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组方用药特点探析*
2021-03-29胡亚男吕佳颖
高 宇,胡亚男,吕佳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其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中记载有6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主要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其组方用药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中医“运气方剂”的代表。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先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对其年时气病证的描述以及治法,然后列出方名、主治、药物组成、服用方法及其在每一气的加减。主治病证基本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相同。其方以客气司天之气的不同加临主气,共分为6个方剂(辰戌之岁静顺汤、卯酉之岁审平汤、寅申之岁升明汤、丑未之岁备化汤、子午之岁正阳汤、巳亥之岁敷和汤),并根据每一步的客主加临不同又各有加减。6个方剂涵盖所有年份,对中医临床尤其是诊治时气外感及治未病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该书六气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特点作出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六气方剂的组方思路。
1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组方规律
1.1 因时制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对于60年(一甲子)中六气的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将司天之气、主运、在泉之气全面考虑;对客主加临(客气加临主气)后相得与不相得,不相得中主气客气相克逆顺情况以及君相二火加临等情况分别论述,描述了六气的正常及异常情况,明确指出司天之气主上半年气候,在泉之气主下半年气候[2]。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6首方剂主要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如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全年气候寒湿为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于辰戌之岁的静顺汤组方为:白茯苓、木瓜各一两,附子、牛膝(酒浸)各三分,防风、诃子(炮去核)、炙草、炮姜各五钱。其中茯苓健脾利湿,木瓜化湿和胃,附子助阳散寒,牛膝性温主寒湿痿痹,防风苦温胜湿止痛,诃子性温主冷气、心腹胀满,炙甘草性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并调和诸药,炮姜性热、温经止痛,全方用药大多性温味苦,以散寒祛湿为主,正对应辰戌之岁全年寒湿为主的气候特点。
由于每一气的客主加临不同,所呈现的气候特点也不同,所以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针对每一气的客主加临又对主方做了相应的加减。同样如辰戌之年,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风火相加,气候不寒反温,去附子大热之品,加枸杞甘平以滋阴清火。二之气自小满至大暑,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凉燥之气加临在少阴君火上,气候寒热相交,加附子之辛温以抑凉燥之气,加枸杞滋阴清火以清被抑制的火气。三之气自小满至大暑,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天气本应变暖却被寒冷之气所抑制,去附子、干姜之辛热,去木瓜以防酸性携热留恋,加人参助阳,枸杞滋阴,地榆清火,香白芷、生姜辛温以助阳发散。四之气自大暑至秋分,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风气流行,加石榴皮甘酸以助土柔木。五之气自秋分至小暑,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阳气复,民康,依正方。终之气自小雪至大寒,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寒湿交加,去牛膝苦酸、换芍药苦酸平以去水气、利膀胱,加当归甘温,阿胶甘平微温以祛寒。其加减同样针对每一气的气候变化而设,具有规律性。
静顺汤全方主方针对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之政的气候而设,并根据每一气不同的气候特点有所加减,包括其他5首方剂(卯酉之岁审平汤、寅申之岁升明汤、丑未之岁备化汤、子午之岁正阳汤、巳亥之岁敷和汤),同样体现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的因时制宜的治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同其主,亦无犯;异主,则少犯之,是谓四畏。若天气反时,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不可过也”,明确指出要把司天之气的变化与四时寒暑的变化结合起来,知常达变,以药调和,以平为期,这也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因时制方的组方规律。
1.2 阴阳配伍
阴阳配伍是指在遣药组方时,针对主证用药的同时,配伍与之药性相反的中药,针对疾病的复杂病机,起到相反相成的治疗作用[3]。《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又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如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子午之岁上半年热气流行,下半年凉燥之气盛行,全年寒热相交,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的正阳汤针对子午之岁而设。其组方为:白薇、玄参、川芎、桑皮(炙)、当归、芍药、旋覆花、甘草、生姜各五钱。着眼全方,川芎、当归、生姜辛温助火以祛下寒,白薇、玄参味苦为阴以清上火,芍药、甘草、桑白皮酸甘化阴,旋覆花去五脏寒热,桑白皮补虚益气,全方用药升降、寒热相互制约,相反相成,针对上热下寒使机体阴阳在气化中保持动态平衡,上热下寒双双得解,一方而奏全功,体现阴阳配伍。甘草药性甘平,善调阴阳,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的6首方剂中甘草都有应用,更加佐证了组方中阴阳配伍的原则。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通过药食五味的阴阳属性,针对疾病对人体气机的干预调气机,达到人体阴阳之气的动态平衡。
