级架构,为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构建《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语义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医古籍语义类型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亦为完善中医药语义类型做出了新的探索。

猜你喜欢

藏象黄帝内经术语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中肺相关术语的英译研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