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一方水土 好一派乡音
—— 滋养黄梅戏的生态环境

2021-03-29王秋贵

黄梅戏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皖江太平天国安庆

□ 王秋贵

黄梅戏是以皖江地区民歌为基调,用安庆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

探讨地方戏的艺术元素,不能不了解她形成和流行区域的地理、经济、社会、人文诸条件。当然,也不可局限于一隅,还应顾及其周边环境,更要注重整体社会氛围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探讨地方戏的艺术元素,不能不考察她所使用的方言和乡音。黄梅戏正是用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方言乡音来演唱的。她的“小白”使用皖江方言,各县艺人多以本县方言为基础,但也都是尽力向安庆话靠拢。“韵白”与唱腔的发声吐字,是继承徽调的传统,而从徽调到京剧的传统韵白,原本还是以皖江方言乡音为基础的“安庆官话”。

黄梅戏为什么生于安庆,成长于安庆,又从安庆唱响,由安庆人唱红?这一方水土何以有这般营养?基于上述认识,我把眼光放开一些,使用了“皖江地区”、“皖江文化”的概念,而且不能不顾及鄂、赣乃至江、浙、闽、粤、湘等周边地区。

一方水土滋养开放包容的皖江文化

万里长江滚滚西来,过了九江,再往东就进入皖江地区。安徽省简称“皖”。

之所以叫皖江地区,是因为皖河与长江在这里交汇:发源于岳西黄梅尖的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尖的潜水,发源于岳西黄毛尖的皖水,三条大河流经岳西、太湖、潜山,至怀宁境内汇成皖河,一路向东,到安庆市西郊南注入江。

大别山南麓,还涌出无数条清泉小溪,攒聚成许多河流,西起宿松,东到枞阳,较大的有:二郎河、凉亭河、华阳河、新坝河、宝塔河、北中河、牛镇河、南阳河、寺前河、沙河、石潭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人形河、柏年河、横埠河、罗昌河、汤沟等等。众多河流在江北岸汇成湖泊,自西至东约四百里地段,错落地排列着: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大赛湖、栏家湖、武昌湖、青草湖、焦赛湖、七里湖、八里湖、石塘湖、破罡湖、嬉子湖、菜子湖、三鸦寺湖、白泽湖、白兔湖、白荡湖、陈瑶湖、沙湖等,大小二十余座湖泊,都直接或间接与长江连通。

江南,从东至到马鞍山,又有从九华山、黄山等皖南诸山北麓流出的黄湓河、前河、龙泉河、秋浦河、龙舒河、白洋河、九华河、唐田河、七星河、青通河、清溪河、荻港河、顺安河、水阳河、华阳河、青弋江、水阳江、雨山河、洋河、采石河等,以及升金湖、七里湖、南漪湖、石臼湖等,也都向长江交汇。(以上地理概述,参阅1972 年3 月安徽省民政劳动局编《安徽省地图》〈内部用图〉。)

江南的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与江北的安庆(均含所辖各县),都是河、湖通江的地理形势,习惯上把这一带(即安徽境内的长江两岸)合称为皖江地区。

皖江地区的地势,江北是北高南低:北部即大别山区,中部多丘陵,南部临江多平畈和沙洲。其间河道纵横,湖泊星布,基本地貌称为“三山六水一分田”。江南则反过来,是南高北低,犹如江北地势的倒影,大体上也是“三山六水一分田”。

皖江地区往东辐射到江苏,往南辐射到宣州、徽州,与浙、赣相邻;向北辐射到巢湖、和县、庐江、合肥、舒城、霍山等地。西边,江南的东至县与江西的彭泽县接壤;江北的宿松县,南部临江诸乡镇与江西的九江、湖口、彭泽隔江相望;宿松西部的平畈、丘陵和山区与湖北的黄梅、蕲春县接壤。太湖县的北部西边、岳西县的西边,也与湖北英山县相邻。赣北和鄂东南诸县与皖江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交往都很密切。

