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

2021-03-29傅成玉

当代石油石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能源企业

傅成玉

1 碳中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热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理解了他的重要意义,那是因为我们站的还不够高,看的还不够远。很多人是站在本地区、本企业当下的实际情况、眼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角度越看越难。我们应该站到党中央、习主席的高度,即从人类社会和中国未来全局、大局角度来提升对碳达峰、碳中重要性的认识。习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简称“中央会议”)上指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因此,碳中和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碳中和本身,不仅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而且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宏大目标。不仅在中国,也将在世界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重大变革。

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来实现中央提出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按照中央表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并非一日之计,而是至少到2060年之前,我国都将以降碳为重点方向。企业界、学术界不能仅从碳本身的角度看待去污降碳,还要从通过去污降碳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结构优化等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和更大意义上来理解。对国家而言,要通过碳达峰、碳中和这个路径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重大系统性变革。因此,在未来我们会看到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

2 碳中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碳中和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

今年来,人们已经开始体会到,重大灾难性气候已成常态。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合作组织IPCC发布了第六次环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近期气候变化范围之广、发展之迅速、演化之剧烈,数千年未见”。联合国秘书长这把此称为这是对人类的“红色警报”。报告所给出的数据远远超出人们以往对气候变化的预期,具体表现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00万年来最高;海平面上升速度3 000年最快;北极海冰面积1 000年最小;冰川消退速度2 000年首见。按照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目前看到的重大灾难性气候,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很可能致使很多岛屿国家消失,气候变化还会催生更加严重的人类社会无法承受的生态灾难。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爆发几乎可以令全世界停摆。全世界重要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清醒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伤害将会成倍于疫情对人类社会带来的伤害。因此,几乎所有签署《巴黎气候协议》的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都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可以预见,一场全球性的碳中和行动和监管即将到来。

2.2 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要点

基于现如今的经济社会背景,所有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共同语言是低碳发展能力,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产品、价格及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的特殊语言,只有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再谈特色,才能被国际市场接受。在碳中和目标下,企业通过低碳发展能力、企业责任担当、公司治理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ESG在当下资本市场大行其道的基本原因。

2.2.1 低碳发展能力

低碳发展能力的核心理念是把低碳、碳中和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和价值观,关键是掌握低碳发展的技术和提升碳中和研发能力。

2.2.2 企业责任担当

过去,企业社会责任被认为主要是公益行为;未来,企业将要承担更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责任,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包括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绿色低碳的消费产品,消费者数据是否被滥用、消费者权益是否被侵害,以及对环境和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等更广阔的范畴。

2.2.3 公司治理能力

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只为企业发展,而是为大众、为社会甚至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因此,企业需要有公正、公开、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以维护和保障所有利益关联方的利益。公司治理能力要求把关联方的责任纳入到公司的治理体系当中,调整原来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管理思想,即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增添新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对环境的承诺,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重要内容,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来说,则是其所关注的新领域。

3 减碳与碳中和背景下,企业面临多重压力

气候变化加剧促使人类社会必须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更积极的措施,研发更多新技术来减少碳排放。然而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思想认识、基础工作、战略规划和计划、技术和研发,以及面对来自企业本身和市场的多重压力等方面准备不足。

3.1 来自企业形象的压力

过去,企业形象更多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即企业的成长力或有机增长,如增加销售额与利润。而如今在减碳趋势下,企业形象增加了对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要求。低碳发展成为企业的重要形象内涵。

3.2 来自企业价值的压力

企业价值与碳排放量直接关联。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被认为对社会长期发展不利,企业形象受到打击,引致企业价值降低。过去,大市值的行业龙头是企业争相追赶的目标;现在,一家美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可能资产十几倍小于传统龙头企业,但是市值已经远超。因此,尽管传统能源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没有快速下滑,但市值一路走低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现状。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世界排名前十的传统车企的市值总和还不如特斯拉的市值高。尽管头部传统车企一年可能卖出上千万辆,而特斯拉一年仅卖40万辆,其高市值中正是包含了碳价值。

