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的梦境浅析
2021-03-31王珅
摘要: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中杰出的作家之一,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卡拉马佐夫兄弟》堪称作家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陀氏大量地运用了梦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来暗示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凸显被隐藏的情怀大爱,以《圣经》中关于“罪恶”与“救赎”为主题的原型更是在该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本文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以及弗莱原型理论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的梦境,包括梦境产生的原因和梦中德米特里的人物原型。
关键词:原型;梦;德米特里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梦的透视,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内心深处暗藏的理性,并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阅读视角,以此发掘作品中被隐藏的深层意义。通过对德米特里梦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他堕落颓废之外纯净高尚的心灵,以及愿意为全人类作出自我牺牲的伟大品质。梦所刻画出德米特里耶稣的原型,更是有力地协助我们挖掘其性格的多面性,进而探索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德米特里梦境产生的原因
在小说的第十三卷《预审》中,父亲老卡拉马佐夫被杀,他穷困潦倒的长子德米特里手里拿着3000卢布以及父亲留给格鲁申卡3000卢布的消息,夹杂着恶意将矛头指向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解释道,金钱不是来自父亲,而是情人卡捷琳娜,并讲自己对这笔钱背后的委托责任,但自己因“卡拉马佐夫式”的生活作风,在委托那天的夜里私自挪用了一半的钱纵酒乱性,剩下的钱他裝在了布袋子里,准备物归原主。此外,父亲死的当夜,屋子里除了德米特里只有前一天刚癫痫发作的仆人斯麦尔加科夫——被认为不可能谋害老卡拉马佐夫。综上所述,所有的证据都坚定地指向看似无处遁形的德米特里,他“理所应当”地被指控为无耻的弑父凶手,接着被带入监狱等待审判。
关于梦的起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在小说中,德米特里虽口口声声称自己无罪,“不是我干的!这命案不是我干的!我没有杀我的父亲!……我想杀他,但是没有下手!不是我干的!”,但由于无法自证清白,“他杀了……杀了父亲……”、“杀父的逆子!”、“……需要十卢布而用手枪作抵押向别尔霍津告贷,后来去找霍赫拉科娃借三千卢布,可是她不借,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怜无助的德米特里只能承受外界的种种指控,浑身被泼满脏水的他,清白的内心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你们二位此刻在耻笑我!”,被冤枉的心欲火焚烧,备受煎熬。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至于由本能要求引起的内部刺激,往往通过隐梦的形式,伪装为外显的梦从而使在自己的梦中寻求满足。”德米特里身处来自审讯员咄咄逼人的讯问以及旁人的流言蜚语之中,自己笨拙的辩解遭到了大家强烈的排斥,澄清无罪的欲望被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于是,被闲言碎语无情折磨的德米特里,在监狱里疲惫地做了具有隐含意义的梦。
二、梦境中德米特里的原型
弗莱认为,《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因而神话就是原型。”在文学作品中,《圣经》赋予了文本宗教意义,以神话的形式展现人类在世的完整历程。原型,即最初的形式,若要深入挖掘文学背后隐藏的真实意义,《圣经》则成为一切故事的源头。
回到小说原文,德米特里在监狱中的大箱子上躺下,疲惫的他成为了自己梦境的主角。梦中的他坐着马车在雪中奔驰,路过一个被烧毁的村庄,哪里有许多妇女抱着孩子站在路边。“为什么那些遭了火灾的母亲们站在那里?为什么人们这么穷?娃娃为什么这样穷?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那样一个时刻对我昭示的预言!我要为着娃娃而去流放。因为大家都应当为一切人承担罪责。为一切的娃娃,因为既有小的孩子,也有大的孩子。大家全都是孩子。而我将要为大家而去,因为必须有人为大家而去。”利用上述弗莱的原型理论分析可知,在该梦境中,德米特里的原型是耶稣,“娃娃”是世人。首先,在基督教文化中,无罪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替我们接受罪的刑罚,并用他的血洗去我们一切的罪,把我们从罪中救赎出来。阅读小说全文我们得知,德米特里其实是无罪的,但却被充满嘲讽的审讯人员和旁人恶意揣测,无罪的主人公被赤裸地钉在了有罪的十字架上,恶言恶语使他内心鲜血直流,但正是在这种危机的状态下,他反而还愿意为了梦中的“娃娃们”去自我牺牲,只为将他们从苦难中救赎。其次,耶稣死后,神把他复活了,他的身体由血肉之体改变为不朽的灵性之体。在小说第十五卷《伊凡》中,伊凡与斯麦尔加科夫有三次会面,在最后一次见面的对话中,被认为不可能犯罪的斯麦尔加科夫戏剧性地向伊凡忏悔,声称老卡拉马佐夫被害死那天自己是假装癫痫发作,在无在场证明的保护下杀害了自己的主人并偷走了他的钱。在那一刻,德米特里被疯狂压抑的无罪心灵终于得到了证实,正如耶稣死后神又将他复活了一样,德米特里的清白在小说中终于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结语:梦已逐渐成为研究文学作品的关键视角,它既是人物内在潜意识的表现,更是作家内心思想的抒发,对于作家和作品而言都具有典型意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为我们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点。通过上述两个理论的运用,本文得出,德米特里产生梦境的原因是被外界指认为弑父真凶,证明无罪的欲望被压抑得不到满足,因而从梦境中释放潜在的愿望,以及愿意为所有“娃娃”而牺牲的耶稣原型这两个结论。德米特里的梦触及现实,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还清晰地呈现出宗教意义,为我们研究《卡拉马佐夫兄弟》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Ф.В.Сонисновидениевраннемтворчестве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поэтикаионтология[D].Ижевск:Удмурт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унивеситет,2005.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耿济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
[4][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吴持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注释:
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6.
②高鸿萍,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S2): 42—43.
③[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 吴持哲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9.
作者简介:
王珅,1997-11,女,朝鲜族,集安,延边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延边大学,研三学生,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