这一带也是江西武宁采茶戏、湖北黄梅采茶戏和安徽黄梅戏的流行区。

上图:清-民国时期安徽安庆黄梅戏、江西武宁采茶戏、湖北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图(王竞绘)

皖江地区这些河流、湖泊,线面相错,交织如网,以长江为主干,形成贯东西、连南北,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这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在没有机动交通工具的时代,这张庞大的黄金水网,把绵亘于皖、鄂、豫之间,原可能封闭的大别山,同外界沟通了。丰富的山货从这里源源流出,东下金陵、扬州,西上九江、汉口,南连鄱阳湖往江西、两广。湖广、苏杭的“南货”,淮北的官盐,也由此转运。本地区的“漕运”(封建社会向朝廷输送粮赋贡品)则是顺江而下,转入大运河经扬州北上。

作为江、湖、河三水枢纽的安庆,它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战略地位都不言而喻。

有清一代,这里是安徽巡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安庆府、怀宁县五大衙门集中的城市,又是各方文人游学、商贾贸易的集散地。城内设有徽州、泾县、旌德、湖广、八旗奉直、江苏、元宁、湖南、湖北、浙江、河南、两广、江西、福建等会馆14 所。安庆往西约40 公里的怀宁县石牌镇,则是大别山区通过皖河水系连通长江的重要枢纽,这个不到3 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居然也有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徽州和宛陵6 所会馆。皖江地区商贸之繁盛,文化交流之畅达,由此可见。

太平岁月的经济生产与商贸便利固然显而易见,就是战乱年代,这地理优势给皖江地区带来的也是破坏与建设交替,灾难与机遇并存。远的且不说,自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安庆,到咸丰十一年(1861)清军复夺安庆,皖江地区成为两军拉锯式战场,历时9年之久,固然遭受了战争破坏,却也为它创造了特殊机遇,因为它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攻、防门户,双方都要以此为根据地,以图进攻或守护。

关于安庆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性,曾国藩在他呈报朝廷的奏折中,就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强调:“下游安徽省所属之安庆府等处”“北为豫省屏藩,南为浙、苏保障”。1又称,“就近处数省而论,则安徽军务最为吃重,江西次之,福建又次之。”2在筹划收复南京的策略时,则强调要先“求立脚之根本”。3

曾国藩所谓“求立脚之根本”,那根本之地就是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求根本的举措就是稳定社会,发展经济,造办军火,以保障前方军队的供给。

惟其如此,战争的敌对两方在占领皖江后,都十分注重且立即着手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太平军于1853年3 月攻克安庆,5 月占池州,12 月入庐州,便以皖江地区为拱卫南京的重要根据地。此后数年间,下皖南,进江西,征湖北,都是从皖江地区供应军需。这期间,石达开主持“安庆易制”,改府为郡,设乡官,建立各级政治社会组织;规定佃户不交租、不上税,正常征收钱粮不按户口而按田亩,这就保护了无地和地少的农民利益。而按田亩征收的税额也都低于此前清政府的征额。

安庆博物馆藏有两件文物,可以证实太平天国在安庆实行政制和激励经济的一斑:

甲 太平天国良民牌(图片来源:“皖江文化”微信群怀宁夏筱翊。)

【释文】太平天国良民牌

安徽省安庆郡桐城县东门南乡羔军润涧堡距城九十里

【印文】太平天国殿前贰拾壹检点

【注】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 年。

此件表明:(一)太平天国实行的行政区划,改府为郡,县、乡仍旧,保、甲分别称军、营。(二)太平天国的户籍简约、明白,而管理又比较宽松。户主朱浣增,有祖父母、父母、身(户主本人)与妻、儿与媳、弟与弟妇、孙与孙媳,12 口成年人,五世同堂。另有兄与嫂,伯父与伯母,叔父与叔婶,三家分户,故“共搃四户”,而只需办理一份“良民牌”。(三)仅户主写有姓名年龄(朱浣增六十三岁),子名三喜,其妻和儿媳写姓氏,其余成员只写与户主的关系,连名字都不注明,而且未成年人概不录入。可见这种“良民牌”,只作户籍登记、统计备案用,当局并不担心人口流失;据此也可从一个侧面推知:太平天国征收税、粮,不需按照户籍人口计数,而是按田亩征收。