更重要的是,如果传统企业不把生态文明作为主要推动方向,其再融资的难度会急剧增加,融资成本大幅提升。传统企业必须进行更大的投入,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在做好加快能源转型规划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尽快减少存量碳。

3.3 来自信息披露的压力

未来在资本市场里,任何国家都会要求企业在年报里披露碳排放量。信息披露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对企业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全球大型能源企业都在推行能源转型计划,其中包括采取各项措施推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对企业而言,减碳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3.4 来自碳税和碳足迹的压力

碳税,简单来说就是对非本土生产的进口产品依照含碳量收税。欧盟正在力推边境碳税,美国也在部署当中。一旦碳税开始施行,出口企业将面临陡然上升的成本压力。这要求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进一步减少产品含碳量。碳足迹则是各种产品被使用过程中在社会不同领域留下的碳痕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对三大领域的碳实行管理或治理。

首先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传统燃料的用量,以及燃料燃烧后通过烟尘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在国内,主要是指化石燃料燃烧后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第二个领域的碳是所生产产品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的量。在化工、钢铁、火电等工业制造领域,除了燃料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有部分化石能源被用作产品原料,这些原料最后转化成为产品的一部分。目前欧洲推行的边境碳税主要是指产品所含的这部分碳。

企业碳管理或碳治理的第三个领域,是企业含碳产品卖给消费者之后,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后,无论产品是销售给中间客户还是终端消费者,企业要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碳变化进行管理,这是属于企业的责任。

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在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碳足迹。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把碳足迹作为自己的企业责任来考虑。可以预期,将碳足迹纳入企业责任将会成为全球的一致行动。在全球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下,国际社会在碳中和上的基本规则、基本方法和基本管理制度将会逐渐趋于一致,因此尽早按联合国已有的基本规则、方法和有关规定开展基础管理工作,会让企业未来处于主动地位。

碳排放关乎每一个个体,每个单位、社区、学校和医院都存在减碳的问题。国内70%以上的电力是来自化石能源,存在大量碳排放,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减碳问题将会驱动个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驱动社会形成一套价值规则,把减下来的碳变成个人价值。让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方式。

3.5 来自绿色金融的压力

从微观角度来看,如果企业不参与全球的生态治理,不采取减碳行为,不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或者开发新的低碳产业,企业会遇到融资价格高昂或融资困难等问题。

绿色金融支持致力于减碳的企业,支持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面向市场化的企业,如果需要吸引绿色基金投资、发行绿色债券,第一条被考量的就是对减碳的贡献。如果没有减碳行为,不但融资成本高,企业市值和价值也会受到显著限制。长远来看,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脱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的基本要求。

4 碳中和,是挑战,更是机遇

4.1 能源结构调整的机遇

任何国家,但凡想应对气候变化,首当其冲就是调整能源结构。我国能源禀赋本身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2020年我国总计消费48亿吨标准煤;在能源结构上,85%是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绿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而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就要把两者比例倒过来,即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占85%,化石能源占15%以下。这是我们从当下开始到2060年前要达到的目标,所有方向、路径、技术、生产方式的选择,都将发生在这个过渡期,因此要早做准备。

纵观全球,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无论太阳能、风能、水利能的装机容量都排在世界第一,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70%。中国的清洁能源还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继续发展至不可估量的规模。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使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资源、产品、技术、装备和规范上有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都构成了难得的机遇。

4.2 节能降耗和存量减碳机遇

我国尚处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过渡阶段,最好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把节能降耗。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存在着巨大的降幅空间。在源头上降低能耗,既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传统化石能源企业以及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大省,充分利用好未来5~10年(碳达峰)过渡期至关重要。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搞运动式减排。要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的实现过渡期目标,协同好发展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和存量二氧化碳减排,为进入碳中和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节能降耗上,既可以在过渡阶段持续降低存量碳,又可以避免运动式的、激进的企业停产关闭。

