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前世今生
—— 部分传统剧目考源 (连载)

2021-03-29吴功敏

黄梅戏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乌金桐城陈氏

□ 吴功敏

《乌金记》由安庆桐城历史事件搬上舞台

传统大戏《乌金记》直接搬演于桐城说唱《乌金记》。因为故事发生在桐城,所以又名《桐城奇案》。

《乌金记》剧情梗概:王员外女儿王桂英,自幼许配给秀才李仪春为妻。新婚之夜,强盗雷龙混进新房,盗取乌金、玉镯,杀死李仪春。桐城县官仅凭主观臆断,认为王桂英与王家教书先生周明月通奸而谋杀亲夫,将二人打入死牢。周明月之妻陈氏,为救夫上南京找周的盟兄吴天寿为周伸冤。吴天寿得知周已画押招供翻案无望,便让陈氏到总督衙内悬梁自尽。总督张伯龄慑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无奈受理此案。将桐城县官家眷押入天牢,限期破案。桐城县官只得私下察访,终于在江西瑞昌县捕获雷龙归案。张伯龄判周明月与王桂英结为夫妻, 拜在李仪春母亲名下。

《乌金记》的故事曾是当时桐城的重大新闻

桐城徐庆寿先生所撰资料称:“清乾隆年间,桐城北乡(现大关镇台庄村)王家大屋,有位家财万贯的王子旺员外,生有一女,名叫王桂英。双亲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聘请距此地五六里地的王集周庄秀才周明月为私塾先生。王小姐貌美贤淑,知书达理,二八妙龄,与一河之隔的猴岭李湾书生李官保(仪春)结为伉俪。王小姐出嫁时,其父以传家无价之宝——四块乌金和一对玉镯为其陪嫁。一时惊动四州八县。新婚之夜,盗贼雷龙潜入洞房,借新郎辞客进门之际将其杀害,盗走乌金。次日一大早,王小姐房内寂静无声,公婆上楼,不见了公子,桂英说:‘公子昨晚下楼送客后就没有上楼,我正纳闷呢。’李家人见楼梯步步有血,顿觉大事不好,只见李公子已被杀,倒在房外墙角。李仪春被杀,乌金被盗,李家以为是媳妇桂英勾引奸夫所为,告到县府。桐城知县陈琳仅凭现场周明月的一把折扇主观臆断,盗案当作奸案办,认为王桂英勾结奸夫——她的恩师周明月杀死李仪春。严讯逼供,被屈打成招,王、周被打入死牢。

周明月之妻陈氏(大关镇台庄村牡丹冲陈门大户之女),勤俭贤淑,与丈夫恩爱有加,情深似海,奔走营救。三寸金莲至南京找到丈夫挚友状师吴天寿,哭诉冤情。鉴于死刑已定,问斩在即,吴天寿进退维谷,苦于无计可施。陈氏信誓旦旦,决意刀山火海喊冤情。吴天寿义愤填膺,疾书一百零八张状纸,陈诉真相,痛斥草菅。陈氏女将诉状顶在头上,跪在衙门,逢官遇轿高声喊冤,百姓围观尽诉冤情,万一遇有清官动了恻隐,就有指望救夫君,若无清官来过问,硬闯大堂死命拼。可是人海之中,未见一个青天,“文官见我催轿走,武官见我马加鞭”。中秋之夜,南京城官民同乐,大放花灯,大小衙门七十二道,道道门不关,陈氏女将诉状掖于发际和周身上下,潜入总督府大堂,舍身救夫,悬梁自缢。一说陈氏女潜入总督府,夜半击鼓鸣冤,哭诉冤情。总督张柏龄权衡再三,不愿扯一发而动全身,更是使自己下属亲信桐城县官位难保,自己颜面受损,将陈氏女三番五次轰下大堂,烈女陈氏拼死拼活,冲上大堂,舍身救夫,撞死于总督案前。正当皂隶移尸匿迹之时,吴天寿拦尸闹堂,南京总督张柏龄责令下属桐城知县陈琳复查此案。陈琳不敢违命,县官装扮商人,明察暗访,几经周折,终于在江西瑞昌县将真凶雷龙捕获归案。周明月、王桂英均获释,乌金完璧归赵。桐城知县陈琳慑于众怒难犯,则披麻戴孝,伴护陈氏灵柩回桐城北乡安葬。至此,这一天下奇冤得到了昭雪。

