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高望远 其声宏拔

2021-03-29冯长春

人民音乐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学思潮

常人眼中,音乐学家大抵是独居书斋、皓首穷经,虽术业有专攻但却默默无闻的学者一族。而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借助“百家讲坛”式的平台,成为寻常百姓也略知一二的学术明星。但还有介乎两者之间者,那就是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由于其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学术效应而在学界给人以“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印象者。居其宏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音乐学家。

与居先生相识,是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当时他与笔者业师王宁一先生同为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笔者硕士论文答辩时,居先生是答辩委员之一。几年后,当我再次回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随魏廷格先生攻读“20世纪中国音乐”博士学位时,居先生成为我的副导师,从此同时问业于魏先生和居先生两位20世纪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大家,深感荣幸。不久之后——大约在2002年底,居老师调往南京艺术学院工作,此后便经常往来于京、宁两地,其间少不了与郭克俭、乔邦利以及笔者在内的学生们小聚,因而并未影响他与研究生们之间的学术探讨,大家经常是在谈笑风生之中获益匪浅。其实,作为居老师的学生,我们大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认真研习居老师那些充满学术智慧与人文情怀的论著,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堂无声的课、一次精神的对话。坦率讲,居老师充满批判精神而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豪爽随和的性格,对学生们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居先生的音乐学研究是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综观其四十余年来的音乐学研究,大致可以用“一体两翼”来概括。所谓“一体”,即其主要研究内容基本都是围绕20世纪以降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展开;所谓“两翼”,即在“一体”之基础上又以“歌剧音乐剧研究”和“音乐批评”这两个领域最为引人瞩目。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用“高产高质”来形容再贴切不过,其十余部学术著作与数百万字的学术论文,成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磐石。音乐学研究首先是知识的传递,但同样重要的是思想的传播。就此而言,居其宏先生在其音乐学研究中所投射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价值,就更值得人们关注。

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应该是始于1980年代由他做编辑部主任的《当代中国音乐》史书的编写,而集中体现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当代音乐领域独立研究的成果,当属《新中国音乐史》①《共和国音乐史》②和《百年中国音乐史》③三本代表作。如果我们把这三本著作放在一起加以审视,它们基本构成了一部虽不详尽但却相对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历史发展的史书。《百年中国音乐史》一书对1900—2000年间一个世纪的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全面的深入论述,从近代中国传统音乐的承续与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输入和新音乐文化的兴起、战争硝烟中音乐创作所焕发出的独特艺术之光,到共和国初期音乐艺术的繁荣、“文革”十年音乐文化的彻底异化,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文化的再度繁盛,其中各个历史阶段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思潮等的发展、嬗变,都在书中得以生动且富有洞见的阐释,说其是一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的鸿篇巨制亦不为过。在此前已先后出版的《新中國音乐史》和《共和国音乐史》两著中,作者对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视角开始由1949年一直拓展到对当下音乐生活的观照。两本著作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叙述的历史内容自然延伸到新世纪的最初十年,且体例更适合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选修教材之用;前者的优点则在于图文并茂。两著相同之处在于均着眼于1949年以来宏阔的社会政治语境和中国音乐文化的转捩与发展,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研究、音乐批评等主要方面,做出了近乎全方位的立体观照与阐述。因此,笔者一直认为,这两本著作是音乐学子了解中国现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首选读物。

居先生的音乐史写作,总能在历时的纵向叙事中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在共时性层面逐渐铺展开来,同时又能详略得当,举重若轻,以史带论,论从史出。他对音乐历史的评价又总是高屋建瓴,即便是对具体的音乐史事加以评判,也往往具有从微观史学升华至宏观史学的高度与眼界。因此,阅读他的音乐史学著作,还会有一个更为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贯穿于历史研究中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客观地讲,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人们习惯了回避批评色彩、只谈历史成就不谈历史教训的叙事方式,因此也就难以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回顾与反思。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高等音乐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设置中,1949年后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并没有被普遍纳入教学,目前多数音乐院校中依然没有这样一门必修课。因此,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而言,居其宏的上述音乐史著及其治史理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一代代的音乐学子需要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面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特别令学界瞩目的是,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音乐思潮研究成为居其宏先生音乐学研究中的一大学术特色——说是学术贡献似更恰当。我们常说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史学家要努力做到不虚美、不掩恶,更要敢于铁肩担道义,对历史做出合乎实际的大胆批判。这就对史家的史识、史德、史胆、史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阅读居先生在音乐思潮研究领域的论著,即可强烈感受到上述作为史学家之品质的鲜明反映。居先生的大量学术成果涉及音乐思潮研究,其中既包括篇目众多的学术论文,又包括《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④(与乔邦利合著)和《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⑤两本独立成书的专题史著作,也包括2018年完成的大部头科研结项成果《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一书从题目来看,“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两个特定历史时段的概念发生了重合,但居先生的用意却在于更为醒目地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转折意义,也正是有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期”的到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才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巨大成就——而这一切,都可以在音乐思潮之转捩与嬗变的跌宕起伏中得到鲜明的反映。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从“拨乱反正”时期音乐新思潮的兴起,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及至21世纪初叶有关“流行音乐”与“新潮音乐”崛起之际音乐思潮的众声喧哗,音乐批评、音乐美学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的思想争鸣,特别是20世纪最后两个10年中此起彼伏的“左”的音乐思潮回流与反“左”、纠“左”之音乐思潮的交锋,均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与剖析,凸显了改革开放后新旧音乐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及其重要的现实警示意义,从音乐思潮这一视角展示了新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深刻社会政治背景,从而使年轻一代的学者与学子对处于历史阵痛与转型期的音乐文化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历史认知。

