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2021-03-30魏正林周飞雄曾科学吴珺杨得利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干眼症针刺治疗

魏正林 周飞雄 曾科学 吴珺 杨得利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共3组,每组各40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使用针刺眼周穴位+五脏俞皮内针,对照 1组 单用针刺眼周穴位,对照2组使用人工泪液+中药超声雾化。采用泪膜破裂时间(BUT)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在总有效率上,数值对比为97.50%和87.5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在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确切。

关键词:针刺;药物;治疗;干眼症

中图分类号:R246.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2-0050-03

随着现代化电子时代的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民眾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得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并呈现低龄化趋势,且在年龄>4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达16.97%[1]。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受泪液量、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统称[2]。常规西医治疗中,以人工泪液或自体血清疗法、保存泪液疗法、性激素治疗、抑制炎性反应疗法、手术疗法等在缓解症状上起了一定的效果,但病情反复极容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中医针刺配合西医对症治疗,更能促进泪液分泌,提高泪膜稳定性[3]。本研究为观察针刺联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特选定120例干眼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具体对比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共3组,每组各40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对照1组男23例,女17例;对照2组男23例,女17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起病时间、西医治疗药物选择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和排除标准[4]诊断标准:纳入研究范畴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提出的我国的干眼诊断标准》:25≤年龄≤65岁;病情稳定,配合治疗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泪膜破裂时间(BUT)≤5s或施墨氏试验Ⅰ(schirmer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可诊断干眼。水液缺乏型干眼的诊断。排除因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干眼者;年龄<25岁或年龄>65岁;合并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月内有活动性眼部炎症、外伤及眼部手术史患者;患有泪小点栓塞、睑缘缝合或泪小管封闭者;中途资料欠缺、失访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针刺眼周穴位+五脏俞皮内针,对照1组单用针刺眼周穴位,对照2组使用人工泪液+中药超声雾化。采用泪膜破裂时间(BUT)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

1.3.1治疗组针刺眼周穴位,取穴: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风池。操作方法:睛明穴用0.25 mm×25 mm 毫针垂直缓慢进针 3 mm~5 mm,至眼球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不提插捻转;攒竹、丝竹空、太阳穴均用0.25 mm×25 mm毫针快速进针5 mm~8 mm,行捻转提插法,至有明显酸胀感后留针。风池穴用0.25 mm×40 mm毫针,针尖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15~20 mm,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使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频率60~100次/min,捻转幅度2~2.5转/次,连续性的均匀、和缓地捻转。风池穴间隔5 min行针1次。上述穴位留针30min后拔针按压针孔。五脏俞皮内针取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操作方法:用镊子夹住图钉型皮内针针柄,(清铃牌,针身长1.5 mm,直径0.2 mm)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垂直刺入,然后以10 mm×10 mm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留置皮内针8 h后自行拔除。

1.3.2对照1组单用针刺眼周穴位,眼周穴位、操作方法、治疗疗程同治疗组。

1.3.3对照2组人工泪液+中药超声雾化。药物:聚乙烯醇滴眼液每次4滴,每日4次,外用;珍珠明目滴眼液1滴,每日3次,外用。中药超声雾化治疗。雾化方由桑叶15 g,菊花10 g,决明子10 g,蒲公英15 g,秦皮9 g,冰片0.3 g,玄参10 g,麦冬10 g组成,水煎取汁浓缩后分袋装,每袋50 mL。将50 mL药液倒入超声雾化仪(上海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药杯中,开机后双眼同时进行眼部雾化,患者睁开双眼,使雾气尽可能与眼结膜接触,每次持续20 min,每日1次。

所有患者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显效:治疗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且BUT和SIT检查指标正常(即BUT>10s,SIT>10 mm/5min);有效:治疗后眼部症状改善,疗效指数在30%~70%之间,且BUT延长和SIT泪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无效:疗效指数<30%,BUT无变化,SIT测定泪液分泌量未增加。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评价患者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x±s)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在总有效率上,数值对比为97.50%和87.5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3组不同时间段BUT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现代西医将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归为泪液过度、黏液素层、油脂层、水液层泪腺泪液分泌少,且性激素和细胞凋亡等参与其中。中医对干眼症的研究中,将其轻症归为“白涩症”,重症归属于“神水将枯”、“外障翳症”的范畴[5]。中医治疗以平肝育阴清热法、养阴明目方熏洗法;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眼周穴位针刺治疗;针刺配合掀针治疗等均可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观察针刺配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针刺选用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风池等穴位,大多为眼周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大成》中载其“主目,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睛明亦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五脉交会穴,膀胱经夹行于脊柱两侧,汇集五脏六腑气血,并通过睛明穴提供给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是治疗干眼症的重要穴位。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处,故本穴可疏风清热,清利头目之功效。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可清肝明目,通络止痛。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可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俗语有“首领风池主”之说,对于干眼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诸穴相配可以起到明目润目、通经活络之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针刺留针的一种方法,属于中医传统针法中的浮刺和浅刺。中医认为浅刺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长留针则可以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五脏俞穴是由膀胱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5个经穴组成,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乃足太阳脉气之所发又为五脏之气所输注,是联系脏腑腹背阴阳的横向桥梁,五脏俞行皮内针可通达五脏,五脏应目之“五轮”,五脏安则目明。本研究科学地评价出了三种方法各自的临床疗效水平,通过探讨及研究针刺眼周穴位结合五脏俞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机制,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廉效优的治疗新方法。综上所述,针刺联合皮内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余利忠,谷道宗,王志亮,等.针刺与西药治疗干眼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4):6015-6019.

[2]刘进,姚杰,卢静,等.针刺治疗干眼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9,9(1):44-46.

[3]景丹丹.針刺球后穴为主配合艾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3):132-133.

[4]温勇,曾汉东,秦智勇,等.经络脏腑辨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3):111-113.

[5]殷宏玉,吴妞,杨振,等.针灸治疗干眼症选穴规律的文献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8):33-34.

(收稿日期:2020-08-21)

猜你喜欢

干眼症针刺治疗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清明的雨
戴口罩易引发干眼症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干眼症——现代人的常见病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