周明月、王桂英的同乡和友人曾欲助失妻的周明月和丧夫的王桂英结为夫妻。对此结局有三个版本:一说南京总督见案情大白,从中牵线,李家失子,收周明月为螟蛉,与王桂英洞房花烛,侍奉二老,并养老送终。一说周王二人牵手伉俪,白头偕老。一说周明月铭感陈氏义烈,更有师生龌龊之嫌,誓不再娶,仍以授业终生。王桂英念李郎罹难,看破红尘,身心俱碎,遁入深山空门,削发为尼,甘同晨钟暮鼓为伴终身。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惊动官府,广为传播的事件,又处于那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后一种传说较为可信。

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将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谋财害命案,编成唱本,到处演唱,至光绪年间形成黄梅戏剧目《乌金记》,被列入传统剧目三十六本大戏之一。但是这一剧本,因鞭挞了桐城县官的胡乱断案,草菅人命,并在唱词中出现痛斥“骂一声桐城县昏庸无才”、“桐城县无法无天忒胆大 ”、“桐城狗官,循私枉法,情理难容”、“知县大人为官不正,屈打成招,冤枉好人”等词句,因而此剧在桐城受到忌讳被禁演,故有“桐城不演《乌金记》”之说,只有少数观众在外地看过此戏,桐城县志亦无记载。1980 年,桐城县黄梅戏剧团公演了这出戏,让桐城人民也看到了这本据实编演家乡人和事的传统戏《乌金记》。看到了这本戏中:屈死无辜陈氏女的贞忠和义烈,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丈夫死罪冤案清白的高贵品质;吴天寿义愤填膺、赤胆无畏,凛然正气的高尚情操;周明月、王桂英的师德、贞洁和师生情谊;旧时桐城县官、南京总督草菅人命、循私枉法的肮脏为官之道。桐城民间流传此桩冤案的,还有其他的版本,但与此说大同小异,只是细节有所添加与删减。

《乌金记》的成就与缺憾

孔夫子旧书网书痴书迷藏书楼,曾拍卖民国时期无名氏毛笔书写的赞美《乌金记》中陈氏与吴天寿高尚品质的书法作品:“桐城有个周明月,妻子陈氏结为婚……这是一本乌金记,留与万古永传名,为女要学陈氏女,身落南京有名人,结交要学吴天寿,救他二人活残生……”孔夫子旧书网三石书屋以200 元价格,出售手写唱本《乌金记传》全册。由此可见,桐城冤案,在民间影响深远,演绎之多、流传之广。

《乌金记》一剧虽然以洗刷清白、昭雪冤案,正义得以伸张而告终,但无辜被杀的李仪春和舍生取义的陈氏,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总督做主将周明月与王桂英结成一对伉俪,这一对曾被污清名的师生,似乎没有表示对冤屈而死的人有丝毫歉疚便欣然允诺,让观众在欣喜之余,顿觉生吞了苍蝇一般,有无尽的遗憾而久久无法释怀。如果换一种结局,可能更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感期待。

《乌金记》是以演唱见长的传统剧目,剧中青衣陈氏与老生吴天寿,动辄几十句甚至近百句的唱段,很吃功夫,功力不逮的演员不敢问津。其中周明月写信及吴天寿观看周明月写给自己书信的唱词,就有近百句。这段唱腔是由慢【平词】开头,转【八板】、【火攻】,再转快【平词】收束。唱腔先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来,随着书信内容的急迫、严重,由【平词】转【八板】,腔少字多、板促调急,节奏越唱越急,再转【火攻】,情绪越唱越激昂,最后在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的情感中以快【平词】结束。扮演吴天寿的潘启才、陈小成等男演员,将这段原本平淡无奇的男【平词】,演唱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韵味醇厚、匠心独运而赢得了同行、观众的追崇学唱。这出戏也因为这段唱腔的魅力而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熟知。