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确实做到对存量碳的持续减排,就必须清楚该地区、该企业每年排放碳总量、具体排放环节及排放量。这是企业碳治理所涉及到的基础管理工作。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要开展降碳的基础性工作,即开展碳盘查,摸清家底,盘查每个生产装置、每条生产线,根据所使用的燃料、原料、所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等开发算法,进而明确真实的、而非估算的碳排放总量。继而再根据选择的技术、工程、设备装置等条件和水平,制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在这过程中,不仅会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减碳技术、碳的回收、储存技术和利用技术的发展,还会推动相应的工程管理以及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会催生一批以碳盘查、碳核查、碳咨询、碳资产管理为主业的新的服务业。

4.3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传统汽车产业相较全球先进水平,总体上是落后的。但在新能源上汽车上几乎与先进水平同步,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市场也是中国,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相关装备制造上也可能和应该走在世界前列。如果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形成完整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就有可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同的规范。与此相关的无人驾驶技术、动力电池等能源技术、充换电技术等领域将得到极大发展。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整个电力体系的革命性变化。电网技术、微网技术、储能技术、送配电技术都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4.4 碳资产与碳交易

4.4.1 关于碳资产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有不同的来源,而对于在不同领域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回收和利用开发成为碳产品,即把碳负担转化为碳资产。

目前国家成立的上海碳交易所对强制性行业所产生的碳进行规定和交易。而在非强制减排领域,即自愿碳减排领域,其碳减排和碳资产开发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自愿减排领域涉及广泛,亦是大有作为的领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在中国碳总量减排中都将占有重要位置。自愿减排领域的碳产品开发涉及城市,涉及各行各业,不同企业、学校、医院以及社区都有减碳的空间价值,都可以开发出不同的碳品种,形成碳资产。比如辆汽车的终端使用,每百公里烧油量、碳排放量等,意味着每减少一次开车就减少了一定量的碳排放。再比如发票开具用电子发票取代纸张,达成降碳作用。这些碳资产可以变为一个人或单位的价值,进而推动每个人、每个单位把绿色低碳视为价值和生活方式。

作为政府,应大力和加快推出相应鼓励政策和制度,针对减碳量设立专项碳产品,对个人和单位赋予碳价值。鼓励和推动全社会每一个人成为减碳的行为主体,定能助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4.4.2 关于碳交易

碳交易在我国刚开始运行,在上海敲出了50元一吨的第一笔交易,以后还会有上涨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碳交易规则、范围、交易制度,仍然是中国当前情况下制定的本土化的制度,还与国际上的标准和规范有不同。

一方面是我国各企业碳排放总量是建立在不同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碳量的基础上估算的量,而不是根据燃料、原料、产品、工艺、装置等现实情境下开发的算法计算出来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只限定了几大工业行业为指令性碳减排行业,其中仅有小部分减排的碳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原因在于,这些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总量是有关政府部门给予的配额,在这种制度安排前提下,很难激励企业加大在碳减排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反而易使碳交易市场成为企业应对碳年度配额而导致的季节性交易场所。这便是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一个痛点,在这种环境基础上,很难开发远期碳产品。虽然有交易场所,却很难形成常规性市场;尽管有世界上最大的碳量,却无法产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量和碳价值量。利用世界最大碳市场,收取全球碳红利是中国应该考虑和努力的方向。

4.4.3 关于碳汇

碳中和一般指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所产生和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自然界吸收固化和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回收固化的二氧化碳之和达到平衡。碳汇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能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比如海洋可以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碳,森林草原都能吸收或固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各国政府都鼓励进行种植树木等能吸收固化二氧化碳等行动,并把这些固化的碳作为碳汇进行交易。有报告指出,中国碳汇总量大约10多亿吨,这也是实现碳中和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企业以完成碳中和任务为目的来种植树木、增加碳汇,则应考虑可以被砍伐利用并重复种植的树种。树木的生长期是一定的,其生命周期中固碳的数量是有限的,要想不断增加碳汇,必须不断地重复种植。同样地,从企业角度看其他类型的碳汇,也应该考虑其可重复性可持续性,以实现价值增加。

对绿色金融的投资机构来说,需将技术作为核心考量因素。要以企业碳产业链、价值链中所体现的技术为核心,充分了解技术,与其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调整产业链上,以及在碳产品开发与交易的价值链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来判断投资价值。

猜你喜欢

能源企业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