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世现实主义探究

2021-03-31吕金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吕金源

摘要:玩世现实主义自兴起以来,对于它的评价就有很多不同声音。此文从方力钧的作品出发,以作品的表现语言为主要切入点,对玩世现实主义做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玩世现实主义;方力钧;表现语言

一、玩世现实主义的兴起

西方“达达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以黄永砯为代表人物的“厦门达达”运动。黄永砯认为:“艺术家最高和最终的目的是整个地放弃艺术,这是一;我有目的,但我不顺目的走去,这是二。目的本身是无意义的,路从来是没有目的的。”①随着西方“达达主义”的到来,其艺术观念也慢慢被中国艺术家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玩世现实主义”的兴起塑造了理论与实践的源泉。

“玩世现实主义”中的艺术家把视线转向了现实生活。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普遍具有一种幽默、戏谑与无聊感。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岳敏君作品中的的“笑脸人”形象等等,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无一不在表达着当下人们无聊、平淡的生活状态,画面展露的是人们想要冲破现实却无能为力的忧伤,把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的一览无余极其精道。

“玩世现实主义”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产生在20年代80年代后期,于90年代初期基本定型。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方力钧等为代表的,直接在生活中选取平庸有趣、荒诞的片断;另一种是以刘炜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把本不幽默的生活场景或事物通过主观处理成为诙谐的滑稽的场景。

二、方力钧“玩世现实主义”作品探究

方力钧的艺术创作恰逢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是极具后现代现象的,新旧事物相互碰撞,新老思想相互杂糅,大大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以方力钧为代表的艺术学者、艺术工作者满腔热血却被社会现实狠狠击退,那时的中国艺术是生机与希望、迷茫与失望并存。正是基于这样的大环境下,促使方力钧选择了以自己的自画像为主体。加以有趣又有些无奈的艺术处理手法来表达“光头”背后的深刻情感。

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艺术家以作品为媒介来表达自己内心,通过或鲜艳或阴郁的颜色,以新颖的形式构图和生动的形象元素展露自己感情。在方力钧的作品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光头”形象作品就是《第二组N0.2》(打哈欠的人),这幅作品曾于1993年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在此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的,是有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

在方力钧笔下,无论是和尚还是犯人亦或是新入伍的军人,都具有“光头”的特征。他通过“光头”形象,让我们重新去理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去探究其对于现实生活的隐喻。它象征着新生代艺术家在无聊的现实生活面前,幽默、搞怪的生存特性,同时这也是方力钧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处理。

三、“玩世现实主义”之思

以方力钧为代表的九十年代的另类艺术凭借新颖的的绘画形式,拓展了中国当代艺术表达语言的模式。在八五思潮期间,艺术家对于自由迸发出了更强烈的渴望,他们冲破旧体制束缚的决心也更大了,他们对西方一百多年来的现代艺术进行了突破与发展,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动摇艺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方针。

但也正如许许多多的国内外观众所言,在初见“玩世现实主义”之时,确实会被它诙谐的主体元素和幽默的氛围所吸引,但看过之后,自己却会更加的不解与迷惑。基于此点,笔者觉得“玩世现实主义”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与延续性其实很短。它或许只是在特定年代所涌现的一股浪潮,并不会像真正意味上的艺术流派一样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传承风貌。

四、结语

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越来越注重社会问题的表达。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脉络来看,以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观点来看,“玩世现实主义”艺术的兴起绝非偶然,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论之,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都值得我们重视。

综上所述,“玩世现实主义”它所采取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西方“达达主义”反传统的观念,促使其画面有着鲜艳的颜色与幽默的形式。“玩世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夠风靡一时,是因为在它的所处年代,它迎合了一些观者的审美需求。“玩世现实主义”艺术是特定历史年代与时期的产物,但“玩世现实主义”在艺术的高度与难度上,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的高度,这也是现如今许多艺术家、艺术工作室都会遇见的一个问题,这也正是艺术家与大师之间的差别所在。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腾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邵宏,《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3]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4]常倩倩,《方力钧绘画风格的解读》,合肥:安徽大学,2013年。

[5]陈静,《方力钧绘画语言要素分析》,大众文艺,2009年。

注释:

①邵大箴,《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论庞茂琨的油画语言》,艺术中国,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