大戏《乌金记》剧本

《珍珠塔》搬演自徽剧的《珍珠塔》

《珍珠塔》是中国清代弹词作品,全称《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作者佚名。主要写的是方卿和陈翠娥之间的爱情故事。先后经弹词艺人周殊士、马如飞等增饰,流传渐广。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年间的周殊士序的刻本。全书叙说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方卿果中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其姑,再与翠娥结亲。《方卿羞姑》一节,讽刺刻薄势利小人入骨三分,摄人心魄,遂盛演不绝。

《珍珠塔》故事源远相传

《珍珠塔》的故事源于湖北襄阳,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 陈王道嫁女的史实,在同里源远相传。故同里设此景点,并称为“珍珠塔”。古时,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明万历八年(1580 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

据《同里志》记载,陈王道(1526—1576),字孟甫,一字敬所,号浩庵,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靳县知县,又补阳信,皆以才能廉慎著两邑,后为邵武守,擢南京监察、御史。相传南都贡院的号房,向蔽以芦席,值风雨如露,士子不堪。

他奏请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爱戴。据说他元配夫人死后,续妻方氏。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的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黄梅戏《珍珠塔》故事梗概:河南省上蔡县秀才方卿的父亲在朝为官,被奸臣所害。为避株连,母子逃回寒窑。母老家穷,方卿奉母命,去襄阳知府姑父家借考银。不料姑母不仅不借,还羞辱他并将他赶出府门。方卿当晚只得借宿在姑妈家花园。被表妹陈翠娥发现,陈翠娥命家人陈仙将他带到绣楼好言劝慰。并将其母陪嫁的宝贝珍珠塔,悄悄放在包裹里让方卿带回。方卿走后,姑父陈善策与陈仙赶至九松亭,将女儿翠娥面许方卿为妻。方卿回家途中遇到大雪冻晕路旁,幸遇世兄毕任显,方卿随其去赴任之地攻读书文,准备来年求取功名。方母出门寻儿未着,无奈在积善庵出家,巧遇陈翠娥,陈翠娥不便与舅母相认,拿出银两委托老尼代为照看。三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化装成游方道士欲给陈翠娥一惊喜,与姑母见面后,再次被姑母羞辱,最后冰释前嫌,一家团圆。

黄梅戏《珍珠塔》与徽剧 《珍珠塔》同中有异

黄梅戏《珍珠塔》与徽剧《珍珠塔》,无论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场次的架构以及唱词的编写,基本一致,个别人物姓名及身世略有差异。例如方卿母亲在黄梅戏里称方母,在徽剧里称她娘家姓氏——杨氏。徽剧里的方卿世兄名毕余庆,黄梅戏名毕任显,徽剧毕余庆将胞妹许配方卿为妻,后毕余庆胞妹与陈翠娥以姐妹相称,不分大小同嫁方卿,黄梅戏则没有这个情节。徽剧里陈家的管家陈宣,早先是方家的管家名方宣,方家败落后,被陈家收留改名陈宣。而在黄梅戏里此人物名陈仙,可能是陈宣的讹音,没有由方家流落到陈家的经历。徽剧里陈翠娥的丫鬟翠碧,由方卿姑父做主嫁于方卿为妾。而黄梅戏《珍珠塔》里没有这个情节,陈翠娥的贴身丫鬟戏份很少,是一个有具体身份而没有具体姓名的龙套角色。

