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时代加油站文化建筑与新媒体和公共建筑空间的深度融合

2021-03-29丰明魁

当代石油石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加油站空间建筑

丰明魁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北京 100022)

1 加油站建设及最新发展背景研究

1.1 加油站建设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

1.1.1 加油站建设与城市规划需求的协调

加油站具有建筑使用时间长、频率高、服务综合性强等特点。高水平的加油站建设将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打造城市名片。加油站整体建设应围绕发展战略,立足国际视野,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绿色环保,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出发点,以高质量形象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区域文化创造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增强人文精神凝聚力,促进文化软实力与城市发展动力之间的相互转化。

与城市规划需求相协调是加油站的建设基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总体规划建设思路与基本原则。在具体形象建设之前,需根据区域开放战略,把握当下的发展需求确定整体建设理念和方向,有效利用资源,减少使用率过低和无效设计,紧扣城市发展需求,增强投入的有效性。

1.1.2 加油站建设与城市环境、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思想和内在,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现。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社会形式,是科技发展的衍生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与文化发展程度的映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等所有文化意识,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展现自身、创造价值的舞台。

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相互衬托,在城市建设时,需要对文化和建设语言进行剖析,并结合公共艺术理念,将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加油站的建设应与所在地区文化相互融合,避免加油站建设如出一辙。

1.2 加油站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2.1 加油站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配合

加油站不仅是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也是能源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油站整体建设中不仅要遵循所在城市的发展战略,也要贴合所属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两者相结合作为创作理念,用形象升级来匹配产品革新,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企业价值提升的双赢效果。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对加油站形象进行有效创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加强相关内容的增加与投入,体现新时代国企市场发展的引领作用,打造行业标杆,不断充实完善,树立品牌文化。

1.2.2 加油站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展现

加油站与企业文化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一方面,以企业文化为元素的加油站建设,通过对文化的提炼和形象化展现,对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传播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加油站以城市发展及人文思想为建设背景,将以创新方式构建品牌效应,紧跟时代潮流,从而充实企业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

加油站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塑造,使加油站改变单一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形态,也反映一个城市的开放与包容,而单体的加油站视觉形象应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企业文化,宣扬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1.3 加油站建设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角度而言,加油站不仅是单一的独立个体,而且应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公共建筑。的建筑艺术应与所在空间相融合,除此前提到的与城市文脉的契合以外,在视觉上也应当有充分的协调性。服务型建筑的公共性应该实现公共空间的意见交换,即公共艺术是定义公共空间的物质术语,对于所处空间有明确指向性,同时它的指向需要获得公众的认可。比如在以商业为主的街区就要注重建设的时尚和现代性,在空旷的高速路上的加油站就可以更加突出其地标性。

美国66号公路上的POPS加油站,巨大的桁架组成悬臂雨棚,辅助用房设置在悬臂桁架的根部,与之对应的高大的汽水瓶建筑在平坦的路面上构成向上的地标,在美国66号公路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真正的加油站建设需要符合其所在空间的定义,并且与本身的空间定位相符。

1.4 利用公共媒体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1.4.1 视觉效果大幅提升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的新型媒介。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和多媒融合等特点。从最直观的方面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公共空间的介入完全打破了物质作品对维度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因此,在加油站建设中可以利用特殊的技术给人们带来最好的感官体验,提升公共空间的视觉效果。

1.4.2 增强交互性

除表面上的增强视觉效果外,新媒体艺术具有一般建筑与作品难以达到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来。

媒体艺术简便、直接、吸引力强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氛围的营造,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大众化亲民化,给予公众交流互动的机会,但是在室内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尤其是在服务型建设上,这种技术尚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附着于公共建筑之上,必然面对更广阔的受众,公共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将会获得量级增加。

2 加油站文化建筑与新媒体和公共建筑空间相互融合的研究

2.1 加油站规划建设方案总述

加油站服务辐射周边重要城市地标及热点,是商业、办公、休闲等公共活动密集地,其商业中心型特征显著,场地紧凑,有空间灵活度提升之需要,并具备城市形象节点的使命。周边一系列城市商业节点定义了加油站所在地的城市空间特点,与城市重要商业中心紧密连接,形成密集的时尚商业界面。