如果说《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一书以纵横捭阖的笔法勾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各种音乐思潮的兴起与回落,由此展示了音乐文化发展的巨变与极大丰富性,那么,《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则可视为是音乐思潮这一专题史研究中更具特殊意义的成果。熟悉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发展的读者大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开始,“左”的音乐思潮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之后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居其宏创用的“实用本本主义音乐思潮”就是“左”的音乐思潮中最具代表性,因而也是典型意义的一种思潮形态,其生命力之强大、历史影响之复杂,堪称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诸象中之首屈一指。也正因此,居先生将其称为“一本历史地敞开但未被读透的思潮教科书”。

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其中不乏黑色幽默色彩的论述绝非过分的夸张与渲染,而是建立在作者对这一统摄大半个世纪的音乐思潮的深刻剖析乃至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对实用本本主义音乐思潮的研究,可以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音乐史学意义,因此,作者对这一思潮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揭示与总结,从哲学、艺术规律、理论渊源、文化心理等不同层面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这一思潮“三大特征”与“三把解读钥匙”的深刻阐释,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一思潮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历史影响,可谓抽丝剥茧、细针密缕。作者雄辩的理论才华、深刻的历史洞见以及铁肩担道义的浩然之气,也因此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不知读过此书的读者有无跟笔者一样的感受:其深邃沉重的历史感与恍若穿越的现实感令人振聋发聩。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是居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结项成果,如同《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一书一样,属于音乐思潮论域中的专题研究。如课题名称所示,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文艺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近现代、当代中国音乐思潮中的呈现、嬗变、异化、发展及其意义等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与阐释,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贯穿始终。翻阅先生的音乐学论著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其构筑音乐研究大厦的坚固地基;马克思主义的音乐史观和美学观又如两个深入大地的脚手架,成为其音乐史研究和音乐批评实践之坚实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他也正是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那些貌似马克思主义的“左”的音乐思想做出了深刻犀利的批判。这一成果堪称居其宏音乐学研究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史观的最为直接、最为集中的反映。笔者有幸先睹为快,但由于该成果尚未出版,故不在此论述,但我对这一成果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批评与美学史所可能发生的重要影响,深信不疑。

作为居其宏先生音乐学研究“两翼”之一的歌剧音乐剧研究,始于其20世纪70年代末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歌剧重唱》。此后一发不可收止,数十年来在歌剧艺术领域所做的学术研究与批评实践,使他成为中国歌剧音乐剧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如果说当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是从“重唱”创作的视角,对歌剧艺术做出了一个侧面的审视与分析,那么此后的研究则逐渐形成了歌剧、音乐剧的本体分析、历史研究与美学观照三个维度的研究特色,即人们常说的从工艺学、史学与美学三个方面对音乐艺术做出综合性的音乐学分析。集中体现这一领域之学术成就者,当属他带领学术团队于2014年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⑥,其中主干课题《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由他独立完成。⑦作者在此前出版的《音乐剧,我为你疯狂》⑧和《歌剧美学论纲》⑨两本著作早已为学界所熟知,而由其主持的《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课题则进一步在历史维度下,对中国歌剧、音乐剧做出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通史性著作的空白。居先生在歌剧领域的研究热情与所投入的巨大精力,着实令人感佩!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由他领衔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研究》又获立项。这将是一次以近年来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加以全面梳理与深入阐释的学术之旅,其成果令人期待。