黄梅戏《珍珠塔》的推陈出新

黄梅戏《珍珠塔》虽源出徽剧的《珍珠塔》,但黄梅戏在移植徽剧的过程中,显然做了去芜存菁的推陈出新。删减了与方卿坎坷经历及方卿陈翠娥爱情故事没有关联的一些情节与人物。剔除了将陈翠娥与毕余庆胞妹,不分大小以姐妹相称,同嫁方卿以及将陈翠娥贴身丫鬟翠碧,嫁于方卿为妾的所谓“为官三妻四妾不为多”,女人如同私有财产,可以随意送人的桥段。黄梅戏搬演此剧时的清代,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黄梅戏艺人敏感地触摸到了即将变革的时代脉搏,剧中将穷人、女人视为草芥,践踏穷人、女人人格尊严的情节,被他们当成封建糟粕予以删除,曲折地反映了黄梅戏艺人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不满与鞭挞,充分显示了黄梅戏艺人爱憎分明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锡剧、越剧等剧种的《珍珠塔》一剧中,方卿得中状元后,假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姑母的一场戏,十分精彩,是《珍珠塔》的重点场次,也是最出彩的一场戏。方卿本意是去试探姑母,希冀姑母有所改变。谁知姑母看见方卿道士打扮,不仅未有丝毫收敛,还变本加厉,恶语相加,尖酸刻薄,方卿这才借唱道情讽刺羞辱姑母。先前,姑母不念骨肉亲情,对有恩于自己的胞兄一家的冤屈悲惨遭遇,不仅不同情、不帮助,还嫌贫爱富、六亲不认、落井下石。几年以后,还不思悔改,依然如故地歧视、冷落、羞辱自己的亲侄儿。观众对这种忘恩负义的势力小人恨之入骨,如果这种人不受到批判、惩罚,观众会愤而离席的。所以方卿羞讽其姑的桥段,实在是为观众找到了一个愤怒情绪的宣泄口,借方卿之口,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地将天下如姑母这等嫌贫爱富、无情无义、以怨报德、落井下石、刻薄狠毒的势力小人,进行无情地揭露、鞭笞、嘲讽,让正义得以昭彰,观众始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徽剧与黄梅戏《珍珠塔》的遗珠之憾

徽剧与黄梅戏《珍珠塔》没有“羞姑”这场戏,剧中类似这样的情节,也是内容单薄、轻描淡写,没有方卿借道情巧妙地羞讽其姑的精彩描写,让人感到遗憾。致使这出戏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打了折扣。

大戏《珍珠塔》剧本 徽剧《珍珠塔》剧本

黄梅戏《山伯访友》是青阳腔《同窗记》的通俗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最早分为上下两本演出。上本名《下天台》,写王母寿诞,金童玉女相调,王母大怒,罚令下凡,男为梁山伯,女为祝英台,七世不得团圆。《上天台》写二人死后同时归天。

后来演出本则简化为从祝公训女起,包括《窖红绫》《凉亭结拜》《打枣》《送友》《访友》《描药方》《哭坟》《归天》为止。黄梅戏进城以后,此剧简化到从《送友》开始,之前情节一律删除。故名《山伯访友》。其显著特点:一是在楼台会中, 双方用一百四十多句【花腔对板】倒叙他俩从结拜、攻书到分别的全部往事;二是在“描药”中, 祝英台开出的十味药方的唱词,全部用【阴司腔】演唱,旋律十分别致。黄梅戏《山伯访友》和楚剧《梁祝》,看来都是同根同源,上承青阳腔的《同窗记》。在明代青阳腔刊本中只有零出,而无全本。如《徽池雅调》中,有《英伯相约回家》《山伯赛槐荫分别》;《尧天乐》有《河梁分袂》;《摘锦奇音》有《山伯千里期约》;《时调青昆》有《山伯访友》和《英台自叹》。这些单出,无疑都是青阳腔遗存,它们在黄梅戏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印。而《英伯相约回家》一出,乃是完全袭承了古本南戏《祝英台记》的送别。仅仅只将其中较为典雅的曲词删除,为适应滚调唱法而将其中“诗白”全部改为曲唱,这就为地方戏移植青阳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黄梅戏在移植青阳腔《同窗记》的过程中,做了地域化、通俗化、剧种个性化的曲、白处理,增加了一些俚俗元素。尤其是《楼台会》中,祝英台以细弱碎步,袅袅婷婷、缱绻娇羞的女儿身拜见梁山伯。惊见姿态婀娜、端庄秀美的祝英台,梁山伯恍若梦境,当年同窗共读时的美好时光翩然掠过眼前。二人执手泪眼相望,相思之情喷涌而出,悲喜交集地诉说衷肠。梁山伯祝英台一百四十句的对唱,是用【彩腔对板】诠释的。唱词通俗质朴、明白晓畅、情意缱绻、直抒胸臆。最具特色、也最为人称道的是一百四十句唱词,全都是一句唱词,梁祝二人各唱半句,例如:

(祝)我二人叙起来美是不美,

(祝英台以【迈腔】引出二人对唱)

(以下对唱为【彩腔对板】)

(梁)江中水

(祝)亲不亲

(梁)你我是故乡人

(祝)相邻会相邻

(梁)一见十分喜

(祝)二人凉亭

(梁)来结拜

(祝)犹如同娘

(梁)共母生

(祝)哥叫四九

(梁)回家转

(祝)弟叫人心

(梁)转回家门

(祝)二人上了

(梁)高头马

(祝)马上催鞭

(梁)朝向前行(以下对唱略)

