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教育”的现状与教学策略

2021-03-29陆和萍吴延慧

电脑与电信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陆和萍 吴延慧

(南通大学信息化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9)

1 引言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确定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手机网民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2]。由此可见,2019年以来,我国数字鸿沟不断缩小,移动互联网应用也保持稳步发展并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基本类型之一,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3]。国务院明确要求教师不仅能在新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而且要能够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4]。因此,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

2 研究背景

2.1 “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特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5]。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教育形式,在教学的融合创新及应用上具有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学习时空多维化、交流互动立体化、学习体验情境化、教学决策数据化等核心特征。相关研究曾提出“互联网+教育”的五个核心要素: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管理模式[6]。“互联网+教育”不是将互联网与教育简单结合的在线教育,而是需要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推动教学变革的效果。

2.2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10~19岁网民占比为13.5%,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在线教育规模达3.42亿,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3.41亿。由于下半年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小学都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虽然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相比有所回落,但较疫情之前(2019年6月)仍增长了1.09亿,行业发展态势良好[7]。《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综合利用新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8]。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渗透,中小学生更青睐轻便且适用于碎片化使用场景的手机或平板,但网络素养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础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为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仅要能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信息、熟练完成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等,同时对于与课程无关的软件和资源能够果断放弃。也就是说,既要能熟练、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而又不被海量信息和无穷无尽的各类新技术、新软件和新资源困扰。因此,如何让中小学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和管理,从而有效发挥教师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主导作用,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难题,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探讨的内容。

3 区域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分析

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去实践。“互联网+”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如何快速构建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库,掌握相关平台和工具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应用非常关键。本研究对本市A区17所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从目前的发展情势来看,“互联网+”与教育的整合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在推进整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

3.1 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9]。调研发现,本市A区中小学教师常规教学基本上是以“PPT课件+实物投影+实物展台”的传统方式,在教学比赛时会尝试一些新的模式,但平时用得较少。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浅层次应用,比如制作PPT课件、上网搜索资源,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或平台与学科进行结合的尝试和探索。培训以讲座或短期进修为主,侧重于操作和技术层面,缺乏如何结合具体学科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将培训中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较难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

3.2 技术与学科融合深度不够

“互联网+教育”涉及各种新兴技术,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仅仅简单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还要能利用新技术与教学各个环节深入融合,实现教学新思路和新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调研显示,本市A区在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体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的了解,认为技术可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缺少对教学本质的关注,把精力放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适应中而忽视了教学设计,对于超过技术范围的驾驭能力较弱。其次,中青年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积极性高、操作熟练,而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已经属于“数字移民”,在开展教学及管理方面要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转变原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不断跨越技术门槛。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使用频率较高,其他学科则比较薄弱。再次,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得到开发,制作效果良好。但是在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教师使用软件后期维护能力欠缺,使用手段比较单一。

3.3 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不强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直观反映出他们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情况。“互联网+”环境下,复杂的媒体开发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可以由专业人员来完成,但是学科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进行在线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并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在线学习[10]。调研显示:首先,教师进行数字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观念上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课件、查找资源、录制微课比较麻烦。其次,区域、学校软件资源建设不足,三通两平台等硬件设备投入较大;还有些学校只注重形式上的软件建设,没有管理人员负责及时更新,导致学习资源比较陈旧。教师获取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案例、示范课例以及优秀课件主要通过网络下载,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再次,目前全区没有统一的资源平台和资源库,迫切需要与教学紧密相连、与学科融合很好、交互性很好、真正对教学有用的实用性资源平台。

在不断出现的信息化浪潮面前,区域中小学校和教师应该跟风还是守旧?如何与原有的教学进行衔接,如何有原则地进行变革和创新,如何让信息技术在区域教育中与时代接轨,能够在课程开发和课堂管理中推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如何让中小学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和管理,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4 区域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策略

“互联网+”推动着基础教育教学的不断变化,涉及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体验等方面[11]。“互联网+”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工具协作备课、课程设计、检查评估学生的学习等。中小学教师实施“互联网+教育”,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体验、开放教学时空、完善教学管理,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智慧教学。

4.1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涵盖了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运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互动交流多的教学环境。

第一,提炼教学目标。“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针对反映新世纪新技术背景下专业知识的新内容[12],中小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提炼教学目标,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第二,变革教学模式。“互联网+”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开放、共享、协作”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讨论和探究,将课堂内容进行无限的延伸。例如,基于微课、慕课开展翻转教学、混合式教学;基于数字化实验室开展虚拟实验、STEAM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13]。第三,拓展教学内容。“互联网+”使得教育的内容也得到极大的拓展,中小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学习,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等现实问题相联系,避免采取针对教材知识点的纯理论讲解式的教学方式[14]。第四,精选教学资源。在“互联网+”课堂教学内外,中小学教师可以收集记录一些能用、好用、方便操作的资源,例如能够与课程教材匹配对接、适合自己专业教学的图片、课件、故事、案例、动画等素材,形成自己的专业资源库。也可以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借助于课程平台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科学分配和实时监测,随时随地共享优质资源。第五,创新教学活动。“互联网+教育”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既需要面向全体又需要针对个体,巧妙设计和管理教师引领、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活动,打造“智慧课堂”。第六,重构教学评价。“互联网+”能够克服传统教育评价的诸多问题,支持综合性、系统化的评价[15]。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存储了大量的教育过程信息,包括教师上课的录像与录音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和反馈,也能为“互联网+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和保障。

4.2 提升教学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AI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依托新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媒体生态不断进化。当前,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对课堂表现进行识别、收集、整理,力度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课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进行智能分析,不仅能够精准把握学习需求,也能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和有趣。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可以尝试运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等为教学搭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还可以开展各种创新学习活动: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学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计性学习,基于3D打印的游戏化学习等形式[16]。

4.3 开放教学时空

“互联网+教育”模式改变了师生的连接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不再受固有的课堂、时间、人数等传统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开放、共享的学习理念,使教育跳出学校的围墙。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资源发展存在着区域和地区等不平衡问题,“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线教学、听课学习、作业考试、答疑互动、辅导提升、教学展示,以及全过程实况跟踪测评和数据自动统计等教学功能。互联网变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线教育平台、在线题库、在线答疑APP等,扩大了教育的覆盖范围,使大规模在线学习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打破了学科之间、学校之间的界限,鼓励中小学教师跨学科、跨学校协作备课,积极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打破了教师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固有组织,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教研共同体,整合区域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逐步形成基于网络协作和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4.4 完善教学管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必然少不了有效的教学管理,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教学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被记录,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为推动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为线上教学提供保障。以直播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按照地域、年龄、兴趣等因素进行数据收集,然后教学技术支持团队针对分析结果再制定详细的策略,从而能够满足在线学生的学习期待。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教学过程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即时确认和提升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5 结语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形态。“互联网+”环境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必将会引起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因此,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加强“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教学、备课以及工作中常见问题,优化教学及教学内容组织和展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升数字素养能力,定期参加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变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树立互联网技术与课程建设、教育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的相关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和改革,广泛汇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教师培训等科学化教育管理方式的尝试、大力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等方式着力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各地区、学校信息化发展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