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式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2021-03-30赵丽
赵丽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约有7 000万,且新发病例数量每年仍在增长,是患者最多的致死性疾病,其中80%以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临床治疗形势严峻[1]。静脉溶栓是治疗AIS的有效方案,对抑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作用明显,由于治疗时间窗较严格,需于发病后4 h内入院治疗,且门-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需短于60 min[2]。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实际中可在发病后4 h入院完成溶栓的患者较少,临床急救效率亟待提高。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AIS患者分组对比,旨在分析全局式护理模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 100例AIS患者,其中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全局式护理模式的5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5~73岁,平均(64.03±4.11)岁;合并症:高脂血症13例,高血压15例。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3~74岁,平均(63.64±4.23)岁;合并症:高脂血症14例,高血压1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根据脑血管造影、MRI检查、“FAST”判断法确诊AIS;②突然发病;③符合静脉溶栓指征。(2)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4 h;②既往有脑卒中史;③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④卒中前合并认知障碍;⑤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⑥合并重要器官衰竭;⑦脑梗死面积超过脑半球1/3。
1.3 干预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接到急救电话后根据患者家属描述症状初步诊断为AIS,嘱家属镇静,指导其保持患者平卧位,若患者有呕吐物则将头部向一侧歪,简单清理分泌物,避免误吸、窒息。入院后由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治疗。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全局式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专业能力提升。日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接诊流程、AIS相关急救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执行力,重视分工协作。(2)接诊。接到急救电话后准备AIS相关急救仪器、药物,通知急救科室护理人员、主治医生待命;救护车入院前10 min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在院门口提前等待;救护车达到医院后开启绿色通道,立即进行抢救,提前告知家属静脉溶栓治疗相关事项。(3)病情评估。在初步病情评估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估,评估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生命体征、大脑反应,提前了解发病时间、相关治疗史。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后主治医生再次评估病情,15 min内进行治疗。(4)监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深度、节律,若呼吸微弱和呼吸紊乱,则视情况进行干预。(5)急诊和转运。建立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尽早分诊至抢救室,与各科应急单元进行联系,包括主治医生、溶栓药物、药物换算等。急诊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检测,由护士长统筹协调,指导各护理人员开展抢救工作。急诊患者入院前即提前做好CT检查准备工作,入院后进行颅脑CT检查,将评估结果告知主治医生,确认溶栓适应证,制定溶栓方案,开通第2条静脉通道进行用药,而后转入ICU。(6)溶栓。会诊或制定治疗方案时采集血液样本,做好常规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备好抢救设施;进行MRI或CT检查,判处是否出现颅内出血,评估神经损伤严重程度;溶栓期间每15 min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确认血压波动状况,预防高血压造成脑出血、脑水肿,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状态、情绪状况,判断病情变化;溶栓后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同时安抚患者家属,讲解溶栓的目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1.4.1DNT及DNT达标率 DNT指接诊至治疗所需时间,DNT达标标准:DNT时间<60 min。
1.4.2救治时间 包括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
1.4.3神经功能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进行评估,总分42分,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4临床结局 包括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1.4.5日常生活能力 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4]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2 结果
2.1 DNT及DNT达标率观察组DNT为(53.72±6.48)min,对照组为(59.75±6.14)min,观察组DNT短于对照组(t=3.142,P=0.002)。观察组DNT达标率为72.55%(37/51),较对照组[48.98%(24/49)]高(χ2=5.835,P=0.016)。
2.2 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观察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比较
2.3 临床结局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结局比较[n(%)]
2.4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AIS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病机制与脑动脉闭塞密切相关,并伴有神经元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静脉溶栓是AIS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开通闭塞血管,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相关研究证实,静脉溶栓治疗AIS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5]。但由于治疗时间窗要求极为严格,而我国目前基层急救系统尚未完善,且普通群众对AIS急救及预防知识了解较少,导致急救过程中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临床实际AIS溶栓率较低,致残致死率较高。因此,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救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全局式护理模式采用平行式护理急救模式,在传统单一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善,通过多名护理人员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同步救治,采用日常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从接诊、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等多方面缩短急救时间,对提高溶栓率有积极作用。由于AIS患者急救需分秒必争,缩短急救时间有助于提高溶栓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DNT、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DNT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全局式护理模式可缩短DNT、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提高DNT达标率,有利于快速进行抢救,对提高溶栓成功率有积极作用。全局式护理模式重点将院前急救、接诊、溶栓治疗等多个流程进行联合,建立急救患者绿色通道,提供快速、连续、全面的护理过程,避免延误抢救时机。通过协调、沟通进行合理决策,规范护理行为及抢救流程,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急救质量,有助于为AIS抢救提供更好条件,改善临床结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致残低于对照组,说明全局式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预后。另外,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全局式护理模式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全局式护理模式应用于AIS患者急救流程,可缩短DNT、分诊时间及转诊时间,降低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