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超高层建筑照明设计的思考
——《超高层建筑夜景照明工程技术规程》的解读

2021-03-30李志业

照明工程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吸收率夜景光束

金 珠,王 俊,李志业

(上海麦索照明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1101)

引言

据统计,目前世界最高的100座已建成建筑中有51座在中国[1]。中国的超高层建设规模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从景观照明的定义来看,超高层建筑灯光无疑是城市形象和当地人文底蕴的绝佳载体,然而在实际的超高层项目建设中却没有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标准规范去指导和管控超高层夜景照明工程从设计到验收的各个环节。

单从超高层建筑照明设计阶段来说,相应规范标准的缺失,导致照明方案质量仅仅依靠相关单位或个别责任人的主观能力来支撑,无法匹配超高层建筑夜景作为城市地标形象的重要性。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可以说是本地自然与人文特色最具象的体现形式之一[2]。然而在实际的项目应用中,存在着大量未经深入分析,盲目套用所谓“点”“线”“面”手法的照明设计,导致过度建设、光污染、城市夜间风貌同质化等问题[3-5]。

《超高层建筑夜景照明工程技术规程》[6](以下简称《规程》)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程设计、灯具、附件及控制设备、安装和调试、验收、运行和维护。本文中将针对《规程》中照明设计部分的相关思考进行论述。

1 《规程》中对照明设计策略的关注点

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度和体量,具备成为地标建筑的先天优势。每栋具体的超高层建筑因其所处的气候及地理环境、人文底蕴、当地城市规划策略、交通区位、建筑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差异性,对应照明策略也应有所变化。

照明策略的输出根据就是认真扎实的前期分析。在《规程》中,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增加了一些直接影响最终照明效果,却容易被忽略的分析内容,以期为提升我国超高层建筑照明设计的整体水平做些贡献。

1)超高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应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进行调研,如多雾、霾区域主光色宜重点考虑穿透性强的波长区段。

2)超高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应通过对项目区位、交通、环境、展示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主要观赏视角、距离和重点展示面,以达到形象宣传和环境友好的最佳平衡点。

3)超高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宜在注重艺术性、突出重点的同时,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历史风貌,创造舒适和谐的夜景效果。近几年夜景“千城一面”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不考虑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盲目地堆砌所谓的“媒体立面”。媒体的核心始终是传达内容本身,而非传播途径。而精准的内容输出离不开诸如本地市民夜景意愿调研,周边夜景现状数据采集等认真翔实的前期工作。

2 《规程》中对照明设计手法的关注点

泛光照明:根据被照表面的光谱反射率设定照明参数并通过样板段验证确定;注意控制立面灯光对室内的影响;提倡截光结构或溢出光遮挡结构的应用;利用灯杆时考虑一杆多用的集成性设计,建议灯杆造型与建筑及景观相协调;窗墙比大于60%的建筑不宜采用整体泛光照明方式。

内透照明:内透照明宜分析透光材料的光谱吸收率,根据吸收率对灯具光谱强弱比例进行调整。对吸收率高的光谱,增加发光强度,通过试验验证,使呈现的照明效果达到设计要求。采用照亮窗帘的内透照明方式时,窗帘应和灯光联动控制,灯光打开时,窗帘自动关闭,对室内进行遮挡,避免眩光。

直视照明:300 m以上超高层采用成像的直视照明时,高区和低区的观看距离差异较大,高区可增大像素间距,低区可减少像素点间距,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合理的控制成本与能耗。

光束演绎照明:采用激光、光束灯等照明方式时,光束照射高度应高于水平面,且光束不应照射到周边建筑上,以避免造成光污染。控制照射范围和方向,避开飞机航线。200 m以下的建筑设置光束演绎照明易干扰周边建筑,不建议设置。

3 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照明设计是照明专项细分领域中重要且亟待完善的一环,绝对的高度带来了绝对的能量,使夜景形象昭示性和实施难度并肩飙升。由于篇幅所限,无法把《规程》中所有关于超高层夜景的深刻思考和殷切愿景全面呈现。本文从解读《规程》中设计部分的相关内容入手,掀开超高层建筑照明领域的一角,希望为照明行业专项细分、深耕发展贡献一点星火之光。

猜你喜欢

吸收率夜景光束
不妨写夜景
LF冶炼低碳铝镇静钢钙处理吸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诡异的UFO光束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激光共焦显微光束的偏转扫描
城市夜景
激光探索
体重决定猪回肠内的蛋白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