乙 太平天国批文(图片来源:“皖江文化”微信群怀宁夏筱翊。)

【释文】(按:原文无标点,以红圈为句读,今增标点)

中军怀宁县后营二营中营后子民朱物令、玉桂禀为遵凭报期开榨事

殿前丞相掌理安省油盐事务元臣黄批:据尔禀称,现于四月十五日开榨,有时打时歇,云及多股,恐有负累等情。

本丞相今已览悉矣。但现下菜子颇属充盈,正当开榨打油之候,焉能停榨不打。之事凡有客榨,税油一样抽取。既然多股,仰尔与物令斟酌照股抽取,按连开榨,不得停工歇榨。所有应纳税油,必须按期送赴,来省呈录,切勿延误,以免着人催取可也。此批

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四月 日批

【注】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即清咸丰九年(1859)。

此件是太平天国负责安徽省农工商事务的殿前丞相(姓黄)的批文,事由是怀宁县农村朱物令和朱玉桂二人开油坊,因油菜籽成熟,要求开榨经营。二人担心当局按产量计税,多产多收,自己的赚头就少了(“恐有负累”),所以强调“时打时歇”,而且是多人多股经营。批文则明确表示:今年油菜丰收,“菜子颇属充盈”,正是需要加紧生产的时候,人家送来菜籽(客榨),你们就打,“不得停工歇榨”。至于抽税,都按既定标准(“税油一样抽取”),即按股定量,还请股东自己“斟酌”,不会多打多收。你们只要按期、按股缴纳,别让我们派人上门催收,就行了(“以免着人催取可也”)——批文语意明白,而语气平和,态度还很客气(“仰尔与物令斟酌照股抽取”),可见其税收政策宽松,旨在激励,注重民生。

太平天国占据安庆期间,鼓励生产,发展经济,重视文化,见诸文献记载的还有:

1854 年,太平天国在安庆举行安徽“乡试”开科取士,应试者27 县(含江南、江北),中试(举人)者750 名。

1855 年,安庆余良卿膏药店开张。

同年,太平军在安庆开办军工,制造铁炮——1972 年10 月,安庆出土太平天国铁炮6 尊,其中2尊炮身铸铭文“安徽造”三字;另4 尊铭文为“太平圣炮乙荣五年安徽省造”十二字4——太平天国纪年也用天干地支,但将“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乙荣”即“乙卯”,是太平天国五年,于清廷则为咸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855 年。

1856 年,在安庆、彭泽、南康等地开设船厂。

1857 年农历3 月,所属各县开“童子试”,录取文武秀才;4 月又举行安徽“乡试”,录取文武举人。

……

由此看来,太平天国非常重视皖江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而且相关政策都比较宽松。太平天国的文化“天平”,是向普通老百姓倾斜的,他们的科举考试(包括录取秀才的童子试、录取举人的乡试,和录取状元榜眼探花的会试),参考资格就完全打破了封建规范,“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中者无定额,亦不论门第出身”,取中即为秀才、举人、状元等。对于人才的选拔,除了考试外,还有“招贤”政策:

贼于科举外,又有招贤之制。窃踞郡县暨剧贼行兵所至之地,皆署榜于所居门墙及伪官衙前,由招贤而悬示于榜。其略曰:

体国经野,致治必在于兴学(贤);幼学壮行,怀才必期于见用。况值天命维新之际,正属人文蔚起之时。天朝任官惟贤,需材孔亟。凡属武达文通之彦,久列于朝,专家曲艺之流,不遗于野。但恐采访难周,搜罗未徧,抱璞者耻于自献,徒韫椟而深藏;怀珠者虑其暗投,亦韬光而不市。当知天朝见贤即用,望治维殷,勿以自荐为可羞,即宜乘时而利见。倘有一技之长,仰即报名投效,自贡所长,或由管长具禀,保荐入朝,量才录用。家口厚给资粮,不致失所,俾免内顾之忧,以慰从公之志。(以上引文均见清张德坚编纂《贼情汇纂》卷三《伪科目》。据盋山精舍壬申〈同治十一年,1872〉十一月印本。此书是张德坚等通过审讯俘虏,调查百姓,化装深入太平军占领区侦察,所获情报的汇编,送呈曾国藩等清军将领,供其了解敌情和决策参考。)

