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献中的阴虚治法探讨*

2021-03-29施庆武战丽彬张华敏吴承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滋阴津液阴虚

施庆武,蔡 云,战丽彬,张华敏,吴承艳△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南京 210023;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南京 210023;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阴虚主要是指以精、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阴液、阴气的不足,濡润滋养作用减弱或阴不制阳所产生的临床证候[1]。有关阴虚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2]24”《素问·评热论篇》:“阴虚者,阳必凑之。[3]197”以上论述表明,五脏阴精的亏损会导致阴虚并出现虚性亢奋的病证。历代医家如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吴鞠通、叶天士等对阴虚理论多有完善和发展。

阴虚者,养阴是其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3]54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47”王冰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叶天士提出:“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吴鞠通提出:“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皆为养阴治法的基本原则。阴虚不仅本身易化燥化火,而且在五脏、精、血、津、液的病理体现上各有不同。因此,在养阴的同时应根据病机特点和具体见证,佐以补阳、滋潜、清热、降火、养血、润燥、益胃、润肺、柔肝、补肾等治法,兹分述如下。

1 脏腑阴虚治法

1.1 滋阴润肺法

滋阴润肺法是为阴虚肺燥的病机而设。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肺性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耗伤肺津。如《临证经应录·卷三》:“盖肺为娇脏,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最防咳急,增喘不可不慎,议用滋阴润肺。[4]”临床常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骨蒸潮热、口鼻干燥、咽干声哑等(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秋季感冒等)。如《医旨绪余·上卷》:“设若阴虚火动,咳嗽已久,肺有伏火,痰带血丝,或紫色血屑,又当滋阴润肺,开郁清痰。[5]”同时表明,应结合具体见症,治宜滋阴润肺为主,佐以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等法。朱丹溪有“痨瘵主乎阴虚”之说,临床兼见咯血、吐血、盗汗、消瘦等肺痨症状,可用月华丸(《医学心悟》)抗痨杀虫、养阴润肺;喻嘉言有“秋燥伤肺”之说,如兼见头痛身热、咳嗽咽干之燥邪伤肺,宜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轻宣燥热、润肺降气。郑梅涧有“阴虚白喉”之说,如兼见咽喉肿痛、喉间白膜之白喉证,宜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解毒利咽。

1.2 养阴柔肝法

养阴柔肝法是为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的病机而设。肝藏血,主疏泄,性刚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都会导致肝血、肝阴耗伤,出现胁痛、视物昏花、两目干涩、筋惕肉瞤等症(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眼科疾病等)。如《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6]”临床上肝阴虚证忌用辛温香燥之品,否则更伤肝血肝阴。惟有使用当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潼蒺藜等养血柔肝之品,复其受损之阴,方能使阴血得养,肝木柔和。如《顾松园医镜·胁痛》:“仲淳云: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而上逆所致,治宜养血和肝。生地、归、芍、甘草、续断”[7],代表方剂有一贯煎(《续名医类案》)、补肝汤(《医宗金鉴》)。

1.3 滋阴补肾法

滋阴补肾法是为肾阴不足的病机而设。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和元阳。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皆易导致肾阴亏损,出现阴虚内热及阴虚阳亢之象。如《证治汇补·痰症》:“但五液皆本于肾,肾虚无以制火,则火炎上,又当滋阴补肾以治本。[8]”临床可见腰膝酸软、阳强易举、耳聋耳鸣、遗精、盗汗、齿牙动摇、消渴等症(多见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本证阴虚为本、火炎于上为标,宜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龟板、猪脊髓等滋阴补肾之品填补真阴。如《杂病源流犀烛·卷八》:“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肾水,审是水虚,脉必细数,只宜大补真阴。[9]”代表方剂有左归饮(《景岳全书》)、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1.4 养阴益胃法

养阴益胃法是为胃阴不足的病机而设。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如若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情志不遂、热病消灼阴津等皆易损伤胃阴,导致胃阴虚证出现胃脘灼痛、口干口渴、饥不欲食、大便干燥等症(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指出:“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10],同时提出治疗胃阴虚证应选用甘凉之品。叶天士遵从“甘寒生津”之说,临床擅长使用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甘寒养阴之品。甘凉之药能滋胃用而养胃体,甘能入脾胃二经,凉能治其虚热,津液来复,胃腑自然恢复通降功能,代表方剂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1.5 滋阴养心法

