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寒气生浊”理论探讨温阳化浊法防治痴呆*

2021-03-29谢沛俊郝彦伟何晓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浊气温阳化寒气

谢沛俊,郝彦伟,郭 静,何晓艳,李 斌,王 飞△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2; 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痴呆以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记忆、感知、语言、定向、执行力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预估2050年,全球痴呆患者将增至1.52亿,而我国痴呆罹患人数占全球的20%。每年全球用于痴呆的治疗及护理费用约10000亿美元,预计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00亿美元[2]。中医学关于痴呆的记载散见于“痴呆”“呆病”“善忘”等篇章,其中不乏阳虚致呆的论述。《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就有言:“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审机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的核心,明了疾病衍变,治疗才能成竹在胸。因此,本文追本溯源,以《黄帝内经》“寒气生浊”理论为核心,探微痴呆证候级联衍变,以期为温阳化浊防治痴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1 “寒气生浊”理论溯源

“寒气生浊”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升清”,阐释了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马莳在《内经注证发微》释义“寒气生浊”曰:“寒气主阴,阴主下,凝而不散,故浊气生焉”[3]。

何为浊气?《素问·经脉别论篇》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类经·脏象》释“浊气”为“食气之厚也”[4],即饮食中稠厚的精微。《素问·五脏别论篇》又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此五者……受五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显然此处“浊气”非指精微。《黄帝内经太素》释此“浊气”为“糟粕之浊”。代谢后糟粕经由传化之腑排出体外则形成二便。但或因正虚或因邪实,糟粕未能排出体外,稽留体内则会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其阻滞经脉,气机不通则涩,故《灵枢·阴阳清浊》言:“浊者其气涩”。因此,《黄帝内经》中“浊气”除了指精微及二便等生理产物外,亦代指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据此可知,“寒气生浊”意为寒气袭人,易形成痰湿瘀血等浊邪[5]。

寒气何以生浊?其因有二。一者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气袭人,凝结不通,津液凝滞为痰,如《证因脉治·痰症论》言:“津液凝浊, 生痰不生血”[6]。血脉凝泣为瘀,如《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二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温煦失司,气化失调,水谷精微不得正化,生痰生湿;阳气被遏,温通失司,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如《素问·调经论篇》所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血凝泣。”

综上所述,“寒气生浊”意为寒气致病易产生浊邪,揭示了“寒”是痰湿瘀血等浊邪形成的重要原因。年老者阳虚内寒,机能退化,浊邪生成增加,沉积于脑,日久神机失用可致痴呆;壅塞胸中,阻滞脉络则发为胸痹、真心痛;阻于脑络,横窜经络则出现猝然昏扑、偏瘫等;痰瘀储肺,肺不敛降则发为肺胀,因此“寒气生浊”是多种衰老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7]。

2 “寒气生浊”理论与痴呆的证候级联衍变

痴呆起病隐匿,病程漫长,晚期出现恶化,是导致老年性残疾的原因之一[8]。其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级联反应参与,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反应[9]、氧化应激级联反应[10]、炎症损伤级联反应[11]、MAPK级联反应[12]等。以Aβ为例,痴呆初始于β、γ分泌酶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导致Aβ形成过多;进展于Aβ聚集于细胞外,形成老年斑(SP);恶化于大量Aβ聚集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3]。

中医学认为,痴呆是多因素、多证候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级联反应类似,多证候之间并非无章可循,也存在着初始、进展、恶化及分阶段、有序的证候级联衍变[14]。

笔者基于“寒气生浊”理论,认为痴呆初始于阳气渐衰、寒气内生(阳虚内寒证),进展于浊邪阻滞、清窍不利(浊邪阻滞证),恶化于浊邪久郁、变生他患(毒损络脑证、阴阳两虚证、脏腑衰竭证等)。

2.1 初始:阳气渐衰,寒气内生

《素问·调经论篇》言:“夫阴与阳……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年渐长则阳渐衰,自然之道。如《千金翼方·养老大例》言:“人年五十以上,阳气始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15],《医经原旨·忘》曰:“善忘,阳衰于上之兆”[16],表明阳气渐衰不仅是衰老的生理特点,还是导致善忘的缘由。其一阳虚精血生化无源、脑窍失养。《医学源流论》言“阳气,精血皆其化也”;其二阳虚寒气内生浊邪、阻滞清窍。年老者脾阳虚,运化失司,生痰不生血。如《景岳全书·痰饮》言:“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愈盛。[17]”此外,机体失衡产生的病理产物,如Aβ、磷酸化tau蛋白、炎症及氧化因子等也符合中医内生浊邪的范畴[18]。研究表明,温阳法可以减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β、炎症因子、氧化因子的产生[19-20],进一步证明阳虚内寒是导致痴呆初始期“浊邪”内生的关键。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不胜其阴……九窍不通。”阳虚内寒,浊邪阻窍,加之脑窍失养,最终导致记忆认知下降。因此,痴呆初始于阳气渐衰,寒气内生。