从晚清至民国,关于太平天国的记录,包括官修县志和文人笔记,基本上都是带着官方偏见的一面之词,称太平军为“粤逆”“粤匪”“贼”。如,民国四年版《怀宁县志》卷七《蠲赈》,竟然援引曾国藩、乔松年于同治四年(1865)奏称:“安徽省被扰各州县”,“户口流亡,田地荒芜,耕种失时”。实际上此时清军复夺安庆已有4 年了,他们却把清军反攻并围困安庆之后的恶果,统统归罪于太平军。

上引《贼情汇纂·伪科目》就无意中透露了实情,承认太平军“未若张献忠之屠戮满城,驱赶江流”。就是这本《潜山县志》,卷十二《兵事》,记录咸丰三年(1953)太平军占领安庆时,不仅并无扰民之举,反倒是没遇到任何抵抗:

咸丰三年正月十七日,粤匪破安庆。时众号百万,舳舻相接,旌旗蔽江。先数日,两江总督陆建瀛船达江岸,旋即扬帆直下。至是,贼来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那时逃避太平军,甚至组织抵抗太平军的,也有人在,但都是地方豪绅或正统的封建文人,而且是逃向和活动于深山,如写了《皖樵纪实》的潜山天堂(今属岳西)人储枝芙。也毋庸讳言,两军交战时呈“拉锯式”,破坏是都有的,但罪过不在太平军一方。而且,如前所述,由于皖江地区的特殊地位,它对于拱卫和攻取天京(南京)的重要作用,双方都急于稳固政权,建立根据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破坏与机遇是并存的。

1861 年,清军复夺安庆之后。曾国藩为进军南京,在这里创建安庆内军械所,造火炮,造轮船,使安庆成为我国近代工业(也是军工)起步之地。第二年就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机械动力船——“黄鹄号”小火轮。

此后,1875 年开设我省第一个电报局,又于1889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话机。

当然,因为晚清朝政的腐败,这个地理优势也招致帝国主义的垂涎,遭遇了外敌的欺凌: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把安庆开为停泊港;二十八年(1902),中英《通商条约》又辟之为商埠。5而这种屈辱条约也反证了安庆的经济地位。

由此联想到,黄梅戏前辈艺人数代传承的,关于黄梅戏正本戏出现时代的说法:

老艺人胡玉庭说:“我的师祖蔡尚贤告诉我,清代咸丰时(1815—1861)才有整本戏出现。”但也有人认为本戏产生在咸丰以前。(陆洪非编著《黄梅戏源流》第26 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年9 月第1 版。蔡尚贤,疑为蔡仲贤之误,但原文如此姑照录。)

由此,又联想到一份文献记录:晚清宿松廪生张际和《仙田纪事》述及,咸丰七年,清军将领多隆阿,为引诱太平军进入他设好的伏击圈,就召集武将、文吏看戏——

多在军有机密,辄喜作伎舞,以眩乱贼谋。一日,闻贼来甚众,佯不设备,于城内民房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翌日方归。忽报公破贼,观剧者皆不知之。特十一月冬至日也。(民国十年版《宿松县志》卷二十七《武备志·兵事》。按:花鼓戏、采茶戏、二高腔、黄梅调,都是黄梅戏的曾用名。)

这段记录,虽然主旨在于颂扬多隆阿的战略战术,却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文化、戏曲活动的信息:(一)能在一日之内招募或拼凑起一个戏班,可见在县城内或近郊就有现成的戏曲班社,或有很多戏曲演员。(二)这个戏班能作通宵演出,至少得演2 本正本戏外加“插戏”,可见其人数不少,行当齐全,阵容很强,擅演剧目很多。