1.3 五行配伍
五行配伍是根据脏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配伍,使脏腑保持平衡状态。在六气中某气当令即出现本气亢盛,人体相应之内脏之气也会亢盛,导致脏腑不和出现病变。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多有体现五行配伍的原则。如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太阴湿土五脏对应脾脏,五行属土;太阳寒水五脏对应肾脏,五行属水。太阴湿土与太阳寒水之气亢盛,根据脏腑的五行属性易导致脾肾病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治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瘟疠盛行,远近咸苦,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椎痛。”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民病的症状同样也以脾肾二脏的病变为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本,肾阴肾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脾肾二脏出现病变多以身重浮肿、肌肉痿弱、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为主。针对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之政的备化汤,全方组方有干木瓜、茯神(去木)各一两,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脐)各三分,干地黄、覆盆子各五钱,甘草一分,生姜三分。其中茯神性平,行水之功多,具有补益心脾的功效。牛膝苦酸主寒湿痿痹,干地黄甘寒补肾填髓、长肌肉,覆盆子甘平主男子肾精衰竭、女子食之有子,皆具有补脾益肾的作用,木瓜入肝,以木克土,从肝治脾,疏肝以补脾,附子,生姜温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组方体现了补脾益肾,培土制水的治疗方法,用药以调脾肾二脏,从而使脏腑保持平衡状态,体现了五行配伍原则。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其他五首方剂同样体现了此组方规律,根据脏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配伍,以达到脏腑阴阳平衡,以平其气。
2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用药规律
2.1 增效减毒
《神农本草经》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称之为“七情”[4]。《神农本草经》概括的中药临证应用的“七情”基本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病遣药用方、加减配伍的认知基础。在组方用药中,多用药性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原则,做到相畏相杀以减轻药物毒性,相须相使以增加中药临证疗效[5]。陈无择的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多应用此用药规律。如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多处使用的有毒药物为附子、半夏,其中附子出现2次,分别为辰戌之岁的静顺汤、丑未之岁的审平汤。半夏出现过2次,分别为寅申之岁升明汤、巳亥之岁敷和汤。在药物七情配伍中,一般使用相畏相杀用以减轻药物毒性。如静顺汤与备化汤中都使用茯苓(备化汤中为茯神)兼制附子之悍,而减轻附子之燥性,避免附子过于温燥伤阴。再如敷和汤与升明汤中皆使用姜减轻半夏的毒性,皆体现了中药配伍中“相畏相杀”以平药性阴阳达到减毒的作用。且方中多有应用如甘草、姜、茯苓固护脾胃的药物,用以固护中焦以达到减毒的作用。在增效方面,多应用相须相使的配伍,如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燥热相和,针对卯酉之岁的审平汤中使用芍药与甘
草酸甘化阴,用以增强芍药滋阴润燥的功效。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全年湿气流行。针对丑未之岁而设的备化汤中使用了茯神与牛膝用以行气利水,茯神健脾利湿,牛膝行善下行,可使体内湿气从下焦排出,增强茯神利水之功效。其他六气方中用药均有使用增效减毒的配伍原则,使组方阴阳协调。
2.2 固护中焦
陈无择在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用药上整体比较灵活,针对每一司天之政的变化所选用的方药组成差异均较大,针对性也较强。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共使用56味中药,对其性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中用药性味以甘温居多,整体偏于甘温补益和甘温发散,且六气方中都有应用甘草、生姜的组合,以起到调理营卫、调和诸药、固护中焦的作用。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6]”首先指出中医学治病顾护“中气”。《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主要脏器。人的生命活动、气血津液的化生与运行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人的形体调养要强调固护脾胃,固护中焦。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同样以此为用药原则,多使用甘温、辛温、补中益气的药物调护脾胃,协调阴阳,体现了天地人之治。
3 小结
6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制方,充分依据《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以及内经中组方用药的原则,处方简洁而灵活。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尚载有10首“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其在整体用药上更注重从调护脾胃入手[7]。而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用药更加灵活规律,在其组方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