不难看出,尽管居先生对歌剧、音乐剧艺术的研究也涉及这两种体裁在西方的创作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现当代歌剧、音乐剧艺术的关注。以中国歌剧艺术研究为例,通过他的系统性研究,中国歌剧从20世纪40年代以《秋子》《白毛女》《刘胡兰》等创作为标志的“第一次高峰”,到五六十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作品为代表的“第二次高峰”,再到80年代以来歌剧创作走向繁荣与雅俗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歌剧创作的断代分期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得到了清晰的史学呈现。我们甚至可以说,居其宏关于中国歌剧、音乐剧的研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体裁史研究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

笔者以为,在中国歌剧艺术研究中,最能体现从歌剧本体进行宏观阐释者,当属居其宏于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歌剧美学论纲》一书。笔者曾在为本书撰写的一篇书评中指出,该著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歌剧艺术,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歌剧创作实践为切入点,结合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批评,从歌剧艺术的本体论、实践论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地论述了歌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美学规律,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学者关于歌剧艺术的深层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台阶。⑩迄今为止,该著依然是国内唯一一本从美学角度探寻歌剧本质特征的学术著作,其中的诸多真知灼见对于歌剧创作而言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青年学者李明辉称其为“二十五年前的回答”?輥?輯?訛。

居其宏的音乐学研究并非纯粹理论自足的学术话语构建,而是与现实音乐生活、音乐实践发生着积极的关联。因此,其音乐学研究的另外一翼是音乐批评——虽曰学术研究,毋宁说是音乐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更为恰当。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居先生之学术品格与人格魅力者,也正是他数十年来在音乐批评领域的理论建树与实践活动。

狭义的音乐批评往往被视为是针对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音乐评论,综观居其宏的音乐批评实践,则可发现其批评的对象与视野广涉音乐创作与表演、社会音乐现象、音乐学研究中的争鸣与交锋、音乐学术规范等诸多方面。这从其多本文集——如《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輥?輰?訛《超越与重构》?輥?輱?訛《争鸣与求索》?輥?輲?訛《笑谈与独白》?輥?輳?訛《居其宏学术论文自选集》?輥?輴?訛等著作中的大量音乐批评文本即可看出。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广义的音乐批评观。但是,阅读居先生的批评文论可以发现,他对音乐批评的学科理论与批评文本有着清晰的界定,绝无将音乐批评实践与音乐学研究中存在的批评意识等而同之的观念与操作。因此,在长期的音乐批评实践中,居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批评观,同时对音乐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提出了较为完整、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认识。特别是他关于“音乐理论批评合力论”的观点和他关于音乐批评之“美”“刺”功能观的认识与坚守,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理论批评“合力论”》一文中,他借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艺术创作与历史发展中无处不在的“合力”现象,对音乐批评做出了极富特色的论述:

它既然是音乐这个大合力场中的一个力点,就应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与其他力点一起共同合力作用,推动音乐文化建设的前进。而在音乐理论与批评这个行当内,每一位理论家、批评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力点。他的理论立场、美学观念、历史眼光、艺术修养、个人气质、行文风格都不可能与他人完全重合,他只有将蕴藏于其中的能量完全释放出来,才能体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力点的存在价值。?輥?輵?訛

可见,居先生的大量音乐批评的篇什指向音乐实践,很多理论思考又是源于对现实音乐生活的观察与批评。任何学术研究,贵在知行合一。居其宏也正是以“合力论”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音乐理论批评的自我期许。

与上述理论批评“合力论”相呼应的是他的音乐批评“美”“刺”观。居其宏认为,音乐批评的性质与功能主要体现在“美”与“刺”两个方面。“美”者,是对音乐实践现象中一切真善美事物的肯定与赞赏;“刺”者,是对相关假丑恶事物的针砭与批判。因此,他在《我的批评史与美刺观》一文中这样宣告: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自己的艺术良心负责的精神,对进入我的批评视野的音乐事象,当美则美,当刺则刺,一如既往地不苟且、不妥协;至于我之所美所刺在他人眼中当刺当美,非我所能节制也。我将坚持走完自己择定的批评之路。?輥?輶?訛

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批评之“刺”也毫不留情地指向自己。在回顾自己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成长经历时,他的自我解剖令人震撼:

