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2021-03-30王若涵张德强张柏林
王若涵 林 宇 张德强 张柏林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在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下,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成为各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随着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进程加速,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来,国家鼓励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际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教学方法。北京林业大学自2013年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进行中加合作办学,并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物学院)实施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UBC大学成立于1908年,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其成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蜚声全球的综合性顶尖大学。经过数年的合作办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北林生物技术专业与UBC的Forest Science(森林科学)专业对接,在本科教育项目实践中锐意进取,不断取得成效,特别是在实施“3+2”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同时,建立了从学籍管理、学分互认到毕业管理等一整套管理方案,为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前提下和日趋成熟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临当前激烈的人才储备竞争,如何高瞻远瞩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以及具有专业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在这场教育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如何进行课程科学化设置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节奏,并全面开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成为当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大类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方案,针对专业前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国际化教学及教师国际化教育,将对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入有效开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前期学校中加合作办学取得的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近年来合作办学项目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以上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以期对高校农林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参考与启发。
一、专业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方向
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实施的命脉,根据专业方向科学化地设置大类课程及深入优化教学方案,在保障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北林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物技术和森林科学2个专业,对接UBC的Forest Science专业,其中涉及的生物类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以及植物生理学。随着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入发展,出国学生中希望对接国外非林学专业等诉求日趋增多,想继续深造以攻读硕博学位的学生亦在逐年增多,原有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诉求。而多样的专业化方向,也能有效提升出国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继续深造提供更多选择,因此,在中加合作项目中对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适时拓展合作办学专业,将有利于学校中加合作项目的顺势发展。
(一)拓展生物类课程设置范围
以UBC的生物学为例,其隶属于science(大科学),主要包括的专业方向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与生理学、生物技术,涵盖的专业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同时配备有较多跨学科课程,如“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海洋科学”“古生物学”等。UBC生物类本科生所对应的硕士与博士专业主要为生物医学工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鉴于以上生物类课程的多样化以及生物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北林生物类课程亟待增设选修相关课程以对接生物类专业课程,并进一步完善课程类别与学分设置,为本科生申请硕博学位继续深造提供衔接。
此外,UBC拥有实力雄厚的食品科学专业,隶属于土地和食品系统学院(Faculty of Land and Food Systems),是目前国际研究型一流大学中为数不多的食品科学专业学院,与北林生物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辖设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契合,其在UBC对应的硕士专业方向为食品科学(Master of Science on Food Science)与人类营养学(Master of Science Human Nutrition),亦是国际上急需的专业人才。尽管UBC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由选课,但由于每个专业都设有先导课和核心课,也就是学生只有满足选课条件,且在先导课程中获得合格成绩才能继续选课,并且学生选修本专业之外的专业课(即学位课)需要事先获得课程导师和提供该课程学院(系)的同意。我国目前农林院校原有的较窄的本科专业制约着学生的进一步选择,因此专业课程范围的扩展和目前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与UBC的相关专业对接,将成为目前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生物类课程优化的主要方向,并将在学生由国内向UBC大学生物类专业的过渡与衔接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优化野外基础教学课程设置
野外基础教学在农林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北林生物学院每年开展的生物综合实习作为中加班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在提升学生基本实践认知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扎实了专业基础,备受学生的喜爱。作为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UBC开展的野外实习基础教学课程为“foundational field school”,安排在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树木学、生态学、土壤学、测树学、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该课程将林学与生物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综合于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在植物(含树种)识别、土壤分类、样地调查、植被与生态系统变化、林分评估作图、森林野生动物研究、社区林地规划等专业知识方面获得实践认知,实地感受森林及野外基础技能的实际操作,与当地的森林经营者及科研人员均有机会进行交流。UBC的这个课程平均5名学生配置1名专业研究生助教,在课程实施中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指引。由此可以看出,UBC的基础实习覆盖内容更加广泛,森林特色优势凸显,且师资数量配置较多,实习地点的技术人员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积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北林生物学院综合实习与UBC该类课程相比,特色在于将海滨藻类和海滨无脊椎动物认知纳入其中,进一步扎实了学生的生物学综合背景,该类课程设置在我国农林院校综合实习中一直处于前瞻性指导地位。结合专业匹配,并基于UBC的实习课程设置,我们可进一步通过配置研究助教进行多方位指导,增加学生知识累积与深度交流,从而为北林实习类课程搭建国际衔接基础。
