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效路径探索

2021-03-31李建建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5期

摘要: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团队建设逐渐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本文针对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提出提升信息管理化系统、加强人才的招聘力度、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完善工作的绩效评价四项有效路径,证明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辅导员职业技能;路径提升

前言: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各高校对团队建设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然而辅导员工作室则是近年来在建设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上的新尝试。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平台,以学生的各项专业辅导为核心,并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为目的,助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1.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可以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帮助。现阶段大部分的辅导员工作室的负责人为了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一般都是由丰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或者党组织副书记来担任,团队中辅导员的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由于辅导员自身经验丰富,所以当汇聚在一起时,可以有效地解决辅导员探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建立合理的工作模式。在另一方面,工作室模式的建立可以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室中,辅导员不仅仅要有工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围绕工作室的发展方向,来引导学生相关学习资料的交流活动,来互相帮助,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氛围。通过这种方式让辅导员团队成员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性思维得以提升。达到开展工作室模式的重要作用。

2.基于工作室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2.1提升信息管理化系统

在高校中,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若想要对辅导员的指导能力有所提升,那就需要提升信息管理化系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是一项针对辅导员如何正确工作的文献。在该文献中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需遵守的9项工作职责,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对辅导员的日常主要责任和職责界限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摒弃了“万金油”的角色设定。其他高校部门不要过多参与辅导员的专项工作,也不可以凌驾于辅导员之上为学生发布学习任务。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拥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计划,证明了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辅导员追求的纸质时代已逐渐被打破。

目前多个学校的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团队会有自己的工作系统,如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宿管系统、就业系统、党建系统等等。每个系统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定期维护,虽然纸质时代已经淘汰,但其录入审查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高校需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校级单位资源进行整合,既可以方便高校内各个部门的合作性,也可以减少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审查工作的重复性。提高了高校中各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1]

2.2加强人才的招聘力度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了优化辅导员的团队,高校人事部门需准确了解校内辅导员的情况,并根据辅导员的配置需求制定科学的招聘方案,该方案从学生的学历、身份信息、性别、专业、工作、实践等要求,再通过笔试和面试来综合考察候选辅导员的综合素养(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能力),在源头处进行切入,保障了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

例如,在教育部43号令中规定高校中规定应按总体师生要求的占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去设置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岗位。有一部分高校为了取巧,通过了相关员工的挂职和兼职辅导员来满足1:200的比例。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需有足够优秀的职业素养,要保持全天候精力充沛,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但是相关的机关干部和专业老师因手中已有工作,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指导工作中来,更多的是挂名处理,并没有具体的分工情况,高校可以运用人事的招聘来充实辅导员团队。在满足了专业要求和配备标准后,对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岗位职责进行划分,设立学业辅导员、职业规划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宿舍辅导员、少数民族辅导员等等,不仅可以减轻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十项全能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提升辅导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2]

2.3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

工作室模式可以有效运用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需要有健全的培养机制,来对辅导员进行培养。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几乎都是高学历出身,高校需合理利用辅导员自身的高学历,并通过健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辅导员培养机制,促进了高校专业教育可以贯穿于工作室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各个阶段,并根据辅导员的身份信息(工作年限、专业背景、职业规划、培训方向)来制定分类的培养方案机制。全面落实了辅导员入职前和入职后国家的三级培训体系,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面向的是高校学生,可自由支配,采取普及教育和专项教育,达到统一培训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管理团队需鼓励和支持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去攻读相关专业,并选拔出工作室模式下优秀的辅导员去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还需定期组织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用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就目前而言,各高校的培训机制都是不同的。但由于不同职业高校对工作室下的辅导员进行相关能力的认证,认证通过的辅导员可以跨高校的挂职训练,从而加快了高校工作室下辅导员的横向流动。

2.4完善工作的绩效评价

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在完成后,还需有准确的评价反馈。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繁琐的,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需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其工作成果也将会毫无保留地展现。但是由于工作成果的无形性,不能像学术工作一样拥有一套明确的量化评价标准,在此情况下,高校需完善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评价,来达到高校预留的指标问题。工作室模式下的辅导员应探索长周期的评价,并注重评价的过程,来突出学生的质量导向,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工作绩效标准。在此之外,高校应紧紧抓住其中的特殊性,打开辅导员的晋升发展渠道,对辅导员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突出了目标激励和责任激励,并通过相应的年终考核和任期考核去综合考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年限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激发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运用了工作室的模式,让辅导员更易完成学生的辅导工作。

结论:综上所述,辅导员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室来服务于学生群体开展对比调研工作,可以进一步清晰评价出辅导员工作室的效果。高校需着重调研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感,引导辅导员工作室对学生体验过程与教育过程的重视程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朱孟斐,冯潍,陈燕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中),2021(07):79-81.

[2]王正坤.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基于王正坤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