针对目前加油站建筑形象老旧,场地局促拥挤不堪、企业形象识别度不高的问题,植入红飘带的建设概念,融入所在场域并提升周边环境景观视觉效果,使中国石化的企业形象得到充分展示。规划建设坚持个性化,在色彩上融合城市色彩与中国石化的标志色彩,整体为“S”流线型造型,具有美学韵律感与空间标志性;建造富有跨时代意义的全影像数字科技艺术屏幕,打破固有三维空间,在迎合整体美学的基础上更深层次体现科技对于城市发展的革新。考虑到夜间照明的需要,配有造型线条灯,侧立面通过贴合建筑飘带造型设置灯带,使建筑在夜间依然有标志性的视觉效果。加油站建设开创性地与新媒体艺术科技融合,对城市的文化元素、大事件的宣传起到促进作用,与顾客产生互动,实现企业文化及艺术的广泛传播。

2.2 加油站建设与空间的关系

加油站与城市重要商业中心形成密集的时尚商业布局,在整体建筑气质的把握上,加油站要注重把握现代、未来、亲和力、活力以及具有温度的审美情感。区别以往垂直线和立方形作为加油站的外轮廓,红飘带的形象更具灵动性和活力感,上宽下窄的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在平视的视角上也有向上飞升的视觉效果,具备一定流动感。同时,顶部大致与地面水平,从俯视的视角看构成十分规则整体的方形,与周边方正的高楼大厦达到视觉的平衡。

一般加油站场地局促拥挤,“S”型红飘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解放了传统建筑的立柱空间,达到更加开阔舒适的视觉效果,增强场地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高饱和度的红色既是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象征,又具有强烈的标识性。U型的透明屏幕符合并提升商圈的现代化与时尚化氛围,使加油站从概念到实际视觉效果与周边环境达到完美融合。

2.3 加油站建设表达的意义

2.3.1 形象建设凸显企业文化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所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其文化内涵就注定了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具有担大任、敢拼搏、甘奉献的精神特质。2020年3月中国石化发布了全新品牌理念,将“以创新和责任专注于能源化工可持续发展,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作为品牌主张,将“为美好生活”作为品牌口号;着力构建“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明确了“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目标。

加油站建设是对中国石化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和形象化,选取“红飘带”作为主要意象,象征着担大任、敢拼搏、奋发图强的企业精神和“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文化。“红飘带”既表达吉祥喜庆,又体现担当与积极进取,是大众所熟知的视觉符号。设计突破传统思路,紧扣绵延几十余年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向社会传递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文化。

其次,“S”型的造型就像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寓意着绵延与连接,象征中国石化向着未来向上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石化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而真正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新建设的加油站建筑造型也可以看做一支向前伸展的机械手臂,寓意着中国石化注重科技与创新,不断推进重大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新能源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现“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

加油站造型建设做到形意合一,不仅有贴合企业文化的寓意,形式上“S”造型也符合中国石化SINOPEC中的“S”形象,具有突出的标识性。

2.3.2 与城市气质相协调

加油站虽然属于商业服务业设施,但作为占据城市空间中的建筑,也可以看作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一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的公共艺术载体,加油站的建设特别要注意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以北京为例,对于北京的代表性色彩,首当提及故宫。故宫建筑用色,秉承了由来已久的古代传统的“五色观”,色彩基调以黄、红为主,在五色中,黄红两色的明度和亮度都较显著,色彩效果相对强烈,因此广泛用于历史建筑中。黄色是故宫的琉璃瓦,也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红色是高耸的城墙,寓意着美满、富贵,古人通常用红色来进行自我保护、消灾驱邪等,同时也是生命的希望。故宫古老的色彩艺术承载着传统并使之延续,被当做北京的代表色彩。

加油站建设汲取北京的文化基因,在色彩上选取北京的代表色彩红色,并使之全面覆盖于建筑表面,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红飘带”造型简洁,整体呈现向上的趋势,配合传统的中国红,凸显了北京包容与开放的城市气质,使加油站拥有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提升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与城市相融相生的效果。

2.3.3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红色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而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从民间文化来看,中国红也意味着平安、喜庆、尊贵、和谐;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等等。

加油站的“红飘带”则呈现垂直向上的动态,紧扣吉祥的中国文化符号,既具有美观性更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象征着温暖、希望以及积极的态度。