滋阴养心法是为心阴不足的病机而设。心主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忧思劳倦、过汗、亡血、久病耗损,皆会导致心血不足、心阴暗耗,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等病症(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病等)。《丁甘仁医案·神志案》:“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病则一身皆病矣……姑宜复方图治,养心阴,益肾水,柔肝木,化痰热,参以调和脾胃之品”[11],即指出心阴受损,五脏六腑亦受其累,故当以滋阴补心为主,根据具体见症,结合滋肾、柔肝、化痰等法。临床常用人参、麦冬、茯神、远志、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等养心安神,随证配伍镇心安神的龙骨、牡蛎、朱砂,清心安神的黄连、竹叶、莲心等,代表方剂如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1.6 滋养肝肾法

滋养肝肾法是为肝肾阴虚的病机而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俱属于阴。肾阴可资生肝阴,肝阴亦能滋补肾阴。病理上,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耗,出现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手足心热、足跟作痛等症(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病)。《辨证录·燥症门》:“肝燥必当润肝,然而肝燥由于肾亏,滋肝而不补肾,则肝之燥止可少润于目前,而不能久润于常久,故必大滋乎肾,肾濡而肝亦濡也”[12],指出通过补肾间接可以达到补肝的目的。《经历杂论序·催生与下胎不同辨》:“亦有因肝肾素虚,阴虚不足以化生者。老阴不足则无以生化,当培肝肾之阴[13]”,表明只有肝肾并补,精血才能化生有源,互相为用。临床常用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桑椹等滋补肝肾之品,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

1.7 滋阴潜阳法

滋阴潜阳法是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病机而设。肾藏精乃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肝藏血乃全身阴血调节之总司。肾精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进而会导致肝阳上亢。临床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等症(多见于高血压、类中风等病),治以滋阴潜阳法。《慎五堂治验录·卷十》:“阴虚肝阳上亢,胃乏中流砥柱,宜甘酸法滋阴潜阳。[14]”临床常使用滋阴的生地、白芍、天冬,配合龟板、鳖甲、龙骨、牡蛎等潜阳,即体现了《医寄伏阴论·变症》所谓:“夫潜阳必先益阴,俾阴足则元阳得有附丽而潜矣。[15]”代表方剂如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1.8 壮水清金法

壮水清金法是为肾阴亏虚、虚火灼肺的病机而设。肺之与肾乃相生关系,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最易耗伤肾气。或肾阴亏损,不能上滋肺阴,则肺脏燥热内生,虚火灼肺,出现咳痰、咳喘甚至咯血等症(常见于老慢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类证治裁·吐血论治》:“诸家以咳嗽血出于肺,景岳谓咳嗽咯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入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治主壮水清金,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16]”可见金水本相生、水亏火旺则肺金不宁,为痰、为火、为咳嗽、为咯血。其本在肾,其标在肺,肾水足则肺金宁。临床常用熟地、天冬、枸杞等补肾,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百合、沙参、麦冬等润肺,代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2 精血津液阴虚治法

2.1 滋阴养血法

滋阴养血法是为阴亏血少的病机而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化气,阴成形。[3]32”精、血、津、液亦属阴,血虚亦阴虚也,养血亦能养阴。此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在妇科中十分常见。如《竹林女科证治·室女虚热经闭》:“室女月水不行,日渐羸瘦,时作潮热,此阴虚血弱,火盛水亏,治当养血益阴。[17]”治疗此类病证当选用甘凉滋润、滋阴养血之品,如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女贞子、墨旱莲等,使津液得充、阴血得养则阴虚之证自除。即《外科心法要诀·溃疡主治类方》所论:“盖血虚则阴虚,阴虚生热,故补血药中,多加寒凉之味也。[18]”代表方剂如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 滋阴润燥法

滋阴润燥法又称滋阴增液法,是为燥邪伤阴、津亏液少的病机而设。人体津液灌溉一身,具有濡润脏腑、润泽肌肤、滑利关节等重要作用。同时,津液又最易受燥邪损伤,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病症,如口干口渴、皮肤干燥、眼干目涩、大便干结等症(常见于干燥综合征等)。如《冯氏锦囊秘录·燥门(儿科)》指出:“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涸者,无水液也。干者,不滋润也。劲者,不柔和也。皴揭者,皮肤起裂也。涩者,如诸物润则滑泽,干则涩滞……治宜生津养血,滋阴润燥。[19]”燥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因此,本法的运用应根据具体见证,配合润肠、生津、养血等法。如《伤寒论汇注精华·卷六》:“若谓大便结燥乎,则当滋阴润燥以去其结。[20]”临床在使用生地、玄参、麦冬等滋阴增液外,常配伍火麻仁、杏仁、柏子仁等润肠通便,代表方剂有《温病条辨》中的增液汤、沙参麦冬汤。