这使我更加相信,在咸丰时期,更可能还在咸丰之前,黄梅戏就已经拥有了相当丰富的正本戏剧目。

皖江地区网络式水道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自然也为文化艺术的交流、融汇,创造着条件。就艺术风格而论,山林丘壑之风,江湖原野之风,自西而下的荆楚之风,由东而上的吴越之风,南来的两广风,北至的黄淮风,便常常在这一带会合,交流,互相碰撞,相互影响,又接受这一方水土的洗礼,接受这一方水土的滋润和改造。

丰富多彩的艺术汇聚,频繁广泛的艺术交流,也成就了这一方水土广博的胸襟和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使皖江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丰富多彩的皖江民间音乐和戏曲艺术

皖江民间歌曲演唱,故事说唱,民间歌舞,器乐演奏,歌谣传诵等等,自古就蔚然成风,流传下来的民歌、民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种类纷繁。明代冯梦龙编辑的民歌集《山歌》(又名《童痴二弄》)卷十题名为“桐城时兴歌”, 收录“桐城歌”24 支,其中七言五句式山歌23 支,六句式的1 支。

冯梦龙《山歌》卷十《桐城时兴歌》书影。邢济霖供图

1980 年,安庆地区文化局和文联,汇编各县(包括江南的东至、贵池)征集的民歌、民乐、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音乐,并油印成册,入选的就有500 来首。

如此丰富的歌谣、说唱、音乐和歌舞资源,为民间娱乐和民俗活动提供了大量文化艺术素材。与其他农耕地区一样,皖江地区民间的春祈秋报赛社,多神信仰的庙会,物产交易的乡村集市,以及节庆、喜庆活动中,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如康熙六十年版《安庆府志·民事志·风俗》所记,那时安庆民间元宵灯会,既有多种多的样花灯,又有“假面俳优之戏”:

元宵,街市悬放花灯。其名有鳌山、走马之类。又制为龙灯,大数丈,明炬环绕。或装俳优假面之戏,鼓乐喧沓,老幼追逐,为乐达旦。又制抬阁灯、船灯,颇为工巧。

上图:康熙版《安庆府志》卷六《民事志·风俗》

道光版《宿松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也有民间戏曲活动的记录:

二月二日,福德神诞日,城市徵优演剧,积月兼旬。城隍诞辰亦然。费繇廛肆,工贾病之。

五花八门的赛社、庙会、灯会等民俗娱乐活动,正是孕育戏曲艺术的温床,而叙事歌谣和故事说唱,又为戏曲艺术生产提供了大量素材。

皖江地区素有创作叙事长歌的传统。东汉末年,这里就产生了长篇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歌唱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的爱情故事,为五言诗,共有357 句,1785 字,世称“古今第一长诗”。古庐江府治所,就在今安庆市潜山县境,焦刘合墓在县城东南不远处,今属怀宁县小市镇。

皖江地区还长期流传着歌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山歌,我手边现存较完整的就有两种:一种是“五、五、七、五”四句式,唱[十二时辰调]的《山伯访友歌》(宿松司国庆搜集,合刘普高、高桃园、高金枝、朱学英4 位老农所唱,共集得123 段,492 句,2706 字;比《孔雀东南飞》多135 句,921 字);另一种为七言五句式,唱[祝英台调]的《祝英台山歌》。(我曾借阅并拍了照片又原文记录了宿松司国庆搜集、项多英老人收藏的抄本,有356 段,1780 句,12460 字;比《孔雀东南飞》多1423 句,10675 字。另,安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收藏有手抄残本。)黄梅戏前辈艺人据此改编为正本戏《山伯访友》,其人物设置,故事情节,与宿松的《祝英台山歌》完全一致,许多唱词也是把歌词稍加变动以适合黄梅戏演唱,却与湖北黄梅县的《梁祝山歌》差别很大,有的甚至大相径庭。6

上图: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藏《梁祝山歌》民间抄本(选页)