极“左”思潮像一种高纯度的政治毒品,使每一个中了毒的人丧失理性,陷入迷狂,于是才有“文革”中的头手倒立看世界,阴阳错位掌乾坤。那时的我,和每一个热血青年一样,像是服用了兴奋剂,经常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和政治情绪之中;每一段“最高指示”,每一篇两报一刊社论,每一次中央首长讲话,都像是吹响了战斗冲锋号,激励我们奋身跳出战壕,高举大批判的铁扫帚去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拿起笔,做刀枪”,组成一个个“大批判组”,以“曾伏虎”(“文革”初期“上音”老院长贺绿汀已被视为“死老虎”)、“应跃远”(“音乐院”之谐音也)之类笔名抛出一篇篇“战斗檄文”,声讨“走资派”,批判“黑权威”,写成广播稿,贴出大字报,也有三两篇,登上《文汇报》;满纸荒唐言,一帖虎狼药……每每想起这段荒唐无知的批评经历,总是愧悔交加不能自已……在真假颠倒、善恶混淆、美丑错位的岁月里,我的美刺观必然是和客观真理性彻底悖逆的,这就决定了我的早期批评实践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二十三四岁的业余批评者个人的命运悲剧。?輥?輷?訛

可以向读者说明的是,居先生在与笔者的交谈中曾特别叮嘱,一定要在本文中引述上面这段文字。我想,读罢这段文字者也一定与我一样,可以深深体会到他省思历史、自我批判的赤诚之心。品读居先生关于音乐批评的观念与“独白”,令人深感作为音乐批评家的居其宏与作为音乐学家的居其宏有时是难以分开的,昂扬的批评意识和永远的批判精神塑造成了独一无二的居其宏!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他的学术论文中,为什么批评性的文章占据了那么大的比重。熟悉他的人定有同感,他不仅是音乐批评界的猛士,更是音乐批评界的斗士,而笔者甚至认为,居其宏的批评实践已然成为中国当代音乐批评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他在音乐批评以及音乐史学研究中所投射出的胆识、勇气、信念与价值观,将会生发出持久的力量和影响。因为,不懈的批评精神正是推动一切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      ※      ※

當然,居先生的音乐学研究与音乐批评实践之所以给人以高屋建瓴的印象,是与他深厚的史学、美学修养分不开的。读其著作,常令人想起恩格斯在1859年《致斐·拉萨尔》的信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所说的“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輦?輮?訛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一番话。在居其宏的史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恩格斯所说的“最高标准”。因此,从其文论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特点:在寻常问题中看到别人所忽略的深层问题,从微观的具体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理论高度,在举重若轻的论述中极少看到艰深晦涩的学究式表述,于冷静严谨的说理中总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与学术的温度……总之,读居先生的文字是一种享受,甚至那些亦庄亦谐、文采飞扬的文字本身就令人深受感染。因此,当有学生问我怎样才能提高音乐学写作中的文字表达能力时,我经常对他们说:多读些居老师的文章,就像英语学习中的“精读”一样,通过阅读不仅是学到知识,更要从中学习那些知识是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达出来的。

最后想说的是,本文虽曰“居其宏先生素描”,其实或许只能算是一幅音乐学家的“速写”。生活中随和宽厚的居老师俨然与其严谨、犀利的音乐学术风格截然相反,其不拘小节的豪爽性格又总让人难以跟他是“老上海”的身份联系起来。与其相处如沐春风。或许也正是这样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让他总是充满活力,人们时常可以在许多音乐活动中看到他的学术风采,听其谈笑风生。也正因此,很多青年学子又往往难以把他和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联系起来。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行文至此,笔者愿意借用居其宏先生常用以赠予师友的“笔体两健”四字向他致敬——祝愿居老师笔体两健,为学界贡献更多的学术佳作!

①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③ 居其宏《百年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岳麓书社2014年版。

④ 居其宏《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中央音乐学院出

版社2008年版。

⑤ 居其宏《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⑥ 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⑦ 其他四个子课题分别为《中国歌剧文学特性历史审视与美学视野》(葛晓毅著),《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满新颖著),《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智艳、张强、钱庆利著),《中国歌剧音乐剧生存现状与战略对策

(咨询报告书)》(居其宏著)。

⑧ 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⑨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⑩ 冯长春《歌剧艺术的美学沉思录——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

纲〉读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10—112页。

李明辉《当代歌剧艺术发展的理论之镜——居其宏著〈歌剧

美学论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音乐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第145页。

居其宏《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居其宏《超越与重构》,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居其宏《争鸣与求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居其宏《笑谈与独白》,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居其宏《居其宏学术论文自選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版。

居其宏《笑谈与独白——音乐杂文、散文选》,中央音乐学院

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居其宏《超越与重构——居其宏音乐学研究文集》,山东文艺

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同,第7—8页。

[德]恩格斯《致斐·拉萨尔》,转引自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

艺和美学》(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页。

冯长春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学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