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金融学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30赵紫剑路玉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营销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融类体系化金融机构

赵紫剑 路玉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引言1

金融类学科是一种随时代变化较为明显的学科,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对相关领域的深入,传统的金融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业务在既有的模式下变得难以很好地维持现状。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深入运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也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交易的模式和便利程度,使得金融行业对其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准入门槛当然就随之提升。而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与未来的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就会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这也是本文重点讨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专业自身的特征,当前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包含了三类,一是校内自建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由高校自己投入各种人力物力在校内设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校内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由高校和金融机构联合在高校内设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三是,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指的是由高校和金融机构在校外共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设在相应的金融机构内。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金融类本科专业,侧重于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出发,结合长期实践的条件下,探索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发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使学生充分地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识,缩短从学校到岗位之间的过渡期。

■当前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上文所说的三类实践教学基地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劣,在现实的运行中相关主体给予的重视程度、基地设置内容等都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适应当前金融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就业需求,同时需要充分地认识目前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和金融企业的重视程度均不够

对于高校而言,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以课内教学为主,这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过低,尤其是对是否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基地中去,更加不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金融类本科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针对性的学习似乎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社会实践却成了一种“走过场”式的经历,能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深入实践的就更加屈指可数,关键是高校和老师似乎很大程度上默认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很难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中看见实际的效果,也会降低他们对待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一些教育思想较为保守的省份,大多数高校里面的实践教学基地名存实亡,难以长期发挥其应当有的重要效果。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其一,金融机构的招聘是有自己的模式和规则的,比如和高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从中挖掘人才,更多的是满足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软实力效应,通俗地说可能就是为了一定的名誉目的。所以想要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二,金融机构和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用人模式较为传统和古板,并没有通过两者之间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形成长远的、固定的和体系化的人才交流机制,从而使得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活动也仅是一种“经历”而已。

(二)实践基地教学内容设置不灵活

长期的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发展过程中内容的设置,整体上不灵活,其适应性调整不足,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体系化,不能随时代变化。

首先,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源自于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不是一种连续性和持续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偶然性的,或者学生仅参加一两次的情况下,不仅难以进行体系化的课程内容设置,更难以真正发挥基地的效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在校内和校外、自建和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里面是一种通病。其次,实践教学基地所提供实践的内容或项目长时间保持不变,这对于市场和政策瞬息万变的金融领域来说,是严重不够的,每次或者历年来实践的内容基本都是老样子,不能使学生在基地的实践中认识更加丰富的学科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从而不能够真正体现基地教学的优势。

(三)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

对于校内自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言,大多以模拟实验室为主,学习和了解股市和债市的基本操作等相关实践内容,但是其他方面却相对比较缺乏。比如对于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的实际操作、更加接近于真实状态的场景化和角色的实践环境整体比较欠缺,在绝大多数高校里面根本就没有,很多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对于高校和金融机构共建的校内金融教学基地实际调研发现,这类基地基本上很多只是停留在挂牌、业绩和应付检查等方面,而在现实中基本上没有运行,高校和金融机构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有意义的交流。也有一部分高校和金融机构会组织一些座谈和讲座等,但是学生的参与度相对比较低,很难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应当有的优势。

对于高校和金融机构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在实践方面较以上两种更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条件相对较高,很难满足。优势是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实际金融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模式,主要通过参观、座谈和实习等来实现。但存在的问题是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均到金融机构参加相对高频、系统性的基地实践学习。如同以上问题所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难以使金融机构或者高校制定相对体系化的实践内容,也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完善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几点建议

当前,为了提升金融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毋庸置疑。基于以上所提的需要把握的几点原则,提出几点完善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和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作为重要的相关主体,高校和金融机构都应当适时地转变思维,本着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的目的,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要摒除“名利”意识,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其效果发挥的重视程度,务实不务虚,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共资源和优势资源的浪费。

(二)结合学科发展特点设置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应该按照学生学习不同时期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并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应当设置在本科教学的大二到大三上学期之间,实践教学基地及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应当设置在本科教学的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该阶段实践教学应当倾向于在金融机构进行,进行的内容,不应当仅限于金融机构的业务特征和操作等基本内容,还应当涵盖金融机构招聘、培训等方面,以提升学生未来就业于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和自信心。总之,应当按照如前所述的原则,循序渐进,且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三)增加情景化、真实化的实践环境

普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般情况下都相对比较容易实现,而现实中更多的是缺乏情景化和真实化的实践环境,这需要高校和金融机构共同重视,相互合作。如高校可以申请,通过合规化的手续接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些设备等,在高校建设真实的“银行”等;如同模拟法庭一样,在该校建设模拟银行、保险公司等,并非只培养学生如何“办理”存款,而更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保险类的,可以模拟事故、模拟理赔等,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发现金融机构业务当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通过自身的参与和领悟,提升其思想认识,有助于增加学生未来就业面试等的专业度和自信心,也能够更快地适应金融机构的岗位。

(四)构建常态化的金融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

高校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应当是双向的、长远可持续的。这就要求,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提供足够的座谈和实习机会给合作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而且是中长期的实践支持,同时高校也应当提供相应的机会为金融机构的部分员工提供深入理论研究的机会,促进更多的多元化交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类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直接发挥学生学校学习和未来就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择优供需机制,这样才会对高校和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金融类体系化金融机构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基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类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中美CFA认证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基于金融类专业的高职英语特色考核机制的构建
浅谈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企业文化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