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21-03-31张伟冯秋红
张伟 冯秋红
摘要: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融入校园文化,对于升华高职整体校园文化品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校企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优化活动主题等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耦合的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中央大力提倡的时代精神,主流媒体纷纷报导不同领域的工匠,体现了现阶段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呼唤。高职院校的双高校建设标志着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迈进,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则为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一、“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
1、工匠精神
工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掌握专门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工匠精神”是指工匠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在当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更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典范。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面介绍的高凤林、张东伟、李万君等大师,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大国工匠的行列。他们的事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高超、精湛的技艺技能,更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创新创造的精神追求。将工匠精神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着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
2、“工匠精神”的价值
新时代条件下,大国工匠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培养“工匠精神”成为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专业性。在专业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二,专业追求。把追求极致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第三,专业操守。放弃不良诱惑,坚守企业忠诚,将对专业的奉献作为个人精神的重要寄托。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有机统一的三大落脚点。“工匠精神”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工匠们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踏实专注的气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为核心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以质取胜的精神;珍惜荣誉,对产品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二、高职校园文化耦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提升校园文化底蕴的需要
和许多普通高校相比,许多高职院校历史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也不够深厚。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重心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忽略了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片面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忽视用精神文化来引导、影响学生,导致校园文化缺少人文关怀。
比如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是各专业用来开展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合作等社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与重要场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建设实训中心,但仅仅用作上课、培训、考核的场所,没有形成符合各专业的一套精神理念,导致实训中心功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而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精神理念应当以“服务教学科研,面向师生,针对专业为主要设计思路,并体现人文教育的设计理念,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实训中心的相关文化建设,传承中外优秀工匠精神,对内有利于营造勤于钻研、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外有利于树立学校的良好口碑和社会形象,对于学校稳中求进、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行业的人才要求存在一致性,企业和职业院校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职教集团等各种形式实现校企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度合作,引导并带动从精神理念到物质行为的全方位校企文化融合。
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多数员工所遵循的共同价值理念,这些文化理念中所包含的对产品精打细磨的信仰,对产品声誉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的情怀,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入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还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技能上与企业需求接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与企业核心价值有更多结合点,樹立“工匠精神”。
3、培养学生专注负责精神的需要
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这是工匠精神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品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浸染和训练。当前,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在校期间无目的,无目标,无追求,加上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较差,玩世不恭,缺少认真负责的态度,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媒体宣传、教学实践、活动锻炼、严格考评等举措,能够引导学生以严肃、敬畏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让他们明白: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爱岗敬业、严谨耐心的职业精神,为将来实现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4、激励教师认真履职的需要
教育职业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看在学生眼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自身要有工匠精神。比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专注上好每一节课,跟随时代变迁,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能,利用假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都需要教师有古代工匠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韧、向上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社会思潮异常纷繁复杂的当下,教师既面临生活、学习、家庭诸多压力,又要面对金钱、荣誉等多方面诱惑,只有重拾工匠精神,才能消除教师心中浮躁的情绪、急功近利的心态,成为一个愿意静心陪伴学生成长成才的人。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耦合的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这为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耦合指明了方向。
1、宣传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
在高职校园内,营造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典型人物,比如焊接专业有大国工匠高凤林、张东伟、李万君和“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可挖掘典型人物身上充满时代光辉的故事,使其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承载体,使学生将“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于心。比如在《“焊花”不熄初心弥坚——记“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等报道中,就重点在工匠精神上着墨。通过全面回顾艾爱国的工作历程,深入地展现了他在工作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透”这句艾爱国的口头禅,成为他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2、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强化职业岗位意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走向企业,服务企业,这决定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比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是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基础上,以“两师”(师傅、教师)深入指导学生为支撑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可进一步促成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课程学校和企业考核的融合、学生与学徒的角色融合,最终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3、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感受言传身教体验
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同时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战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使“工匠精神”更具专业特色。随着社会对复合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课程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以专业群的形式开展专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最新趋势。
4、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者,是打造“双师型”教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双师型”教师要做职业精神的表率,教师不仅要用知识的力量,还要用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精髓传递给每位学生。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专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聘用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产业之間的联系,使“工匠精神”更具时代内涵。
同时高职院校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一致的原則,制定、修订学生综合考评办法等制度,设置相应的课外教育计划规定学分和拓展学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5、优化校园活动选题,丰富拓展宣传载体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已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载体。学校可依托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活动实践,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将行业企业大师、技术能手请进校园,或成立大师工作室,或进行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学术讲座、技艺展示等,展示这些大师的职业风采,让学生从这些成功的“工匠”身上真切地体会到职业的荣光、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热情。
四、结语
在文化育人思想的指引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力培养一批能够专心专注于职业岗位、产业发展的未来“大国工匠”,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娜,冯春艳.“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培养方法初探[J].智库时代,2019(5):107-108.
[2]李雪莲.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114-116.
[3]王骁俊.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分析[J].职业教育,2017(9).
[4]徐晓梅.“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思考[J].时代教育,2016(23):237.
基金项目:浙江机电高教所一般课题(A-0282-18-011)。
作者简介:张伟(1986—),男,江西余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焊接性与高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