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1-03-29刘逸飞
刘逸飞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1 引言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一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发展路径逐渐铺开在我们的面前,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为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的金融活动添加了新的风险[1-5]。在绿色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方面,娄飞鹏(2015)[6]认为互联网金融代表金融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绿色金融代表了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沈艳兵(2017)[7]认为互联网技术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将实现产业与金融的高度融合,进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高效运营。绿色金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提出是社会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近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可是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监管上的不便,而监管上的疏忽或将给部分投机者以可趁之机,进而导致绿色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急剧提高,因此必须尽快寻找一种更加高效可靠的监管方法,从而为绿色金融以及绿色项目的发展提供保障。除却监管上的问题,绿色金融还面临着激励机制不到位及群众环保意识缺乏等问题。随着诸多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绿色金融也开始其特有的互联网进程,新的互联网绿色金融兼具了绿色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优缺点,为解决两者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陆岷峰与杨亮(2017)[8]认为互联网技术的高效性与透明性直击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加快绿色金融的建设步伐,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内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绿色金融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2016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体现了绿色金融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经济手段在我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为绿色金融的普及与推广奠定了基础。传统的绿色金融主要分为三部分: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碳金融。此外,各地方政府为尽快落实可持续发展,还陆续推出了一些基于传统绿色金融业务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如:绿色发展基金和绿色PPP项目等。为了进一步理论结合实际,也为了发现绿色金融的潜在问题,政府于2017年设立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制度改革提供了实验的场所。
绿色信贷作为一种原生性的绿色金融产品近年发展速度较快,在2017年7月国内的主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8.22万亿,到2018年7月该余额就达到了9.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并且截止2020年3月,国内绿色信贷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已达10%,为了完善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国内已在实验制定《绿色信贷业绩评估办法》等文件,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绩纳入其绩效考核标准内。绿色债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2015年年末国内才发布绿色债券指引,2016年绿色债券的发行量便已达到了2 380亿元,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国内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达到了2 800亿元,存量接近6 000亿元。目前我国的绿色债券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可绿色债券占全部债券的比例却仍不足1%,我国在绿色债券上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我国已在实验发行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绿色市政债券等近200项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国内绿色基金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16年年底中国基金业协会就已经建立了265项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并提交备案。
近来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金融理论飞快发展,各自在其领域内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效率与现代金融的需求相契合,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互联网支付、网络众筹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多种业务模式并存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目前绿色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仅仅局限于从线下业务发展到线上任务,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开拓与创新,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研究。绿色金融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必须要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
2.2 现存问题
我国的绿色金融从建立初期就一直存在着监管效率方面的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相关法律政策的不足,我国在绿色金融立法方面只有一些较为零散的叙述,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已有的法律政策也较为模糊且过分注重污染治理而非污染防范。其次为了防范部分投机分子打着绿色企业的旗号获得绿色金融工具的帮助,必须要对绿色金融的资金流向进行严格监管,可对监管的高要求直接提高了绿色金融的监管成本,这样的监管成本提高又间接影响到绿色企业与商业银行,一方面部分中小规模的绿色企业在融资中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压。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环保意识缺乏的问题,大部分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往往只是应付地方政府的检查,因此国内企业在例行减排的同时并没有形成相对应的环保文化,这就导致了环保政策在企业层面缺乏内在动力。金融行业也同样如此,对于地方的商业银行而言,比起监管难度大、实际收益低的绿色金融产品,其他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往往更受欢迎。绿色金融内在的特点使得其发展往往过分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扶持的本质则是通过利益诱惑提高人们对绿色金融的参与度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但这样的利益引导终归是暂时且缺乏内在动力的,若要在绿色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一种长久的内在动力,必须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对企业信息的高要求导致了行业内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或许绿色金融行业获得了更多的企业生产与资金流向信息,可由于其更高的信息要求,绿色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其次国内的部分绿色金融产品,如碳金融,还处于试点状态,各个试点地区的信息流通并不完善,就碳排放权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而言,试点之间的价格差异非常大,这样的区域性信息封闭进一步加大了绿色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 互联网金融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 机遇