皖江地区的说唱艺术形式有胡琴书、大鼓书、弹词、道情等,还有“围鼓坐唱”“罗汉桩”“抵板凳头子”等业余性自由聚集的演唱形式。

安庆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收藏的民间叙事性民歌和说唱手抄本,除《梁祝山歌》外,还有《凤灯(风筝)记》《茶花歌》《孟姜女过关》等多种。其中根据本地发生的真人真事编创的宿松《宋有歌》(抄本末页尾署“大清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仲冬月抄立 周朝栋字”),叙宿松县大赛湖五湖霸强霸渔权,设“官棚”看守,不许渔民下湖捕鱼。宋有率渔民夜袭并火烧“官棚”,夺回渔具。湖霸勾结官府,逮宋有入狱。最后是宋母到南京告状,巧遇乾隆皇帝下江南,才得平反冤狱。

又有两本太湖《状师记》(亦名《讼师记》,其中一抄本署“太湖汪景云记,光绪叶平换、叶长青抄”),述乾隆年间太湖县一件争夺坟山案,贡生蔡岐明路见不平代写讼词,反遭诬陷,最后是到北京告御状才得伸冤。黄梅戏艺人根据这个案件(或说唱本)编成正本戏《讼词记》演出——上海《申报》1934 年11 月18 日22121 号第18 页“业余娱乐”栏目载署名“绍康”的《黄梅调》文中就有这样的记录:

正戏中之“讼词记”“乌金记”及插戏中关于余老四、蔡鸣凤的事情,据说真确有其事,确有其人,确有其地。如“讼词记”中的故事发生在太湖,后来打官司打到安庆,南京,北京。“乌金记”中两个强盗据说是在江西瑞昌县中捉到的。“余老四过盖岭”,所谓盖岭是宿松和黄梅交界的一座山,是余老四从太湖回家要经过的一条路。据说余老四在太湖和张二妹“相好”,至今太湖人还认为不大名誉,太湖的某些地方还禁演这种关于余老四的戏的。由此可见“黄梅调”地方色彩的浓厚。

【注】“盖岭”,系“界岭”之误,方言“界”读如“盖”。

黄梅戏《乌金记》所演的故事,原本是发生在清乾隆五十三年,到嘉庆三年才侦破的桐城县一桩盗劫杀人案。今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还收藏有“宿邑贺氏”(宿松县一位姓贺的人)手抄说唱本,其人物、地点、故事情节,都与同名传统黄梅戏本完全相同。

上图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藏本。左、中:《乌金记》民间说唱抄本选页 / 右:宿松《宋有歌》抄本末页。

这些原创性叙事歌谣和说唱故事作品的陆续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皖江地区民间文化底蕴有多么丰厚,皖江民间艺术家们的创造力有多么旺盛。

黄梅戏的剧目来源当然不只于此。据班友书、陆洪非、王兆乾等前辈戏曲家考证,黄梅戏的大小剧目,也有很多直接取材、移植、改编自高腔、徽调等其他剧种。

明代,这一带城乡就已流行余姚腔、弋阳腔、昆曲、青阳腔(高腔)等声腔剧种以及傩戏、目连戏等古老戏曲,并且渗透到灯会、赛社等民俗活动之中。如,怀宁县的“牛灯”,至今仍然唱高腔;岳西民间灯会、节庆、喜庆活动中唱高腔的节目更多。

明末清初,安庆及附近的枞阳、怀宁(石牌)一带又产生了吹腔、拨子、二簧等新腔,通称“安庆二簧”,顺江而下,东传到南京、扬州,以致南京人盛赞“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 ;7扬州人又称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8

皖江地区素称戏剧之乡,仅《皖优谱》实录清代安徽艺人177 名中,注明“皖江”“皖人”及籍贯为安庆与所属县的,有106 名,占61.28%。怪不得清代戏曲界就有“无石不成班”之说。9

(上图:原版《皖优谱》: 封面〈左〉版权页〈中〉第八页《引论》中关于“皖上乡村草台小戏”〈右〉)

