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的防治
2021-03-29肖菲
肖 菲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猪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病。发病猪的肺部稍膨胀、有针尖至栗粒大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肾有坏死灶和出血点等,临床危害巨大。为帮助养殖户对本病更好的防控,本文将介绍猪弓形虫病防治要点。
1 病原特点
弓形虫的生命周期包括速殖子、包囊、裂殖子、配子体和卵囊。速殖子长4~8μm,宽2~4μm,呈弓形或月牙形,电镜可以观察到速殖子具有线粒体、类椎体、顶体、极环、微线体、棒状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弓形虫速殖子能够几乎在所有的有核细胞内快速繁殖,在胞质内形成囊泡。当感染的宿主细胞内有大量的速殖子增殖时,细胞胀破,大量的速殖子经过血液散播到全身多种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眼、淋巴结、肝脏、肾脏、睾丸和胎盘等。虫体侵入组织后,能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包囊多位于肌肉和脑等组织中,内含缓殖子。缓殖子是速殖子在不良环境下(抗弓形虫药物、高温、机体免疫反应较强等)转化增殖形成,形态上与速殖子十分相似。裂殖体时期只见于终宿主的肠上皮细胞内,直径12~15μm,内含几个到几十个裂殖子。配子体也只见于终宿主 的肠上皮细胞内,分为小配子和大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发育成为卵囊。卵囊直径为12~13μm,呈卵圆形,囊壁结构复杂,保护弓形虫受到外界的伤害,卵囊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潮湿环境中存活一年以上。
2 临床表现
各阶段的猪对弓形虫均易感,猪感染弓形虫后常呈隐形状态,不表现出明显症状。猪弓形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周以内,发病症状与猪瘟及其相似。幼年猪在患病初期,体温可高达40.5℃~42℃,能够保持稽留热数天,发病猪的鼻镜干燥,鼻孔内会分泌黏液,同时猪会伴有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和喜饮水等症状。同时,病猪在初期会伴有便秘,发生腹泻,偶发有体表淋巴结肿大。妊娠期的母猪在感染弓形虫后,会发生流产或者产出木乃伊胎。
3 流行特点
调查显示,全球高达30%的家猪暴露于弓形虫,尤其是中国的猪弓形虫病发病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弓形虫感染率为20%~45%,重庆地区弓形虫感染率为76%,西藏地区弓形虫感染率为5.1%,我国猪弓形虫平均感染率为40%以上。我国的猪弓形虫病感染率较高的主要分布在沿海亚热带地区,在相对寒冷干燥的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率则相对较低。同时,猪厂的管理方式和饲养方式与弓形虫感染率有较大关系,散养的猪群相对规模化养殖的猪群更易感染弓形虫。
4 诊断方法
弓形虫是隐形感染,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因而猪弓形虫病诊断的难度较大。目前为止,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凝集实验、Sabin-Feldman染色法、ELISA法、PCR分子检测和胶体金法等。
5 防治措施
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的疫苗,在DNA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异源疫苗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依然没有可应用于猪弓形虫病防治的疫苗问世。
目前,兽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依然以西药为主,最具代表的是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但是对包囊无效。很多猪场用磺胺类药物作为抗弓形虫的驱虫药物,从而造成肉制品的药物残留,人们食用这类肉制品后,残留的磺胺类药物经过累加,引起严重的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和胆红素脑病等。另外,也有奎诺酮类药物,例如ELQ-271和ELQ-316,用于急性弓形虫病的防治。对孕猪,常采用螺旋霉素进行疗,螺旋霉素被证明能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且副作用要低于磺胺嘧啶类药物。
总之,对猪弓形虫病的防治需要加大投入,开发更为快捷准确的诊断方式,研究药物残留危害较少的防治药物,保证流向市场的猪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