二人各唱半句唱词,既显示黄梅戏别具一格的表述方式,又凸显梁祝二人心有灵犀、情深似海、不能分割的深厚情谊。

《楼台会》另一段梁祝对唱:

(梁)贤妹妹(来)我想你神思恍惚饮食废,

(祝)梁哥哥(来)我想你梦中泪湿锦绣被。

(梁)贤妹妹(来)我想你身外之物都丢弃,

(祝)梁哥哥(来)我想你一往情深难自禁。

(梁)贤妹妹(来)我想你风筝断线飘天际,

(祝)梁哥哥(来)我想你鸟入樊笼不能飞。

(梁)贤妹妹(来)我想你哪日不想到夜里

(祝)梁哥哥(来)我想你哪夜不想到鸡啼。

(梁)我想你(来)肝肠断,

(祝)我想你(来)常落泪。

(梁)你想我(来)我想你

(祝)今生难成连理枝。

梁祝的对唱,缠绵悱恻、抒情婉转,极具草根口语化特点。唱词通俗得好像不是出自饱读诗书的梁山伯祝英台之口,而是市井草民之间的情感倾诉,民歌的痕迹闪烁其间,唱词特点,与黄梅戏草根属性十分契合。唱词本已让人心生悲戚、长吁短叹,演员悲痛欲绝、声泪俱下的演绎,更是感动着无数观众。每每演至此,观众席已是唏嘘一片、泣不成声。

《山伯访友》“描药”中,祝英台声声含泪、字字泣血,沉郁幽咽、古雅曼妙、低回婉转的【阴司腔】,让观众沉浸在悲剧的氛围中,难以自拔。

(唱词)

一要老龙头上角

二要凤凰尾上(的)浓浆

三要蚊虫肝和胆

四要蚂蟥腹内(的)肝肠 腹内肝肠

五要无风自动草 哪里找我的好梁兄 梁兄哥 啊 哎

六要六月炎天 瓦上(的)浓霜 瓦上浓霜

七要仙姑头上发

八要八十婆婆乳上的浓浆

九要千年陈腊酒 哪里有我的好梁兄 梁兄哥 啊 哎

十要万年不老的生姜 不老的生姜。

十味药草无一样

怕只怕我的好梁兄 梁兄哥 啊 哎

命不久长。

黄梅戏的【阴司腔】,源于青阳腔的唱腔,几乎没做改造直接搬用,黄梅戏与青阳腔渊源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祝英台开出的十味药方,世间绝无,梁山伯相思成疾,无药可治。可想而知,祝英台在描药方时,是何等的哀怨凄绝。“描药”唱词内容,用【阴司腔】来演绎,十分贴切,那种绝望至极、欲说还休、绵绵不绝的韵律感、悲怆感,直抵胸臆,强烈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令人既悲伤不已又欲罢不能。这出源于青阳腔,又有别于青阳腔,具有安庆地域特点、浓郁黄梅戏韵味的《山伯访友》,一直活跃在黄梅戏舞台,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

大戏《山伯访友》剧本 青阳腔《同窗记·山伯访友》剧本

结 语

从为黄梅戏传统剧目输送过大量营养源头剧目的觅踪溯源,从举例、比较、分析传统剧目与源头剧目之间的异、同,移植改编的方法、途径,移植改编后的传统剧目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再结合黄梅戏剧种从清乾隆年间至20 世纪50 年代初,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无所有到拥有百余本传统剧目,百余种传统声腔,百余个演出班社,百余名成就卓著的各行当好佬等要素,进行深入走访、搜集、爬梳、整理、总结,再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比较、分析、归纳、阐述、论证,从而进一步把握了黄梅戏的胚胎基因深深植根于安庆地区广袤丰饶灵山秀水中的轨迹与概貌。

(完)

猜你喜欢

乌金桐城陈氏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乌金
义宁陈氏家风
称金块
乌金的世界
——探访煤炭博物馆
陈远
林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的保护与开发
新动能 新智汇 新产业——新密由“乌金之乡”到“智造之城”的嬗变
安徽桐城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