①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我国绿色金融行业升级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背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速率,绿色金融行业线下业务的线上化直接提升了绿色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与普通绿色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获得效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更加公正公开的信息披露技术将在效率上缓解绿色金融行业现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随着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加先进的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监管机制与市场准入机制成为了可能,这将从信息可靠程度上进一步缓解其信息不对称问题。
②通过互联网对绿色金融行业进行宣传,其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宣传手段而成本又低于传统的宣传方法,随着公众对绿色金融行业与产品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其自发性参与绿色金融的可能性也会有所提高,绿色金融参与者的增加使得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也将得到改进,社会范围内的环保文化的形成成为可能。
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更是为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例如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绿色金融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增加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利用公众兴趣来弥补其本身盈利性的缺陷,进而摆脱对国家扶持政策的依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培养社会的环保文化,蚂蚁森林的成功便是这一路径可行性的最好证明。
④互联网技术革新为进一步改进绿色金融行业的线上金融过程监管技术提供了可能,随着区块链等先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其自有的溯源性将大大降低绿色金融行业的监管成本,并在消除人工监管失误的同时降低系统监管失误的可能性,而更加严格的互联网准入与审核系统将从源头上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
3.2 挑战
①随着绿色金融部分线下业务转化成线上业务,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问题延续到了绿色金融线上业务中,此类监管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互联网平台的信用评估能力和资金流向监管能力不足。许多的小微企业或个体客户都在依靠互联网参与绿色金融交易,但由于小微企业乃至个人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完善、信息公开披露的程度低,而且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期国内还没有健全完备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对小微企业客户的信息征集、审核缺乏统一标准,各平台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不通畅,尽管可以采取身份证验证、绑定手机号、收入证明等措施,但这些信息可操作性强(可以借用或造假),但更为关键的信用历史数据如征信记录、借款真实用途、财务状况等信息难以充分获得,这就必然意味着构建高水准的互联网监管体系难度大大增加。
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绿色金融业信息流通的效率,虽然初步缓解了绿色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可互联网技术本身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许多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通过互联网注册并登录相应的交易系统,而网络信息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可作假),再加上规则建设的漏洞,因此就获得的信息而言,其中真正有效可靠的有多少就又难以预测。
4 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技术创新
应当加大金融方向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与创新力度,培养具有金融基础知识与软硬件设计能力的人才,争取尽早摆脱对国外互联网金融系统与平台的依赖。人才培养是长久之计,就短期而言还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加大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互联网金融系统与平台的防火墙设计,并尽可能改进已有的生物识别技术以使其成本降至可接受范围,进而保证互联网金融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并降低金融系统与平台的信用风险。在填补互联网金融系统与平台的潜在技术漏洞之时,还应努力实现用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与用户资金流向的正确性。
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充分利用金融互联网化带来的巨大便利。P2P的绿化贷是绿色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展现了绿色金融互联网化的巨大潜力,为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应当加快已有的绿色金融创新制度的实验进度,尽快地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估办法》等新型的规章普遍运用到实践中、将诸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绿色市政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普遍发行。除却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之外,还应当加大已有的线上服务系统的技术革新力度,尽快将已有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绿色金融的线上服务系统中,并注重相关系统人才的培训。
4.2 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应当建立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为绿色金融的监管提供行为标准与法律支持,同时还应当提高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将原本模糊的概念具体化,以便地方机构的参考与实践。其次应当制定对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企业进行激励的规则,进而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文化与观念。另一方面还应当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绿色金融各产品的衡量与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消除由于区域信息差别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对于互联网绿色金融而言,需要更加严密的金融监管体系来维持其健康运行,我们还应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信息披露与网络监管规则,防范绿色金融互联网化进程中来自网络的风险,并尽可能的提高其线上金融过程监管效率,为相关互联网监管与披露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4.3 积极环保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固然可以通过政策诱导与惩罚对群众进行人为的引导,但只有真正使人民群众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才可能实现这一建设工作的内在驱动[9]。因此必须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在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培养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就环保意识宣传的方法而言多种多样,就效率与简便而言互联网较为突出,因此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优势,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互联网化的同时利用互联网为绿色观念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