3 其他阴虚治法

3.1 补阳益阴法

补阳益阴法是为阴虚及阳、阴阳两虚的病机而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3]43,表明阴阳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阳虚可以导致阴虚,阴虚亦可以导致阳衰,所以补阴的同时应佐以补阳,使阴根于阳,阳有所化。如《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二》:“然阴阳有交互之义,不得以阳虚仅补阳,而忘乎阴也;不得以阴虚仅补阴,而忘乎阳也。[21]”《医权初编·卷上》:“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22]”古代经典名方左归丸就是在左归饮的基础上加鹿角胶、菟丝子等补肾助阳之品,通过配伍一定的补阳药以实现补阴,即体现了张景岳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2 滋阴清热法

滋阴清热法是为阴虚发热的病机而设。此类发热常由精血津液等损耗所致,多为午后或夜间低热,并伴有骨蒸、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口渴心烦等症(多见于热性病后期、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等)。如《证治汇补·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8]130”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其治法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临床常用生地、龟板、鳖甲、知母、女贞子、墨旱莲等养阴,配伍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清退虚热。如《金匮翼·疟疾统论》:“凡疟疾多热,久而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当归、鳖甲、制首乌、牛膝之属,不能除也”[6]83,代表方剂有清骨散(《证治准绳》)、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3 滋阴降火法

滋阴降火法是为真阴亏损、阴虚火旺的病机而设。临床常出现心烦失眠、口干咽燥、面红目赤、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等)。《景岳全书发挥·命门余论》:“阴虚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由真水之不足。即此而论,水因邪火而耗,当滋水而兼降火”[23],明确提出虚火偏亢乃由真水之不足,单纯滋阴无法清退邪热,需配合降火之法,临床常用生地、熟地、麦冬、白芍等滋其阴,配伍丹皮、玄参、知母、黄柏等降其虚火,如此方能使真水充足、虚火得息,代表方剂有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滋阴降火汤(《杂病源流犀烛》)。

3.4 导龙归海法

导龙归海法又称“引火归元”法,是为元阳浮越、虚火上升的病机而设。临床常见头晕目眩、两颧潮红、咽喉肿痛等症(常见于顽固性口腔溃疡、高血压病等)。如《重订囊秘喉书·卷上》:“凡喉症之属于阴虚者,皆由相火不潜,而真阴漓散也。治宜用导龙归海法,据其窟宅而招之,非寻常感受风热之喉症可比。[24]”相火又称“命门之火”或“龙雷之火”。肾阴需要命门之火的温煦,命门则需要肾阴的涵养。若肾阴不足会导致龙火的浮动,即虚阳浮越。导龙归海法即在大队滋阴药中,如生地、熟地、龟板、鳖甲等药中,加入少量肉桂、附子等温阳药,配合龙骨、牡蛎、磁石等药滋潜,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著名医家祝味菊有磁石配附子之温潜法,用磁石之重镇,制附子剽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趋下焦,温阳潜降,益肾纳气,引火归元,对于虚阳上越尤为有效,代表方剂有镇阴煎(《景岳全书》)、引火汤(《石室秘录》)。

3.5 滋阴息风法

滋阴息风法是为热邪伤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病机而设。温病后期,营阴被耗,阴血空虚,出现眩晕、手足蠕动、身热面赤、口燥咽干等症(常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增订通俗伤寒论·第二节·大伤寒》:“若兼筋脉拘挛,手足瘛疭者,此水亏火亢,液涸动风,缪仲淳所谓‘内虚暗风’是也。治宜滋阴息风,阿胶鸡子黄汤主之。[25]”《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邪热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26],皆指出温病后期阴液被耗,筋脉拘挛抽搐,单纯滋阴已不足以制风,需配伍龟板、鳖甲、牡蛎、鸡子黄等育阴潜阳、滋阴息风,代表方剂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阿胶鸡子黄汤(《增订通俗伤寒论》)。

4 结语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治法是连接辨证和处方的关键一步。由于“阴虚”概念的特殊性,历代医家对其内涵的认识多有不同,如朱丹溪的“相火论”、张景岳的“真阴论”、喻嘉言的“秋燥论”、明清温病学家的“温病伤阴论”等,由此直接导致阴虚治法各异。笔者根据历代医家著述,梳理了对治阴虚病证的15种常见治法,提示在临床辨治阴虚病证的同时,必须系统进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具体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在滋阴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给予或清热、或养血、或生津、或填精,或补一脏,或数脏同补的治法,如此方能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滋阴津液阴虚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秋季养生 重在滋阴防燥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秋天滋阴败火的宝贝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