2.2 进展:浊邪阻滞,清窍不利

阳虚内寒生成痰湿瘀血等浊邪,浊邪留滞体内又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随着气机血脉周流全身,上可蒙蔽心神,瘀阻脑窍,出现记忆力差、抑郁淡漠、精神呆顿等。《石室秘录·呆病》言:“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21]”痰是痴呆的重要病理因素,其阻滞程度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故言:“痰势最盛,呆气最深”。《血证论·健忘》言:“痰沉留于心包,沃塞心窍……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22],总结了痰浊、瘀血均可致痴呆病情进展,出现“适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等。痰瘀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互结,共同促进痴呆的发展[23]。现代医学表明,Aβ、磷酸化tau蛋白等“浊邪”留滞脑内亦成为新的致病因素,Aβ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块即老年斑(SP),导致细胞内活性氧增多、线粒体功能障碍、突触损伤等[24];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影响微管稳定性、轴浆运输、突触的可塑性等[25],SP与NFTs构成了痴呆进展的核心病理特征[26]。

总之,无论从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的角度,浊邪阻滞、清窍不利都是痴呆进展的核心,浊邪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

2.3 恶化:浊邪久郁,变生他患

年老患者浊邪生成过多阻滞清窍,加之正气不足,不能有效驱除。浊邪赘积日久,或耗竭脏腑,或久郁化热,或阳损及阴,或久郁成毒,都会引起病情恶化。脏腑耗竭,气血生成不足,外不能通达四肢,内不能濡养九窍,则见肌张力障碍、肢体震颤、耳不聪目不明、脑萎缩等;浊邪久蕴,郁而化热,或阳损及阴,阴虚内热,可致痴呆中后期出现时而默默不语、抑郁淡漠,时而心情烦躁、坐卧不安、谵语妄言、寤寐颠倒等;《金匮要略心典》言:“毒”为“邪气蕴结不解”所致,浊邪稽留,蕴结不解,日久化为浊毒[27],浊毒兼有“浊邪”“毒邪”之征,致病强烈,胶固难愈[28],损及脑络,常诱发一系列病理过程。具有神经毒性的老年斑长期沉积,可以大量增生并激活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引起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加重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突触丢失、正常神经元凋亡等[29];促进磷酸化tau蛋白的生成和聚集,加重NFTs等[30],这一系列病理生化改变又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后期邪盛正衰,浊毒致病强烈,留滞体内,进一步损伤正气。正气愈衰,则浊毒生成愈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颇为棘手。

3 温阳化浊,截断浊郁,防治痴呆

综上所述,痴呆存在着有序的证候级联衍变,初始于阳气渐衰、寒气内生,进展于浊邪阻滞、清窍不利,恶化于浊邪久郁、变生他患。《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病久则传化……良医弗为。”因此,痴呆诊治应遵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原则[31],将重点放在病情恶化前的浊邪未郁之时,以温阳化浊为治疗大法,早期防治痴呆。

温阳化浊之法是防治痴呆的有效方法,可通过温通、温补、温化及温肾、温脾、益心之法以温阳气,化痰、化瘀、通络之法化浊阴并灵活多变。孙思邈《千金要方·好忘》中记载了16首方剂,其中开心散常作为治疗痴呆的基础方,其应用广泛,组方精练,包括远志、石菖蒲、人参、茯苓4味药,共奏温通开窍、温脾化痰之功。若肾气虚寒,加入温补心肾、活血通经之附子、桂心及行气化痰之桔梗,组成菖蒲益智丸,主治喜忘恍惚[32]。陈士铎在《辨证录·呆病门》中阐释其病机在于胃衰生痰,痰阻心窍,主张以洗心汤通阳扶正、化痰开窍[33]。现代医家应用温阳化浊治疗痴呆,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张晶等[34]以温肾助阳为主,佐以化痰祛瘀之法,显著改善了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吴林等[35]以温脾通络开窍法,减缓痴呆早期病情进展。同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探索,证实温阳化浊法可能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通过调控β-淀粉酶、过氧化物酶活性、PI3K/AKT/GSK3β通路、Nrf2-ARE通路、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等,降低Aβ生成及聚集、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缓解痴呆[36-40]。

4 结语

痴呆是亟待攻克的疑难疾病,目前尚无能终止或逆转病情进展的治疗策略[41]。针对复杂性疾病,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比单一靶点更有前景,而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42]。因此本文以《黄帝内经》“寒气生浊”立论,探微痴呆的证候级联衍变,并据此提出温阳化浊为治疗大法,及早治疗,截断浊郁。值得注意的是,痴呆作为复杂疾病,亦可能有其他变证或多种证候共同参与的情况,在临床诊治中当以辨证论治为前提,灵活变通。“寒气生浊”理论,是古人关于致病规律的朴素观点,亦即为认识其他衰老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临床借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浊气温阳化寒气
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曹丕文气说的清浊之论
温阳化浊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TRPC6表达的影响
含附子-半夏温阳化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毒性研究*
如何治愈梅长苏
心顺万病难生
心顺万病难生
肺真的能被气炸吗?
温阳化饮和健脾利湿法治疗颈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