《扬州画舫录》还记载了两位安庆人分别在北京和扬州“合京、秦二腔”的事:

(一)“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而曩之宜庆、萃庆、集庆遂淹没不彰。”

(二)“郡城(扬州)自江鹤亭(徽商)征本地乱弹,名‘春台’……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如《滚楼》《抱孩子》《卖饽饽》《送枕头》之类,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

到潜山人程长庚就完成了这一融汇,形成了京剧——“咸同之交,徽人程长庚于湖广调中精求所以调声运气之法,一唱三叹,听之使人荡气娱神,世称京二黄。” “乃镕昆、弋声容于皮黄中,匠心独造,遂成大观。”“盖行腔使气,用纯粹之安徽音,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凌厉无前”。10

因为从高朗亭、郝天秀到程长庚等艺坛领袖都是皖江地区人,他们的演出、教学“用纯粹之安徽音”,以致皖江方言直接影响了徽调和京剧韵白与唱腔的吐字发音,并且代代相传,使得许多皖江方言乡音成为徽、京发声的规范,至今在京剧传统剧目演出中依然随处可以听到。后来黄梅戏的韵白完全继承徽调、京剧这种饱含着皖江乡音的传统,也就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又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今仍然见诸于世的第一部京戏演出剧本选集刻本《梨园集成》,就出自安庆倒扒狮街竹友斋。《梨园集成》主编者是清同治年间曾任江南提督的李世忠,总校刊为怀宁人王贺成。全书共收大小剧目48 种,分为24 册,两函套装,于光绪四年(1878)编成,光绪六年(1880)印行,“版存安省倒扒狮竹友斋”。(参阅《现知安庆最早的戏曲剧本选集刻本》,载《黄梅戏艺术》2020 年第3 期。)

上图: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双红堂本《梨园集成》书影。(邢济霖供图)

徽班唱出去了,唱到了京城,唱进了皇宫。徽调发展为京剧,又唱得全国走红了。由此一来,她也渐渐被上流社会改造,提高,变得典雅、高贵,讲究排场、华丽,从“花部乱弹”晋升为阳春白雪、高台大戏了。于是,在她的老家,终日柴米油盐,年年割麦插禾的普通平民百姓,就玩不起,也高攀不上了。

习惯于苦中作乐也不可须臾无乐的平民百姓,便又在灯会社火里去搜寻,在乘凉瓜架,闲话桑麻时,歌歌采茶,打打连厢,唱唱胡琴书,说说大鼓书,抵抵板凳头子,然后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招我一式,七拼八凑,揉揉合合,改改试试,再拿到灯会上载歌载舞,逢节逢会围个场子或搭个草台演演唱唱,于是唱出了黄梅戏。

注 释:

1、《曾国藩全集·奏稿 一》0040.《派委兵勇援皖摺》。岳麓书社1987年4月第1版第79页。

2、《曾国藩全集·奏稿 二》0491.《通筹全局仍请添练马队摺》。岳麓书社1987年7月第1版第928页。

3、《曾国藩全集·奏稿 二》0584.《苏常无锡失陷遵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摺》。同上第1145—1146页。

4、铁炮现藏安徽省博物院。据刘东《文物背后的皖江历史文化》第171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1 版。

5、本节关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陈述,参考书目还有:

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庆市志》,方志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1版。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9.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香港),民国五十一年九月初版。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壬申(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一月盋山精舍印本。

[清]储枝芙《皖樵纪实》,据《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中华书局1962.4.

6、参阅《寻找宿松梁祝山歌》、《松梅两地梁祝山歌与黄梅戏山伯访友》,分别载《黄梅戏艺术》2011年第2期、2014年第3期。

7、天柱外史(程演生)《皖优谱·引论》引陈齐言《冒巢民五十寿序》。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十月初版。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9、《皖优谱·引论》,“石”指安庆属县怀宁的石牌镇。

10、《皖优谱》第29页。

猜你喜欢

皖江太平天国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鱼殇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太平天国也说“国”
激荡皖江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