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气散精”环节在机体糖调节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理论探讨*

2021-03-29富晓旭谢红艳谢春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津液脾气胰岛

富晓旭,刘 桠,高 泓,谢红艳,钟 文,谢春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2)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下降,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出现波动性高血糖,而血糖波动对死亡率的影响远大于单纯高血糖,不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均支持血糖波动是独立于糖化血红蛋白以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预测因素[1-3]。因此,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低糖尿病患者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问题[4]。目前,西医临床控制血糖波动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注重血糖数值调节对于胰岛功能改善十分有限,且存在血糖控制越严格、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越高、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的问题。所以血糖波动是西药干预中的难点,故调节血糖稳态需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对因治疗方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津液代谢异常所致的消渴,“脾气散精”是机体津液代谢过程的关键环节,而中医五脏体系中脾的散精作用包含胰脏的生理功能,胰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胰岛素等)属于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5]。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调节脾的散精功能可作为控制血糖波动的主要思路[6]。

1 “脾气散精”是津液代谢中的重要生理环节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在机体的代谢过程需要上、中、下三焦的协调配合,而“脾气散精”作为津液代谢的首要环节,是其他脏腑发挥通调与气化功能的基础。

2 血糖波动异常是津液代谢失常的外在表现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属于津液代谢障碍疾病,因脏腑失于对津液的疏布和利用导致口渴、多尿等症状。西医以血糖异常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血糖这种液态的精华属于中医学津液范畴,由脾胃化生和疏布,并参与肾对水液蒸腾气化的作用(重吸收)。葡萄糖在血中蓄积过多,波动不定,引起口渴和多尿等症状,是机体津液代谢紊乱的反映。

3 “脾气散精”是机体血糖调节的核心环节

3.1 脾胰同源,血糖及糖调节激素是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之一

中医学将胰脏的生理功能归属于“脾”的运化与升清作用,即所谓“脾胰同源”,因此寻求糖尿病胰岛功能障碍导致血糖波动的中医病机,应从脾的生理功能入手。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膵为脾之副脏。[7]”“膵”即胰腺,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

近代名医施今墨[8]指出:“血糖者饮食所化之精微也;若脾运失健,血中之糖就不能输布脏腑”,明确提出血糖是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9]也曾论述:“糖尿病病在胰,胰归属于脾,故绝大多数患者从脾论治,治脾即是治胰,脾的运化恢复才是真正的降糖之道。”刘桠[5]从脾胰同源的角度阐释糖尿病血糖波动的病机,认为脾气亏虚、阴虚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是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基本法则。

前人的分析与研究提示,从脾胰同源的角度,脾气所散之“精”包含了饮食所化之“精”(血糖)及胰岛分泌之“精”(糖调节激素)。胰岛素、胰高糖素等糖调节激素的正常分泌以及激素之间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有赖于脾脏正常发挥其散精功能。

3.2 “脾气散精”障碍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机

无论从致病因素、诱发因素还是临床症状的角度都可推论“脾气散精”障碍是引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核心病机。对此古今医家都曾有相关论述。如《灵枢·本脏》记载:“脾脆则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篇》云:“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并提及糖尿病胰脏受损是由于脾气不能完全发挥散精功能所致[7]。

当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但论述中总不离乎脾的散精功能失常。王德惠[10]研究发现,不论任何直接或间接原因,只要影响脾气“散精”功能就会导致糖尿病。“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不仅是糖尿病的始发因素,更是决定糖尿病发生发展及病理演变的重要因素,并贯穿糖尿病全过程。岳仁宋[6]认为,脾失健运、脾不正化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助脾散精为总则,采用补脾气、滋脾阴等治法。钟文[11]建立了“脾-肌肉-糖调节”轴,认为高血糖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不能运化及布散水谷精微。

概言之,脾不散“精”(血糖)、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糖尿病发生的使动环节和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

3.3 “助脾散精”应作为控制血糖波动的治疗总则

基于糖尿病“脾气散精”障碍之病机,“助脾散精”当作为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治疗总则。具体治疗应随证变法,无论温补、清润、升散、消导,总之通过调整脾脏功能,令“精”散而不壅,“精”尽为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脾发挥正常的散精功能不仅依赖充足的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尚需足够的脾“阴”濡润太阴脾土,通畅的脾“络”濡养灌溉脾脏并载气以布散、升清[12-13]。脾气、脾阴、脾络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常因某一要素的功能障碍而出现恶性循环,从而阻碍“脾气散精”环节的正常运行。在糖尿病患者中,“脾气散精”环节的功能失常往往存在脾气虚弱、脾阴不足、脾络不畅的病理交叠[14]。

经过大样本临床验证的糖尿病效方多契合中医“脾气散精”理论特点,具备补脾气、滋脾阴、通脾络之效,全面恢复“脾气散精”环节的正常运行。如谢春光的“参芪复方”由人参、黄芪、生地黄、山药、天花粉、山茱萸、丹参、制大黄8味中药组成[15],以人参、黄芪共为君药补脾益气,令脾健得运;生地黄、山药、天花粉、山茱萸共为臣药滋养脾阴,濡润脾土;丹参、制大黄共为佐药活血化浊,通运脾络。全方重于补气健脾,兼以养阴通络,使脾气旺而精得散,脾阴足而精自生,脾络和而气行健。

总之,“脾气散精”障碍是糖尿病血糖波动的根本病机,“助脾散精”是控制血糖波动的治疗总则。其中,健脾益气是降低血糖波动的基本治法,养阴通络是促脾散精的辅助手段。

4 “脾气散精”环节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目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从降糖、降脂、减轻机体炎症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中医药改善血糖波动的部分机制[16],但有关“脾气散精”环节调节血糖波动的机制研究甚少。

有研究发现,助脾散精法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like peptide, GLP-1)的分泌,并认为“肠促胰素效应”与中医“脾气散精”的理论不谋而合[17]。也有学者发现,助脾散精法能够调节中枢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中枢胰岛素的增加与利用,起到类似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18]。吴以岭院士研究发现,健脾生津可以保护胰岛内分泌细胞的功能,而运脾津与通脾络法合用不仅能够增强对胰岛细胞的修复,更能显著增加胰岛血流量,改善胰岛微血管内皮功能损伤[19-20]。该研究建立了津液代谢中“脾气散精”过程与胰岛微循环之间的联系。

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脾气散精”环节在糖尿病血糖波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但将胰岛所分泌的糖调节激素作为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直接探讨脾对胰岛散精功能调节的相关机制,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学者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津液脾气胰岛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七七的怪脾气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最好的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一座脾气古怪的城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