2.4 加油站建设的美学思想

2.4.1 流线造型符合视觉规律

加油站作为服务型设施,整体建设为线性造型,摒弃了在视觉上易产生距离感的垂直线和规则的几何曲线,而用水平线和自由曲线作为轮廓,“S”形曲线上下起伏使人的视线沿着连续的变化移动,比直线表现得更有韵律美感,其相邻部分在一正一负的连续中相互制约,急转的曲线易产生更为强烈的刺激,而加油站平缓的曲线则使人感觉更为柔和,创造出有人情味和亲切感的环境,从而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上宽下窄的的流线形建设体现出“飘扬”的动态意念设计风格,使加油站充满了流动的动势。

2.4.2 加油站色彩的合理性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结构是建筑的骨架,那么色彩就是建筑的衣服”,建筑的色彩是此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标志之一。色彩在建筑中起着区分、标识和强化的作用,使人们能够准确辨认建筑,并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加油站是服务型设施,因此在设计上要具备一定辨识度,利用色彩从周围环境中“跳”出来,加油站全部采用高饱和度的红色,可以被顾客在远处凭借鲜艳的色彩更加方便地找到。

除了实用作用,建筑色彩的良好运用还能够体现建筑的人文特征。加油站采用的“中国红”既是北京的颜色,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色,还是中国石化的主题色,高饱和度给人以积极的、扩张的、外向的心理感受,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表现力。

2.4.3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

加油站创新性地与公共媒体艺术跨界融合,在顶棚安装先进的透明显示屏,打造动态的、超越实体空间的、充满未来感和想象力的视觉效果,让加油站的场地从固定的空间变成流动的时间。“U”字型全方位全息屏幕,全面利用空间提供更多再造现实和交互的可能性。

从社会价值角度,新媒体改变了加油站单一提供服务的互动方式,公共媒体艺术提供更生动的载体;从文化价值角度,公共媒体艺术树立城市特色美学形象,为企业和城市赋能,使城市和企业人文得到集中外化,共同打造企业的品牌象征;从经济价值角度,新媒体技术的采用,刺激着人们猎奇的欲望,形成的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效果,为城市带来显著的传播效应,激发空间的商业能动性,连带可观的经济效益。

2.5 公共媒体艺术为企业赋能

新时代加油站建设在实体建筑外形上具备高度的标识性,空间结构上具备开放性,并创新性地配有透明显示屏幕,形成更加动态交互的展示方式。

如今,“眼球经济”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内,利用科技打造外在形象奇特、魔幻而富新鲜感的外观,营造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并让这种体验冲击潜在顾客的眼球,这种体验感是任何一种消费模式所取代不了的,以前所未有的视觉手段结合营销策略,打造未来实体经济的护城河。

加油站配置“U”型全方位透明电子显示屏,正可以打造这种“眼球经济”。因为视频内容的可变性,加油站外立面可以与各领域合作,塑造新时代的新中国石化印象。

1)与商业跨界的商业属性。加油站顶部屏幕可以看作是全方位宽领域的动态展示橱窗,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宣传,但一般都是静态的画面,公众常对其熟视无睹,而动态的画面使路人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强化了公众的记忆。因此,在单纯的艺术展示以视觉效果吸引顾客外,还可以与商业融合,投放自身广告传播企业文化,或作为流动的广告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2)与公益跨界的公益属性。作为以“为美好生活加油”为使命的企业,加油站屏幕还可以引发社会效益。除投放商业广告之外,适当的户外公益广告是提升和美化城市的重要一环。

3)结合客户移动设备的公共传播属性。顾客可利用手机小程序与屏幕上的内容进行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改变屏幕的灯光和音乐,参与演绎公共媒体艺术的主题;甚至还可以设定感应模式,当车辆进入加油站触发装置,相对应的屏幕灯光系统启动,根据加油站车辆饱和度屏幕会产生不同主题色彩,构成从物件到事件的公共艺术,为建筑赋予持续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3 结语

本文针对加油站这一集合概念下的建设理念和要点,根据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从建设理念和加油站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实际需求,提出建设方案并论述其合理性。

1)从城市规划层面,加油站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符合自身商业中心的空间氛围的同时解决空间局促的问题。

2)从文化寓意层面,加油站以“红飘带”为核心造型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城市气质、中石化企业文化相契合。

3)从美学层面,加油站的造型和色彩符合视觉规律,给人以流动、亲和、积极、上升的审美思想。

4)从传播层面,加油站与公共媒体艺术跨界结合,通过配置“U”型透明显示屏使固定的建筑物加入了流动的时间,从物件走向事件,极大提升了视角效果和传播性。

猜你喜欢

加油站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周末加油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周末加油站(Ⅲ)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加油站
超级加油站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