二、适应多元化发展诉求的模块化课程设置
随着近年来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快速涌现,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学生多元化需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针对出国学生及家长希望对接国外非林学专业等的诉求日趋增多,合作办学项目也需要有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然而出于办学效益等各方面的考虑,高校很难不计成本为满足个别学生的要求单独开课。因此,如何规划制订出既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又能较大程度地与国外合作院校教学内容实现良好衔接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为了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模块化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多元诉求。模块化课程设置指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将大类课程分类建立选修模块。以北林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建议可设置森林科学类、生物类、食品科学类3个专业拓展教育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由5~6门核心选修科目组成。学生可从这些选修科目中修够学分,达到中加合作项目衔接要求。通过模块设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性帮助,引领帮助他们在数量众多的选课科目中,有针对性地选修适合自己对接专业的选修科目,从而使出国学生可顺利对接包括生物学科等在内的UBC的更多专业。对2018级北京林业大学中加合作项目在读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76%的学生接受模块学习以对接生物类拓展专业。笔者建议可从二年级起允许学生根据未来专业方向,按模块进行大类课程选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中加合作项目的办学成效。
三、“网课先行—教学随后”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覆盖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包含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及基于自身校园网的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学环境日新月异,从而使得网络教学成为适应技术发展和教学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2020年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国际高校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也凸显网络教学的优势,促使了高等院校创设网络教学平台,积累网络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载体,打通国际壁垒,开展高效的国际化教学活动。
生物学院在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前期实施中,通过邀请UBC大学课程专职教授来校亲自授课,使学生得到了专业课程的国际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时存在因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短期内相对集中,学生一时难以消化。目前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同时面临此次全球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也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系统,采取网课先行-教学随后的模式,突破国际壁垒,提前实现出国学生在留学前对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学习。UBC的网络教学优势突显,目前正在使用的网络教学载体有近50个。其中“学习管理系统”作为主要的网络教学载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日常教学中普遍应用。教师可通过此系统分享文本或多媒体资料、与学生协作研讨、管理作业和测试并给出成绩,还可以和其他教学载体相连接。借鉴“学习管理系统”在跨国界教育中的明显优势,我们可以探索搭建两校或学院之间的专业课程网络互通平台,进而建立一对一的稳定联系,将专业选修课程纳入“学习管理系统”,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既能解决课程选修时间上的冲突,又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复习与回放,进而实现网课先行-教学随后的国际化网络学习模式。
四、教师教育计划的推进
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联系纽带,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高超教育水准的现代教师,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亦是我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目标任务之一。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有机会让中外教师汇聚一堂,一方面提升了教学科研的国际化交流,另一方面对达成专业课程的教育共识起到大力助推作用。北林的中加合作办学项目自开办以来,逐步引进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在学院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些课程顺利实现了双语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提高了自身能力,又使课程更结合国内教学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也对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推动和教师的国际化培养离不开多层面、全方位协同发展。目前UBC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从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专业实践的讲授对教师的综合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亦是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必然选择。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简称BC省)已构建起“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联动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机制[3],帮助教师通过具体认知案例来进行重点学习。当教师在重构问题并提出假设时,会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体系缺陷,正是这些知识缺陷成为他们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关注的议题,认知冲突与困惑成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刺激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质是把专业教师视为在教学中学习的人,而不是已经学会如何教学的人。教师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而系统地探究学习的本质和能力。鉴于加拿大教师教育的经验,可通过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中外专业课程教师相互间的长期稳定联系,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能用外语单独授课、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通过这批教师从而实现部分引进课程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教师可结合学校的优势课程和地方经济发展,创立自身的品牌特色课程,推进全校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内涵,进一步促进我校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强的农林人才。
随着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进一步深入,2019年底北京林业大学与加拿大UBC进一步签订了《生物经济科学与技术(BEST)项目学分转换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完善了双方合作办学的学分转换与互认机制,优质的教育终将赢得长久的声誉。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中加合作项目的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积累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